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景
【摘要】隨著淮安大學園區集聚越來越明顯,它對淮安市的城南經濟也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本文以位于淮安城南的“大學城”作為重點研究對象,分別都利弊分析,從而探討淮安市大學園區對城南經濟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淮安市 大學集聚 城南經濟 影響
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近年來蓬勃發展,高等學校校區的擴張已經成為影響地方經濟的重要因素,20世紀五六十年代,高等教育在“二戰”以后的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期,經濟發達國家先后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在我國,“1999年開始,國家實行高等教育擴招政策,經過連續幾年的擴招;處于中心城市的很多高校都出現了校舍緊張、教學設施和實驗設備不足以及師資匱乏等狀況,迫切需要向外擴張。但是現實客觀條件一時又不能滿足這種擴張需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地方政府開始借鑒國外經驗興建大學城”。而今時代賦予大學城嶄新的含義:一方面大學城已經構成了我國高等教育的一方重要陣地,成為我國高等教育資源整合的主要形式之一;另一方面,這些大學城與城市密不可分,成為城市整體功能的一部分,對于城市化進程和城市生存模式的提升具有深刻的影響。大學城與所在區域之間通過資源整合、相互作用、互動發展,大學城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極。本文以淮安城南大學城為例,深入分析大學城與區域經濟之間的相互影響,以期對大學城發展有所參考。
淮安作為蘇北高等院校較為集中的城市之一,在2000年初開始規劃建設城南大學城,聚集了淮陰工學院、淮安信息技術學院、淮安食品學院、淮安財經學院等大學?;窗渤悄洗髮W城的在校學生數量越來越多,他們的總消費量會越來越大,而且消費類型也在不斷地擴大。學校不斷地擴大校區,擴增專業,就要進行各類設施建設,這可以提供大量的崗位以及市場,所以,淮安市大學園區的集聚勢必會給城南經濟帶來重大的影響。
一、促成城南的人才孕育
發揮大學城的輻射功能,滿足地方加快培養高素質人才、發展高等教育的愿望和要求。大學城除了常規性的高等學歷教育外,還可利用園區內師資和教育場所的共享優勢,舉辦各種形式的非學歷教育,特別是大學后續教育;也可借助城內的辦學條件和潛在的培訓市場,吸納各類與地方經濟密切相關的國際技術、技能認證機構到城區內設立或聯合開設分支機構。各類培訓機構在城區及附近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講座和學術交流,將加速中心城市繼續教育、終身教育體系的形成和完善。為中心城市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升產業層次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二、促進城南的經濟積聚
高校相對集中,可以產生多方面的集聚效應。第一,基礎設施與公用設施的使用和節約。根據國際經驗,一個城鎮至少集中到5萬人時才能在道路建設、供水、供電、供氣、通訊、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和發展文化、醫療、商業、服務業等社會事業時,真正節省資源和投資成本,獲取規模效益和集中效益。高校集中布局,既節約了大量土地,又可避免重復興建基礎與公用設施,節約費用,提高土地和設施的使用效益。大學城對體育、餐飲、住宿、商業等統一配置,水、電、暖、訊、視、維修、綠化、環保、保安等統一服務。這樣,入城的大學便能輕裝上陣,給其發展提供了空間和環境;第二,知識與技術的集聚和擴散。高新技術園區往往會建設在大學城附近。園區中的高新技術企業可以與大學研究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大學的研究成果可以更便捷地轉化為企業實用技術,企業的實際需求也會更迅速地反饋到大學中去。同時大學師生廣泛參與技術創新活動,也會加速企業技術進步。淮安“城南大學城”帶來數量巨大的人流,直接造就了一個強大的消費市場,從而拉動城南內相關產業,特別是服務業的發展,形成三大產業之間有機聯系和互動的局面,第三產業如:餐飲、休閑、娛樂、服裝、超市、物流等的先行發展必將牽動其他產業的發展變化,最終促成城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也使得該城南經濟取得全面而又長足的進步。
三、增大城南就業
由于大學園區的集聚刺激了周邊經濟的發展,形成一定規模的經濟圈,特別是商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會為大學城城南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和創業機會,推動這個城南居民的就業,從而可以轉移部分剩余勞動力,增強了大學園區及其周邊地區的經濟活力。
四、拉動房地產業快速發展
大學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學習氛圍,并且有良好的校園環境,越來越多的房地產商抓住人們期望依大學城而居的心理,大力在大學園區周邊開發房地產。同時,學校日趨完善的建設和周邊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完善,居住環境的改善使得房地產開發商可以共享這些已有的資源,降低了開發成本。所以,綜上利好方面,大學園區集聚對“教育樓盤”的拉動作用是十分明顯和強勁的,大學城周邊房地產行業也會成為城南經濟中十分活躍的增長亮點之一。并且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又能反過來作用于人口集聚,使人口集聚速度加快,從而更快地推動城市化進程。
五、完善道路交通網絡
淮安大學園區的集聚已經明顯地證明了這一點,“城南大學城”的公交專線14路,22路,23路,53路等都已經成為了城南大學城學子心中的“王牌公交”,除了公共交通之外,“城南大學城”集聚規模壯大的2010年之后,周邊文苑路等多條寬敞的馬路也應運打通,滿足了該城南內巨大人流的出行需求。
六、提高居民整體素質
人是具有學習能力的,并且可以通過其他人的優秀行為來刺激自己向好的方面發展,大學園區集聚勢必會帶動周邊民眾的學習氛圍。不管是在商業活動還是在日常生活中,絕大部分大學生和居民的交流都能夠起到一種積極的引導作用。并且淮安大學園區的每個大學都有多個如“青年志愿者服務團”、“法律協會”等學生組織,他們會利用節假日等時間自覺為居民志愿服務,普及各方面的知識,也彌補了此城南群眾的常識宣傳不足問題,提升當地居民的整體素質。
七、豐富文化娛樂生活
文化娛樂的需求主要靠大學城的師生帶動,而有需求就要有供給,這就刺激了高校周圍娛樂休閑文化等事業的繁榮發展,以陜西科技大學為例,“科大時代廣場”的修建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未央大學城師生的文化娛樂需求。由此,休閑場所和設施的建設使該城南居民娛樂休閑的多樣選擇成為可能。
八、城南大學城發展中產生的負面影響
淮安市大學園區的集聚對城南經濟帶來的也并非都是積極的影響,還會為集聚地帶來一定程度挑戰:
(一)外來人口大量涌入
大學集聚帶來數十萬巨大的人流和市場機遇,人口激增造成了外來人口的壓力不得不嚴肅面對,如果能很好地利用這些外來人口,就可以促成大學城的經濟發展,如果不能,很可能會帶來一系列的治安等問題。
(二)校區面積過大導致部分土地不能有效利用
部分大學園區面積過大,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有效利用,從而閑置,導致了土地資源的浪費,這個問題應該在規劃的時候就被扼殺掉,也需要管理部門加強監督管理,實現土地資源有效利用最大化。
九、結論
從淮安城南大學園區的發展來看,大學城對區域經濟發展已經產生較為顯著的影響。淮安市大學園區的集聚對城南經濟的影響,除了我們肉眼可見的變化之外,更多的是漸進式的逐步推動,特別是基礎設施的完善是一項長久的工程,而我們更樂于看到的是淮安的大學園區集聚能為當地帶來更多更好的影響,更廣泛地惠及各個大學和居民,實現大學和城南之間的協調、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丁·特羅.從精英向大眾化高等教育轉變中的問題[J].外國高等教育資料,1999,(1).
[2]陳懷錄,張旺鋒.全國大學城發展現狀及其對甘肅建設大學城的借鑒[J].高等理科教育,2004,(4).
[3]孫繼斌.大學城為何一哄而起[J].社會,2004,(6).
[4]顧名遠.教育大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