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力
幾個概念的界定
系統論方法 系統論方法,就是從系統觀點出發,按事物本身的系統性,從整體與其要素和結構之間,以及自然系統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中,考察事物的一套方法論體系。
運用價值 系統論方法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它的主要創立者是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系統論方法強調從全局出發,對系統內外的各種聯系和相互作用進行考察分析,從而實現最佳地處理問題。系統論的整體性原理、聯系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動態原理,在教育管理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是教育管理技術運用的基本指導思想。
小學德育幾種不足
小學德育課程上的不足 從小學德育課程建設上看,無論是一、二年級的《品德與生活》,還是三至六年級的《品德與社會》,課本內容顯得空洞、蒼白、遠離學生生活,說教的成分太多,老師教起來困難,學生學起來無味。新課程改革后,雖然有些課文逐漸返璞歸真,但更多的課文離學生生活太遠。
學科滲透上的不足 從各門課程滲透德育上看,新課程要求“各門課程要結合自身特點,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等方面的教育”。但真正在各門課程中滲透以上如此龐大的內容,幾乎是不可能的。
實踐活動課效果上的不足 從設置綜合實踐活動為必修課的德育效果看,其設置宗旨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學生關心國家命運,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社會責任感,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科技、學生發展的聯系,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但整體效果不佳。
系統論方法在德育中的運用
系統論方法的整體性原理及應用 它強調,任何系統雖然由若干要素所構成,但在功能上,各部分功能的總和不等于整體的功能。作為一校之長,對學校的歷史、外部環境、辦學硬件、師生情況、家長素質等方面有清楚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出學校的育人目標。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們做了以下工作:
系統論方法的聯系性原理及應用 它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指系統內部各元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制約。二是指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與制約。據此,我們運用教育管理技術,應注意用相互聯系的觀點去考察教育現象,不把彼此關聯的問題割裂開來,孤立起來。將這一原理用在學校德育中,用聯系觀點考察影響德育效果的事物之間的關系。
系統論的有序性原理及應用 它強調系統的任何聯系都是按等級和層次進行的,有條不紊的。系統的有序性可從時間順序、空間結構、功能行為三方面去考察。在要素確定后,環境影響不變的情況下,科學地安排系統的空間結構和時間結構,是發揮系統功能的關鍵。這一原理使我們運用教育管理技術時,注意科學地考察各種工作層次結構,分清各種工作的主次、輕重、緩急,合理安排各種技術運用的時間,循序漸進地開展工作。
系統論的動態原理及應用 它強調兩個方面:一是系統的開放性,即受環境的影響,隨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二是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活”的機體,一個運動過程。動態原理使我們注意系統的運動狀態,善于發現教育管理上的新情況新問題,靈活地、主動地采用新技術,解決新的矛盾。最優化的觀點在教育管理決策技術中有著特別重要的指導意義。學生在一屆一屆的畢業,教師在這個崗位上一干就是幾十年!教師必須站在德育的最前沿,必須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藝術節。2008年“六一”前,學校開展了第一屆藝術節,這是本學期學校德育活動的重頭戲。學期初就向全體師生發出了倡議,并制定了活動的方案。在活動中也增強了同學們的集體榮譽感,讓同學們體驗到了成功的愉悅。
讀書節。2008年4月,學校一年一度的讀書節拉開了帷幕,全體學生掀起了共讀名著《三國演義》的熱潮。讀“三國”的歷史故事,講“三國”的人物,寫讀后感,各班出一期讀書節的宣傳板報,評選“書香班級”,這一系列的活動讓同學們認識了不少“三國”里的歷史人物,領略到了他們有勇有謀的大將風采,體驗到了讀書的樂趣,激發同學們讀書的熱情,為培養愛讀書的一代新人鋪下基石。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同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