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加相
一、普惠金融視角下的金融扶貧
普惠金融視角下的金融扶貧是指使金融扶貧對象享有所需金融服務的權利,其金融需求能得到滿足和尊重,并實現金融“造血”功能。普惠金融視角下金融扶貧效率應從以下三個維度衡量:一是金融扶貧目標人群金融需求得到有效滿足;二是扶貧貼息精準度①提高,財政和信貸政策組合效用發揮;三是達到減貧效果,促進農民增收。
由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低、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單一、民族文化差異等因素,農村金融需求還停留在基礎階段具有層次低、單一化的特征。一是對農戶小額貸款的需求,小額信貸是普惠金融的核心,具有單戶需求小,總量規模大的特點;二是對儲蓄和支付服務的需求,貧困人口需要安全便利的儲蓄服務來將其少量的資金余額、小額交易款存儲起來,并在需要的時候方便的提取。除了儲蓄的需求,大部分農村貧困家庭都要依靠國家財政補貼資金和外出務工家庭成員的匯款補給生活,因此便捷的存儲支取服務對農村人口較為重要;三是保險需求,保險能降低貧困人口的脆弱性,幫助貧困人口提高抵御災害和恢復生產的能力。普惠金融概念寬廣,除上述金融需求外,還應包括理財、網絡金融、金融資訊等豐富內容,這些金融需求在邊疆欠發達地區市場有待培育,因此我們重點討論農戶小額貸款、儲蓄和支付服務、保險三方面的有效需求。
二、普惠金融視角下西雙版納州農村金融扶貧效率分析
沒有現有的確切統計數據表明多少比例的農村貧困人口的有效金融需求得到了滿足,為此我們對州內三縣(市)9個鄉鎮8個村委會11個村小組的194位村民進行了隨機入戶調查(樣本基本情況見表1),通過數據的比較對西雙版納州農村貧困人口的金融需求有效供給情況和扶貧貼息精準度進行分析;并通過建立農戶小額貸款投入與農民增收的線性回歸模型,對西雙版納州農村金融扶貧減貧效果進行評價
從樣本基本情況看,人均收入在7000元②以下的調查對象占樣本總數的68.04%,其中收入低于2700元的人口占比30.41%。樣本符合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普遍情況,數據分析結論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金融需求滿足情況
1.貧困農戶開戶、儲蓄、支取/轉賬等金融需求基本已能得到滿足。調查顯示,92.27%的農戶選擇銀行儲蓄方式積存多余資金,農戶銀行卡持卡率為90.07%,貧困農戶的持卡率低于樣本總體水平5.29個百分點。僅有35.11%的貧困農戶知道惠農支付服務點,6.87%的貧困農戶到惠民支付點辦理過業務,分別低于樣本總體水平1.49個百分點和11.17個百分點。90%的調查對象表示仍習慣到鄉鎮和縣城銀行網點柜面辦理業務。調查表明,惠民支付體系建設雖不斷完善,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距離逐步縮短,但由于農村居民特別。是貧困人口金融消費意識和技能落后,金融服務獲得成本仍較高。
2.貧困農戶小額貸款需求旺盛,但獲貸率、獲貸金額均低于樣本總體水平,且獲貸手段單一、資金成本較高。調查顯示,貧困農戶小額貸款獲貸率為79.38%,低于樣本總體水平3.89個百分點,貧困農戶平均獲貸金額為3.6萬元,比樣本總體水平低3.1萬元,農戶小額貸款期限一般為3年以內。有貸款需求的貧困農戶占比72.51%,需求金額以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居多。農村貸款證普及面較廣,194人中有167人核有貸款證,持有率達86.08%,貧困農戶持證率83.96%,低于樣本總體水平2.12個百分點。小額信用貸款在貧困農戶貸款中的比重為65.65%,高于樣本總體水平28.53個百分點,62%的貧困農戶表示貸款證核定金額已不能滿足其資金需求。農戶小額信貸加權平均利率為基準利率上浮50%,融資成本較高。調查表明,貧困農戶貸款需求不能充分滿足,可抵押物少、獲貸手段單一,且資金成本較高,農村貧困人口融資環境依然有待改善。
3.以“新農?!睘榇淼纳绫sw系在農村已初步建立,農業政策性保險基本實現了廣覆蓋。調查顯示,87%的適齡農民參加了“新農?!保?2%的農戶根據生產經營需要選擇性購買了農業政策性保險。
(二)扶貧貼息精準度
扶貧貼息貸款能有效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降低貧困農戶融資成本,提高扶貧貼息貸款精準度能提高瞄準式政策性金融扶貧效率。調查顯示,年收入低于2700元③的132名貧困調查對象中,有104人獲得過貸款,其中有35人獲得過財政貼息貸款,占獲貸人數的56.25%。獲得貼息的35人中,13人獲得少小民族(基諾族)整村推進④建房專項貼息,22人獲得到戶扶貧貼息,到戶貸款貼息精準率為62%。2013年西雙版納州采取將農戶小額貸款數據庫與全州農村貧困人口數據庫配對篩選瞄準式貼息的方式,有效提高了扶貧貼息政策的精準度和透明度,政策性金融扶貧的效率得到顯著提高。
(三)減貧效果
定義農民人均純收入為被解釋變量y、到戶扶貧貼息貸款為解釋變量x1、農戶小額貸款為解釋變量x2。建立的一元線性回歸的模型為:Ly=β0+β1Lxi,運用R軟件對該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可以得到:Ly=1.84812+0.47668Lx1,表示在到戶貼息貸款余額增長1%的時候,農民人均純收入會增長0.47668%;Ly=1.05012+0.49134Lx2,模型表示農戶小額貸款增長1%,農民人均純收入會增長0.49134%。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農戶小額貸款、到戶扶貧貼息貸款對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戶減貧增收具有顯著效果,發展農戶小額貸款是農村金融減貧的有效途徑,對農戶小額貸款需求的滿足程度,顯著影響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金融減貧效果的結論。
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金融扶貧存在的問題
(一)邊疆貧困地區農戶金融意識和金融消費技能落后
許多農村地區配套金融服務基礎設施雖逐步完善,但由于農戶金融消費意識和技能不到位,只用存折不用卡、只相信柜臺服務不相信移動機具和只認現金不認轉賬的落后金融思想還普遍存在,農村金融服務“硬件”環境與“軟件”環境不匹配的問題普遍存在。
(二)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不健全且發展不平衡
邊疆欠發達地區涉農金融機構單一,且發展不平衡。農村信用社在邊疆農村金融市場的壟斷地位一時難以改變。在缺乏競爭機制的農村金融市場中,產品創新活力不足、利率市場化程度低、金融服務質量差等問題難以得到根本解決。
(三)貧困縣域農戶小額信貸需求難以滿足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縣農村信用社規模小,宏觀審慎框架下的合意貸款增量不能滿足農戶需求,個別農村信用社的合意貸款數甚至不能滿足縣域年度新增存款用于當地貸款投放考核達標所需的年度新增貸款規模,2013年西雙版納州貧困縣域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貸款增速低于全州、全省水平。此外農戶小額貸款具有單戶金額小、總體需求量大,對信貸規模收縮敏感的特點,縣域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信貸增長受到抑制,使農戶小額貸款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四)扶貧貼息貸款政策運行效率低
扶貧貼息貸款由于貼息名單確定流程繁瑣、貼息款項需逐級劃撥、銀政溝通不暢等原因,導致貼息資金很難按時到位,極大挫傷了承貸機構和農戶的積極性。其次,由于扶貧貼息政策宣傳不到位,導致其事前激勵作用不能有效發揮。
四、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金融扶貧政策建議
(一)對邊疆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實行金融政策傾斜
加大對邊疆欠發達地區涉農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定向降準力度,對其實施更優惠的存款準備金率政策;使邊疆縣域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充分享受降低一個百分點的支農再貸款優惠利率,對縣域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的獎勵性再貸款限額配套給予新增貸款指標支持,使獎勵性再貸款限額政策能真正發揮支農功效;通過適當降低考核達標農村信用社差別存款準備金動態調整計算公式中的穩健性參數值,充分發揮穩健性參數的差異化正向激勵作用,使財務穩健、支農突出的農村信用社獲得新增貸款指標傾斜;建議將涉農票據再貼現業務的辦理權限下沉至地市級中心支行,簡化程序加大涉農信貸資金投放。
(二)構建、完善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組織體系
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現有大型商業的作用,如農行“三農”事業服務部改革、商業銀行設立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職能部門或支行等,使大銀行(全國性銀行)也成為普惠金融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不斷推進金融創新,加快農村金融和社區金融改革,大力發展村鎮銀行、社區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鼓勵、引導和規范好民間金融的發展,完善農村和社區金融服務體系,滿足弱勢群體融資需求。
(三)積極培育農戶金融消費觀念和金融技能
以農村銀行網點和惠農支付服務點的柜面宣傳為基礎,以報刊雜志、電視廣播宣傳為補充,充分利用集市、喜事、節假日等大型集會機會進行一些喜聞樂見金融宣傳;同時,定期組織對惠農支付服務點商戶和村干部的金融知識培訓,發揮其帶動作用,提對高惠農支付網點使用效率;保護農村弱勢群體金融消費權益。
(四)大力發展農戶小額信貸業務
充分發揮財政杠桿作用,完善扶貧貼息貸款政策,加大扶貧貼息貸款投放。用好“兩庫”資源、積極爭取貼息指標、將到戶扶貧貼息貸款金額上限調升至10萬,使貼息期限與農戶小額貸款期限相匹配,不斷擴大到戶扶貧貼息貸款的覆蓋面和精準度。其次充分加強金融與政府扶貧項目的合作,加大農戶改善性消費信貸的支持力度;鼓勵政策性銀行向涉農信貸資金不足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開展資金批發,或通過州內同業拆放的形式均衡州內涉農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間存貸比不均衡問題,提高涉農資金使用效率;積極促進農戶小額信貸與農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經營模式相結合,降低信用風險,提高資金安全性和效益性;加大農戶小額信貸方式創新,以更加靈活多樣的信貸產品提高農戶小額信貸的可獲得性。
注 釋
①扶貧貼息精準度是指貼息政策瞄準貧困人口的準確度。
②2013年西雙版納州農民人均收入7107元。
③州扶貧辦貧困人口數據庫入庫標準為年收入低于2700元的農村貧困人口。
④整村推進是以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為對象,以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為核心,以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的扶貧開發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