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文荃
當全社會都在關注和暢談人才培養的時候,明確人才培養的理念,提出科學合理的多維培養體系,同時構建人才培養的平臺和條件,并以務實耐心的態度去實施,應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一種理性態度。為此,筆者提出以下觀點。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傳道授業解惑,既是培養能夠服務于社會的人,也是培養能夠感知美和幸福的人。而這二者的基礎都是健全的人性。在培養體系的構建和具體實施過程中,注重人性的引領,培養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培養責任感、正直、合作等理念和品性,無疑是成功教育的評判標準之一。在此基礎上,科學合理的培養體系的構建、課程的設置、教學改革的推動等,才有了更為堅實的基礎。或者說,才能讓“理想之花盛開在現實的土壤上”。
其次,在物質主義盛行的時代,有的人覺得理想似乎成了空中樓閣,羞于啟齒,這其實是對理想的曲解。每個人都該有理想,那是對人生的企劃與期許。在教育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志向,激發他們的夢想,明確人生定位十分必要。不明就里的學習與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可謂天壤之別。立志并非一定就是要做一個“高大全”的人。對于事業及人生成就的期望,與自己的長處相匹配,而且依靠自身努力,以合理方式取得名與利,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志向。
第三,要給學生夠得著的目標。走進大學校園的學生,有不少并不知道自己該達到怎樣的目標。目標其實不應該數字化,但或許可以是一個方向、一個參照。如同珠穆朗瑪峰,那是所有登山愛好者都渴望征服的極限。盡管不是每個人都能到達,但如果走在那條路上,且始終在為之努力,那就是一種很好的引領和指向性。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能力、素質、社會服務等提出較為明確的目標,引導他們去努力,去發掘自己的潛能,同時提供必要的條件與平臺,人才的成長就有了精神支撐與物質配合。人才培養切忌空泛的激勵和虛無的指向,那種做法或許會讓學生產生幾分鐘的熱血沸騰,但很快就會消失,難以持久。
最后,人才培養是系統工程。培養過程中的理念、環境、氛圍、機制等,都影響著人才培養質量。毫無疑問,理念是最為重要的先導,它會影響培養環節中所有計劃的制訂及實施。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看得遠一點,不功利、不單一、不教條,注重“人”與“才”的融合培養,注重學生志向與潛能的激勵,并為其提供良好的平臺與條件。如同有了陽光、雨水和豐厚土壤等條件的樹木,必定可以枝繁葉茂,生機勃勃。人才培養是個系統工程,但肯定不能是流水線產品。人才的成長也是如此。激發內因,配合外力,我們一定可以看到人才培養的累累碩果。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