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教育的偉大使命是讓人們從無知走向睿智,從幼稚走向成熟。校長應是學校教育的靈魂。趙翠娟是哈爾濱市南馬路小學校長,東三省唯一入選教育部“更新教育觀念報告團”成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她曾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宋慶齡樟樹獎、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全國教育系統巾幗建功標兵,省勞動模范、優秀專家,市首屆市長特別獎、一級功勛教師等榮譽。
校長的風格氣質,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學校,影響著師生員工。走進南馬路小學,會發現學校最顯眼的地方立著一塊書寫著“讓讀書成為習慣”的屏風,那正是南馬路小學的校風。細心觀察會發現學校處處洋溢著的濃郁的讀書、學習氛圍。1994年趙翠娟被任命為南馬路小學校長,她新官上任點的第一把火就是“文火”——督促教師們讀書。她在文章中寫道:“學校物質上可以貧窮,但不能缺少智力資源與文化底蘊,學校應該是引發學習的地方,不僅要引發學生的學習,更要引發教師的學習,培養一支終身學習的教師隊伍,才是治校之本。”她想要通過抓教師的讀書學習帶出一支愛學習的優秀教師隊伍,使學校的發展有可持續性。
讓老師們靜下心來讀書,說起來容易做到難。開始,趙翠娟校長可謂是“軟硬兼施”。有時看到在辦公室閑聊的老師,她會嚴厲地呵斥:“讀書去。”對于幾個平時愛看點書的年輕教師,每次開完周末例會,她就會大聲招呼:“咱們明兒個上書店去啊?!睘榱俗尷蠋燄B成讀書的習慣,她“逼”著老師們讀書,檢查他們的學習筆記,帶著他們去書店選書,領著他們辦教育理論研究會的刊物,親自設計讀書與教學相結合的研討題目,以平等的身份坐下來與老師進行交流。就這樣,圍坐在趙翠娟校長身邊讀書的老師多了起來。在她的帶領下,南馬路小學校默默地積蓄著力量。幾年的讀書交流,教師的精神風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校的工作也提升了層次,學校集聚的能力越來越足。通過觀察,趙翠娟發現,學校教師讀書的原動力是來自校長,多數時候是靠校長推動而行的。而且她發現,幾年的讀書交流,教師們已經形成了自然的對話圈子,但交流卻是松散的。為了突破這一瓶頸,她查閱了大量資料。
“未來的領導就是領導學習,未來最可靠的競爭優勢就是克服障礙學習,最好的領導不是下達命令,而是建立讓成員擴展能力的組織?!睍峡吹降倪@段話給予了她啟迪。她想到,“學校應該是一個一個節點連綴而成的網絡結構,而自己是學校的原點,僅有原點的發力是不行的。在學校里,讀了這么多年書的老師們,正是缺少擴展自己能力的組織。這樣的組織,即可成為學校的節點?!比绾螐囊酝脑c發力轉變為諸多的節點共同發力,在她的腦子里清晰起來。
在趙翠娟校長的倡導和推動下,教師們形成了教師社團,各個社團的老師們帶著自己的問題去讀書,用教育理論來審視工作中的問題,理論變得鮮活了。他們設計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再運用到實踐中才發現書真是不白讀。隨著教師社團的活躍,不自覺間,學校的不少工作,都分解到社團去做了。趙翠娟校長認為,教師被自己面臨的問題牽引,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性情喜好自愿結合在一起,并且自我負責,社團才會有活力,有生命力。社團既然是老師自己的,那就把權利和責任交給他們。為了保障教師社團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趙翠娟順勢而為,讓各社團教師自己推舉出學習能力、工作表現足以服眾的人,組成教代會常務組,來協調各社團的工作,常務組的工作完全獨立運行。
2002年“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寫進了十六大報告,學習型組織開始被廣泛關注,而此時,趙翠娟帶領著南馬路小學已經在“學習型學校”這條路上走了8年。學習型組織是“讓讀書成為習慣”后的一種自然演進,是在共同的愿景之下,每個人都貢獻出自己的智慧,把學習轉化為創造力,攜手進步。
趙翠娟在她的文章《取舍之間的人生》中這樣寫道:“有些東西乍一看是簡單的、笨笨的、費時的,但本質上卻可能是堅固的、扎實的、雋永的,那么我們就一定不能放棄它。只有為之流過汗水,付出心血,咬緊牙關去扛回來的,才可能是你生命中最寶貴的。”通過她20年的努力,“讓讀書成為習慣”刻在了這所學校每一個人的心里。她賦予了學校對讀書、學習一種執著的追求,在她的帶領下,滿載榮譽的南馬路小學如同嘈雜市井中的一方凈土,靜心讀書,修身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