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琴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信息技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是校園網絡的使用,正改變著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傳統理念、教學思想,更為現實的是改變著我們的課堂教學行為。筆者努力在實踐中尋找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點,大膽實施了網絡平臺下的課堂教學。下面,結合本人執教的一節“年、月、日”教學實踐,談談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
“年、月、日”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時、分、秒、24時記時法等內容后學習的。雖然多數學生在生活中已建立了年、月、日的感性認識,但那些認識都是零散的。對于時空觀念初步形成的小學三年級學生來說,時間單位仍顯得抽象。為此,筆者想到,可以通過專題學習網站,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經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逐步完善知識結構。于是,筆者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開始→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小組探究,互聯共享(指導操作)→互動交流,引發規律思考(引導點撥)→操作感知,巧妙記憶→判斷大、小月,及時鞏固(組織評價)→(電腦計算器)計算、討論、了解全年天數→在線選題,即時評價(監控評價)→內外鏈接,答疑解惑(引導總結)→結束。
基于以上思考,筆者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①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記住每個月及平年、閏年的天數。②幫助學生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促進思維發展。初步培養學生從網絡上獲取信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和樂于合作的意識,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
筆者精心設計了“年月日之旅”專題學習網站,該網站設有“一覽萬年”“探索日記”“記憶博士”等超鏈接網頁,為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提供了完備的知識系統。教學中,充分、有效地利用網絡平臺,展開情境導入、探究新知、運用鞏固、總結提升四個教學環節,實現了學生對“年、月、日”知識的主動建構。
一、情境導入——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年月日知識就在身邊
課的一開始,我首先出示生日場景,引導學生在伴奏中齊唱《生日歌》,然后從學生的生日和出生日期引入課題。這樣的整合,營造了一種寬松愉悅的氛圍,為后面師生融洽、平等地交流打下基礎。同時從學生的生日和出生日期引入課題,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
二、探究新知
(1)小組探究,網絡匯總,年月日關系清晰顯現。既然學生對年、月、日已有一定生活經驗,那新知環節就該讓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自主探究。傳統教學只能讓學生借助有限的“年歷卡”來探索,不具普遍性,且無法直觀顯示。整合后,我引導學生打開專題學習網站中的“一覽萬年”導航,從1900年至2100年中任意選擇某一年份觀察每月天數,小組合作完成“探索日記”中的“各月天數統計表”并上傳,經后臺程序匯總后,快速反饋給大家的是全班同學的探究結果。看著這樣充足可信的材料,自然引發了學生對年月日關系的思考。
(2)操作感知,巧妙記憶,大小月規律牢固掌握。在揭示年月日關系后,如何記住大小月是本課教學的難點。為突破難點,我引導學生按要求對大、小月進行涂色,從涂色結果中,學生很快就直觀感知了大小月排列的規律。然后,再打開“記憶博士”導航,學生自由瀏覽“歌訣記憶法”和“左拳記憶法”,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記憶方法。朗朗上口的歌訣,形象生動的flash動畫,代替了傳統課堂中枯燥的講解,使學生對大小月的記憶成為有意義的記憶。
三、運用鞏固——在線選題,即時評價,個性化學習促其上手
該環節,我設計了“星級考場”導航來幫助學生檢測本課學習效果。預設了A、B兩組難易不同的題目,供學生自由選擇組別和做題順序。如果學生答對,會得到“☆”的獎勵,答錯會看到“再想想”的提示,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的個性化學習,更是讓不同的學生都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就感。
四、總結提升——打開鏈接,答疑解惑,互聯網資源輕松共享
全課最后,我設計了“為你解疑”和“信息向導”兩個導航,列舉了與本課知識密切聯系的一些趣味問題,學生只要分別點擊,即能找到相關答案。同時,還推薦了相關網站,以豐富的網絡資源,讓學生快捷地獲取更多信息。
當然,該課教學中除了以上整合外,教學時還通過網頁展示圖片,引導學生判斷大、小月,讓學生借助計算機上的計算器工具計算全年天數等等,這些環節也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本節課是筆者對網絡平臺下課堂教學的一次有效嘗試。實踐證明,網絡與數學課程的有效整合,構建了新型的教學環境,優化了教學內容,改善了教與學的方式,教學效果顯著提高。網絡教學利用其豐富的教學資源、自由的交互控制,將教學個性化、任務合作化落到了實處,具有傳統教學所無法替代的積極意義。展望未來,如果這樣的成果,能借助互聯網形成系統的資源庫,必將極大地豐富和拓展網絡教學資源,成為教師日常教學的得力助手,以“互聯”和“共享”開啟網絡時代的新課堂。
(江蘇省如東縣掘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