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濤
全國支票影像系統(CIS)是指運用影像技術將實物支票轉換為支票影像信息,通過計算機及網絡將支票影像信息傳遞至出票人開戶銀行提示付款的業務處理系統。該系統于2007年6月份在全國推廣上線,實現了支票
在全國范圍的互通使用,拓寬了支付結算渠道,加速了社會資金流轉,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目前很多機構支票影像系統運行效果并不理想,運行穩定但交易清淡,長期處于“閑置”狀態,尤其經濟欠發達的張掖地區金融機構支票影像交換系統至今仍然是“零業務”,支票影像交換出現了“叫好不叫座”的窘境。現將有關情況上報供參閱。
一、基本情況
張掖市所轄金融機構9家,下轄網點222個,采用集中接入模式并能夠提交和接收支票影像交換業務4家,網點18個,只占應接入網點數的8.1%;大部分金融機構網點既未使用外掛軟件,也未自行開發軟件,導致支票交換系統無法使用。截至2014年9月末,張掖市支票影像交換系統處于閑置狀態,至今未發生業務。各金融機構開辦全國支票影像業務筆數、金額均為零,支票全國通用效應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表1 銀行業機構支票影像交換系統接入模式及軟件運用情況
二、原因分析
(一)宣傳推廣不到位,市場認知度低
金融機構基層網點和廣大中小企業對系統的掌握和認識更少。通過對張掖市20名銀行工作人員和10名企業人員進行隨機調查,結果顯示,55%的人員不知道全國支票影像交換系統已建成并開通使用;35%的人員知道一些,但不熟悉,只有10%的人員比較了解,認為支票影像系統能夠開發并上線,確實具有前瞻性,可以滿足社會公眾對結算品種多元化需求。但從張掖市這個欠發達地區使用現狀來看,系統雖然是建立起來,但是就業務發展來說是建而不理,宣傳力度不夠,公眾不知道支票影像系統的優點,導致業務長期沒有發生。
表2 對支票影像交換系統相關方面的認知情況
(二)辦理支票影像業務局限性大,遏制了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辦理支票業務的積極性
一是業務準入門檻高,現行規定,開辦個人支票須事先在賬戶中存入10萬元信用擔保金,該賬戶必須隨時保持1萬元余額,同時,須繳納150元開戶費以及30元轉賬支票工本費和20元現金支票工本費,這與匯票業務和信用卡業務相比準入門檻過高,二是辦理額度低,該業務規定50萬元限額以下的才能夠辦理。三是到賬時間長,異地通存通兌1分鐘到賬,電子匯兌實時到賬,而支票影像業務到賬時間最快也要2~3小時,有時甚至幾天。絕大部分企事業單位稱目前銀行的匯兌方式方便快捷,尚不打算使用支票影像業務。
(三)營運成本高,退票率較高,影響商業銀行推廣熱情
開辦全國支票影像交換業務在增加了金融機構的硬件、人力等運營成本的同時,中間業務收入并未因此而增加。以10萬元為例,到農行辦理1筆異地匯款,支票影像業務手續費與銀行卡異地通存通兌手續費相同。對于金融機構而言,增加一項服務功能的同時,手續費收入未增加,卻增加部分人力資源投入,無形增加了營運成本。加之支票影像交換業務采用電子驗印付款的,過度依賴機器核驗結果,提出行錄入的票據信息不完整、不規范,掃描設備配置檔次較低,影響支票影像質量等等因素,造成影像系統退票率較高,影響了金融機構推廣支票影像交換業務的積極性。
(四)票據識偽難度加大,交易存在較大信用風險
支票影像系統業務手續處理復雜,在電腦屏幕上識別票據真偽和審核難度大,容易發生差錯和支付風險,各商業銀行為避免差錯和風險,主觀上不愿再下大力氣發展支票業務,只是被動地配合人民銀行,造成業務得不到發展。在技術層面上,防火墻、身份認證和數據加密應用安全的管理,存在著安全意識缺乏、風險揭示不足、備份手段單一、業務數據可監管性差等問題。在業務層面上,相配套的內控制度也不健全,支票影像交換系統信息采集和資金結算涉及諸多部門,任何一個環節銜接不好或操作失誤,都有可能導致支票結算的延遲,影響資金結算引起相關部門之間的經濟糾紛。
(五)系統功能不完善,結算優勢不明顯
一是支票影像交換系統運行要求7×24小時不間斷運行,需要系統業務運行人員在節假日開啟系統,值守業務一線,造成業務人員對運行時序有抵觸情緒。二是系統升級更新滯后。系統運行至今,已經有七年之久,但對系統沒有進行升級換版,用戶反饋的系統問題沒有得到及時有效解決,系統缺陷長期存在。三是運行時序與支付系統運行時序有些重疊。支票影像系統和小額支付系統運行時序一致,日切時間都為16:00,而大額支付系統日切17:00,在每日下午15:00至17:00為當天業務高峰期,業務操作人員身兼多個系統,時間交叉重疊,只得疲于應付。四是結算優勢不明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業務需求種類少,支票影像交換系統實行的是T+2制度,而現在網上銀行業務、跨行轉賬業務、大額支付系統業務匯劃等業務處理具有實時到賬的優點,方便快捷,客戶更傾向使用后者。
(六)法律定位尚不明確
現行《票據法》沒有在法律上確認電子票據的合法性,雖然人總行在全國支票影像交換系統上線運行前,出臺了《全國支票影像交換系統業務處理辦法》、《全國支票影像交換系統業務處理手續》等規章制度,但都是規范性文件,法律效力較低。而原有的《票據法》、《票據管理實施辦法》、《支付結算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對支票全國通用后產生的實物票據交換方式、驗票方式、提示付款方式的變化并未做相應的規定。法律定位尚未明確,使得支票通用的各方都心存疑慮。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對影像系統支付清算秩序的全國性統一管理
規范接入方式,明確設備配備標準,減少票據風險。建議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盡快實現集中介入處理的模式,加快全國支票影像流通速度,充分發揮支票影像交換系統的作用。同時各機構要配備相應的外掛軟件和標準規格的掃描儀,防止用于票據處理環節過多而導致的資金周轉緩慢的情況發生。解決電子識真難點,運用現代的電子技術提高計算機的印章及電子簽名的識別能力。
(二)加強宣傳培訓,提高支票社會公眾認知度
一是針對支票影像業務使用中單位財會人員作用重大的特點,由銀行組織企事業單位財會人員進行培訓,加強對支票影像業務結算方式便利、可全國流通、費用低等優點進行面對面的宣傳,增進客戶對支票影像系統的了解,讓更多的人選擇并接受支票這一方便快捷的支付結算工具;二是積極鼓勵信譽好、知名度高的商戶與其固定客戶通過影像系統辦理異地結算業務,以起到示范帶頭、以點帶面的作用,促進支票影像業務的開展。
(三)降低業務準入門檻
可借鑒國外經驗,在開通個人支票業務客戶的原有儲蓄賬戶下新開立一個支票賬戶,不再另行收取開戶費,客戶可以使用儲蓄賬戶中的存款作為信用擔保金。同時,適當降低轉賬支票和現金支票的工本費。降低準入門檻,使支票業務對比銀行卡和匯票業務具有適度競爭力。
(四)健全完善法律法規
加強法規制度建設完善配套法規制度體系,人民銀行應盡快完善和出臺配套法規,對現行《票據法》進行修改完善,賦予電子票據和紙質票據同等的法律效力,確保電子票據的法律地位。對電子票據的簽發、兌付、托管、統一認證等方面進行統一規范,為CIS的大范圍推廣創造條件。
(五)推廣支票圈存技術,解決收款客戶的“后顧之憂”
很多企業之所以不接受異地支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對對方企業缺乏了解而擔心收到空頭支票。要想消除收款企業的這種顧慮,除了加強支付信用環境建設外,使用支票圈存技術不失為一種權宜之計。所謂圈存,是以預先凍結開票人賬戶的資金的形式,來保障收款企業利益的方式。支票的圈存是目前為止最有效的遏制空頭支票的方式,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了企業和銀行的利益,無疑是給收款企業吃了一顆“定心丸”。
(六)提高商業銀行的推廣積極性
對客戶來說,相比傳統業務方式,辦理單筆支票業務的成本仍較低。應適當提高單筆支票業務收費定價,提高商業銀行推廣支票業務的積極性;也可采取由商業銀行對支票業務按金額大小進行分段收費。金額5萬元以下業務每筆收費2元以上,金額5萬元以上業務每筆收費10元以上,提高商業銀行辦理支票業務的利潤空間。同時,監管部門也要對支票業務發展較好的商業銀行給予一定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