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鼓勵民間資本,以自擔風險、自負盈虧的方式進入到金融服務行業當中,成為未來我國金融體制改革,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重要舉措。根據數據統計,2014年我國有67家民營銀行報批獲得批準,民營銀行蓄勢待發。但未來民營銀行在發展過程中將面臨極大的經營風險,本文利用經濟學、公司金融學理論分析民營銀行經營風險形成機理進行前瞻性研究,以為相關決策單位提供可資借鑒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民營銀行 主體缺陷 客體缺陷 風險傳遞 機理
一、引言
2013年出現的“錢荒”表明,規范民間資本發展對于我國經濟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2014年67家民營銀行資格獲得批準,意味著民營銀行的設立已經是大勢所趨。顯然民營銀行的出現,對于增強銀行業的競爭程度,更好的服務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必須意識到,民營銀行在未來經營當中將面臨諸多風險,本文結合我國民營銀行成立的具體背景,對民營企業未來經營與發展可能出現的風險和形成機理進行分析,以期為將來民營銀行的經營與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
二、主體缺陷與風險內生機制
從本質來看,民營銀行在性質上屬于民間資本參與金融服務的銀行機構,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其發展空間受到其他同類以及類似機構的擠壓,而自身又面臨諸多問題,因此民營銀行的風險生成體現出更強的內生性,具體表現在:
(一)資本約束與抗風險能力弱
民營銀行大多屬于地方性的民營企業集團出資設立的,因此受到嚴格的融資約束,缺乏足夠的資本金成為民營銀行發展的瓶頸之一。吸收和放貸能力有限,使得民營企業一般不能跨區域經營,由于業務范圍受到自身能力和制度的限制,導致民營銀行很難在本區域內獲得足夠的“營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受到嚴重挑戰。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導致其承擔風險能力比較脆弱。同時民營銀行資金來源與運用受到限制,根據《關于民營銀行試點的指導意見》規定,民營銀行資金來源為股東繳納的資本金、民營銀行應接受社會監督,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非法融資。民營銀行容易受到國際宏觀經濟環境、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一旦出現大規模的信用風險和違約風險,民營銀行風險補償措施如果無法起到及時的作用,由于資產規模較小,無法通過多樣化存貸方式和組合來有效的分散風險,轉移風險,從而導致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弱。
(二)管理能力與風險分散能力差
民營銀行由于在成立之初,各種機構和配套措施并不完善,再加上內部風險管理團隊能力有限,因此容易受到各種風險的侵蝕。同時民營銀行的風險分散能力十分有限,原因是民營銀行的存貸對象和客戶大多是同區域內的,雖然同區域內對服務對象的資信情況和信息比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服務半徑過小,一旦爆發風險,其聚集性也很強,風險分散能力有限,而當民營銀行遭遇違約和信用風險時可能由于無法承受資金壓力而導致無法持續經營下去,因為風險分散能力差,成為民營銀行風險生成的一種反作用機制。
中小微企業是民營銀行的主要服務對象,中小微企業自身的資信、履約能力、信用狀況等對民營銀行風險的產生具有重要影響。民營銀行服務對象大多是融資能力不強、信用意識和履約能力不強的中小企業或者一些個體戶等。因此對于民營銀行來說,服務對象普遍存在著巨大的違約風險,一般這些服務對象無法及時的償還貸款,極有可能給民營銀行帶來金融風險。從現實情況來看,民營銀行普遍缺乏優質客戶,因此加強對服務對象的管理是控制民營銀行風險外生的重要內容。貸款合同管理是民營銀行實現利潤控制風險,規避風險的主要手段。貸款合同是民營銀行、被服務對象融資關系正式形成多的具體體現,貸款合同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責任作出了比較明確的規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由于被服務對象需求有所差異,因此貸款合同在內容上也表現出差異性,根據合同民營銀行在其中承擔的義務和權利也有所變化,從而給民營銀行風險管理帶來一定的難度和挑戰。
(三)經營機制不完善,盈利模式面臨瓶頸
民營銀行在成立之初,普遍被認為是為了創建一個融資平臺,以便于為大股東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創造利潤是民營銀行唯一的目標,但是由于民營銀行在創業初期,普遍缺乏經營經驗,對未來經營更缺乏戰略性,容易產生各種風險。一方面是操作風險,金融操作風險和銀行的經營政策,戰略內容密切相關,操作風險的形成不但與系統、制度、人員道德息息相關,同時與銀行本身的經營模式也具有密切聯系。操作風險對于未來即將成立的民生銀行構成嚴峻挑戰。另一方面盈利模式問題。如何盈利是民營銀行能否持續發展的問題,如果無法盈利,那么民營銀行就會倒閉。如果民營銀行按照國有四大銀行或者股份制銀行盈利模式進行業務開展,顯然由于存在金融壟斷和制度管制,對于民營銀行來說將會十分艱難。
三、客體缺陷與風險外生機制
(一)宏觀經濟政策因素
宏觀經濟政策因素包含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對民營銀行一些政策規定,例如關于資本金、服務對象、風險定價水平等,都可能對民營銀行帶來一些影響。政策經濟環境屬于宏觀層面的影響因素,政策調整和變動對社會中的一些個體、組織以及單位都會產生影響。民營銀行屬于金融市場當中,從事資金融機構,由于自身從事業務和金融市場的特征,更容易受到政策經濟環境的影響。因此國家的一些宏觀調控政策,往往與貨幣政策、金融政策有關,因此民營銀行作為一個微觀層面的因子,比較容易受到政府金融政策的影響。政策的發展變化對于民營銀行未來的發展將會產生直接的影響,甚至決定其生死存亡。例如政府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就頒發政策鼓勵民營銀行對中小微企業給予資金支持,而廣大中小微企業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也積極性的向民營銀行尋求資金支持,但是中小微企業畢竟還款能力、信譽度以及經營情況各異,如果這些中小微企業未來發展出現異常情況,其自身風險必然轉嫁到民營銀行,給民營銀行帶來更大損失。政策調整將影響民營銀行業務開展的范圍和發展,而且政策在某種程度上,還會為政府進行行政干預,提供“支持”,民營銀行更容易受到行政干預,而無法控制一些外在風險。
(二)面臨國有銀行及互聯網金融雙重夾擊
長期以來,國有銀行及股份銀行在我國金融市場上占據統治地位,尤其是四大國有銀行,無論是資金規模還是硬件建設,相比于民營銀行都具有絕對優勢。民營銀行的設立后,雖然服務對象定位于中小微企業,但是仍然要面臨國有銀行的競爭。相比較于國有銀行,民營企業吸存能力、抗風險能力以及政府政策支持度都處于劣勢,這對民營銀行的發展造成重大挑戰。另外隨著信息技術的到來,互聯網金融在我國呈現星火燎原之勢,淘寶網成立的天弘基金開啟了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新時代,互聯網金融具有不受地域、時間、空間的限制,具有方便快捷的優勢,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金融各項制度、協議的不斷完善,未來互聯網金融將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相比于互聯網金融,民營銀行從本質來看,仍然是基于傳統銀行經營模式(利息差模式),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顯然民營銀行還沒有做好準備。
(三)面臨理財文化與“消費習慣”的挑戰
理財文化對于民營銀行造成一定挑戰,舉例來說,老百姓存錢第一選擇一般都會存到國有銀行,而不是選擇民營銀行。選擇理財產品,同樣可能如此。這對于同樣需要依靠大量存款,維持經營發展的民營銀行來說,是個嚴峻的挑戰。中國人傳統理財文化與消費習慣很難再短時間內改變,未來大量攬存可能成為民營銀行需要面臨的艱難任務。此外,人們對于民營銀行的認可度、接受程度、信譽度普遍抱有懷疑,這對民營銀行推出新的理財產品,開拓中間業務造成更大困難,勢必會壓縮民營銀行利潤空間。在這種情勢下,一旦民營銀行面臨融資約束,同時又無法進行盈利模式創新,顯然未來如何生存,成為民營銀行需要解決的重點課題。
四、民營銀行風險傳遞與形成機理
(一)民營銀行與中小微企業間的風險突變型傳遞
民營銀行與中小微企業之間風險傳遞,屬于突變類型。這是民營銀行風險傳遞的主要類型,中小微企業與民營銀行風險傳遞是由于中小微企業角色變化所造成的,中小微企業自身資源不足,在獲得貸款后,其外在的資信能力有所提高,外部對其信貸風險也有可能降低,即資金的獲得,使中小微企業可能從一個資信不太良好的企業變化為資信能力比較高的企業,從而掩蓋了企業真實風險。被掩蓋的風險成為民營銀行主要風險來源,中小微企業在經營上以及其他方面出現的問題,都將將這些風險風險轉移到民營銀行,例如中小微企業由于經營不善,而導致無力還款,民營銀行必須承擔這種風險,這種風險突發性,往往是民營銀行無法控制和預料的。
(二)民營銀行之間的風險衰減型傳遞
民營銀行與銀行間也存在風險傳遞,它們之間的風險傳遞往往可能屬于風險衰減型,原因在于銀行與民營銀行之間的風險傳遞,并非是直接的,而是中小微企業無法償還貸款之后。或者出現“錢荒”的情況下,民營企業需要通過銀行間拆借來獲得資金,根據數據統計,2013年在出現“錢荒”時,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竟然高達13.44%。較高的資本成本,使得民營銀行風險傳遞呈現波動性特征,如果民營銀行無法提高資金安全性,那么這種傳遞衰減程度可能要受到很大影響。從本質來看,民營銀行間存在的風險傳遞關系是,貸款風險由民營銀行給予合力的分散和消化,貸款風險在傳遞過程中成衰減型狀態。民營銀行間的關系是主動與被動的關系,即民營銀行往往由于自身資產、信息以及其他情況在貸款對象、銀行間的博弈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如果貸款或信用風險爆發,必然會直接或間接的傳遞到民營銀行。
(三)向系統以外的風險突變型傳遞
如果民營銀行、其他金融機構、中小微企業之間形成的風險傳遞無法在內部消化和吸收,那么這種風險就會向外部傳遞和擴散,從而有可能給外部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例如如果中小微企業無力償還貸款,風險傳遞到民營銀行,但是民營銀行財務狀況依然不佳,也無法履行自身責任和義務,那么銀行就面臨壞賬的風險,但這種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對銀行自身的經營產生重要影響,銀行為了控制貸款風險,可能會減少對外貸款或者采取其他經營方式,從而改變外部的融資環境,對宏觀經濟的發展造成一定影響。
(四)民營銀行風險形成機理
民營銀行風險可以從微觀與宏觀兩個方面來考察,從生成機理上看,民營銀行面臨的外部經濟法律環境是民營銀行風險產生的主要根源,根據前文分析,主體缺陷和客體缺陷是民營銀行風險形成的主要動因,結合民營銀行經營特點,根據相關理論,民營銀行風險生成機理可以用圖1來進行具體說明。
圖1 民營銀行經營風險形成機理
從圖1可以發現,民營銀行風險形成主要由三個方面構成,一是主體缺陷導致內生型風險(主要包括資本約束、操作風險、貸款風險等);二是客體缺陷產生外生型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經濟風險等);三是主體缺陷生成風險與客體缺陷生成風險通過風險載體、風險節點傳遞,又形成其他類型風險,同時弱化和強化外生風險和內生風險。例如民營銀行、中小微企業之間存在信用風險,一旦中小微企業惡意騙貸,那么這種風險會以突變形式傳遞到民營銀行,從而引爆信用風險,帶來突發性的現實壓力和打擊,對民營銀行未來經營產生重要影響。根據以上民營銀行風險形成機理,可以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風險防范和管理。
五、結論
打破國有銀行的壟斷,實現市場的充分競爭,更好的規范民間資本,是民營銀行成立的具體經濟背景。未來民營銀行在經營與發展中,面臨諸多挑戰和問題,根據民營銀行自身條件和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分析其經營風險形成的機理,對于民營銀行做好準備工作,更好的規避和控制經營風險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余保福.關聯企業制度與銀行信貸風險的控制和監管[J].金融論壇,2010(10):4-9.
[2]張榮.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四策[J].經營與管理,2011(11):24-30.
[3]中央黨校省部班課題組.發展創業風險投資所面臨問題及對策建議[J].理論前沿,2009:(5):5-7.
[4]周敏.基于風險管理的我國擔保公司內部控制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年.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課題(12SYB-019)。
作者簡介:呂麟程(1990-),男,江蘇南通人,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商學院財務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