城中故事

中央電視臺曾有一則新聞:“復旦女博士接受‘神醫饑餓療法,病情惡化去世”。女博士叫于娟,是一名海歸女博士,被確診為乳腺癌晚期。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聽說有一個專治癌癥的“楊神醫”,不僅沒有化療的痛苦,還能徹底治愈。于娟和另外兩位病友就放棄了在醫院的正規治療,來到安徽黃山腳下的富硒大山村,找到了“楊神醫”,于博士卻含冤去世。在我的行醫經歷中也有一個好朋友的父親,手術后病理狀況非常好。但是輕信了某庸醫的“饑餓療法”,一個月,病情急劇惡化,最終不治身亡。庸醫害人!許多朋友在問:什么是“饑餓療法”?什么是腫瘤的“饑餓療法”?
“饑餓”——我們老百姓的理解可能就是不吃東西。簡單地理解就是,我們的腫瘤病人不應該吃好的,因為我們吃了好的東西,腫瘤就等于吃到了好東西,腫瘤就長得更快了。所以有了“饑餓療法”。通過不吃飯來達到餓死腫瘤的目的。這個理解是完全錯誤的!
大約在十多年前,美國的科學家就發現,如果一個小的腫瘤,沒有血液供應,它幾乎不能夠長大。腫瘤的生長依賴給它供應營養的血管。這些小的血管,和不斷增長的小血管就是腫瘤的“營養通道”,因此,科學家們想,如果我們能夠切斷供應腫瘤的血管,就一定能夠阻止腫瘤的生長!形象地把阻斷腫瘤供血血管比喻為“餓死腫瘤”,也叫腫瘤的“饑餓療法”。“饑餓”的含義是切斷腫瘤的血管,相當于給處在萌芽中的腫瘤“斷奶”!新近出現的抗血管生成藥物就是這個機理。通過阻斷腫瘤的供應血管,讓腫瘤處于饑餓狀態,沒有了營養,腫瘤就必然退縮。
“饑餓”的是腫瘤,并非不進飲食
腫瘤的饑餓并不是讓腫瘤病人不進食。因為,我們的機體如果沒有營養攝入,就不能維持日常的生理功能。盡管我們不進食,并沒有阻斷腫瘤的供血血管,腫瘤仍然在大量地吸食我們僅存的營養,結果是機體日漸消瘦,腫瘤不斷長大啊!由此可見,病人的營養非常重要,祖國醫學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說法,病人如果營養好了,機體的免疫力增加對腫瘤是有抵抗能力的!
科學抗癌遠離庸醫
我們的于博士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生命的教訓告訴我們,要相信科學。我們能夠理解,對于癌癥還有太多的沒有解決的問題。那些被宣布“死刑”的晚期患者,在正規的醫院已經宣布無法治愈,于是就求助于民間偏方和游醫,甚至庸醫。病人的親屬也是親情難合,不能眼看著自己的親人等死,才見到稻草就去抓。我們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我們要科學抗癌,到正規的醫院去診治癌癥,不要相信虛假的宣傳。現在也相繼出現了腫瘤的臨終關懷病房,腫瘤的姑息治療也有一定效果。同時我們也呼吁加大打擊非法行醫的力度,讓腫瘤病人得到正規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