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潔
健康的心理是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品德與社會》要求關注每個兒童的成長,發(fā)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xiàn)以育人為本的現(xiàn)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yǎng)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它與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所以,《品德與社會》課堂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平臺。
一、積極營造和諧、安全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放松心情
和諧的心理環(huán)境是學科滲透的關鍵。要使課堂氣氛和諧寬松,教師要縮小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把“愛”帶進課堂。有了“愛”,師生原先的“我”“你”關系將會置換成“我們”,從而使師生心靈溝通,共享成功之喜悅,共擔挫折之煩惱。教師應努力營造活躍的學習氣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重視師生之間的那種積極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這種情感交流中,學生表現(xiàn)出對教師充滿期望和信任感,學生就容易把這種潛在的情感意識轉移到教師所教的學科內容上,從而形成一種積極的學習情緒,個性品質也會發(fā)展良好。例如六年級《我的這六年》中,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介紹自己小學階段的成長過程。為了讓學生樂意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教師先把自己的兒時照片展示出來,有春游合照、畢業(yè)照等,邊展示邊介紹。聽后,大家踴躍展示自己的成長足跡。這些回憶也能成為他們生活中的樂趣。營造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并不難,只要教師走進孩子心靈,孩子就會貼近教師。
二、充分挖掘教材蘊含的心理教學內容,對教材內容重組和改選
《品德與社會》教材內容定位于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品德教學,讓學生適應社會、適應生活。雖然所有教材都以大多數(shù)學生為假想適宜學習對象,但實際上任何一種版本的教材要完全適宜具有不同智力發(fā)展水平、情感、生理和社會經驗、文化背景等特點的每一個體,是相當困難的。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時,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有利于學生智力開發(fā)、良好情意品質培養(yǎng)的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實現(xiàn)傳道、授業(yè)與育心育德的有機結合,同時適當補充貼近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實踐且直觀多樣的教學媒體,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重組和最優(yōu)化組織。例如上三年級“有多少人為了我”一課,這個學齡階段的孩子,對于身邊為他付出的人,多數(shù)只能局限在父母爺爺奶奶身上。為了讓孩子們認識到生活中有許多人為我們勞動著,我事先錄好了一段“上學路上”的錄像。在上學路上,人來人往中,孩子們看到:有許多人在為我們忙碌著,有開公交車的司機、賣包子的阿姨、清掃垃圾的環(huán)衛(wèi)工人等等,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他們。通過課堂中的討論,更多的孩子意識到社會大家庭缺少不了各行各業(yè)。在課后,我又布置了“我當爸爸(媽媽)”活動,讓孩子們在周末體驗父母的辛勞。通過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孩子們感受到身邊這些勞動者為我們帶來的方便,更讓他們學會了感恩,珍惜大家的勞動成果。
三、以學生為中心,重視教學評價,促進學生的健康心理發(fā)展
教學評價主要是對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與結果做出一系列的價值判斷行為,評價行為貫穿著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而不只是在教學活動之后。從學生來看,主要是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概念和自尊態(tài)度,使學生在適合自己的能力水平上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盡可能使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尊重的態(tài)度與人格特征。教師在評價學生時,要重視學生的積極參與及其自我評價的地位和作用,要隨時消除對學生的片面認識,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學生,讓學生明白老師是對自己滿懷熱情和寄予希望的。所以,正確、有效地評價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是學習的動力和源泉。記得五年級“怎樣與人相處”這一課,其中有一個“贊美他人”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發(fā)現(xiàn)身邊人的優(yōu)點。課堂上,我組織了“夸夸他”這一活動,將身邊你所發(fā)現(xiàn)的某位同學的優(yōu)點寫在紙條上。在第一輪的活動中,班上幾位優(yōu)等生成了大家夸的重點,似乎活動成了這幾位同學的表彰大會。活動進行了一半,我說了這么一句話:“看來,同學們的放大鏡倍數(shù)還不夠高,你們看到的與大家看到的似乎都一樣,難道我們身邊就只有這幾位同學值得我們夸嗎?”不少同學在我的提醒后重新遞上了紙條,有一位同學寫道:“K同學身上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雖然他學習不是很優(yōu)秀,但他每次遇到不會的題目總會主動問老師,他上課從不破壞班級紀律,熱心為班級做事。這是我身上沒有的優(yōu)點。”K同學是一位默默無聞的孩子,學習不優(yōu)秀但很善良。在聽到比他學習優(yōu)秀的同學的話后,他激動得哭了,他告訴我們這是在他幾年學習中第一次聽到有同學這樣表揚他。是啊,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善于發(fā)現(xiàn),多多給予學生肯定,相信他們能更自信、更陽光。
四、運用個體差異教育,調節(jié)不同層面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
教育心理學認為,心理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個性分為個性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征。心理的個別差異就是人的個性差異。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個性差異常常表現(xiàn)為文化知識的差異、性格特征的差異。針對學生各自不同的心理差異,教師必須時刻注意不同層面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設計不同彈性的練習題,精心設計適合學生的課堂教學活動。在五年級下冊有這么一課“家里的煩人事”,其中第二部分涉及離婚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授課前,我先從班主任處了解了班級里離異家庭的比例,大概了解了他們目前的生活環(huán)境。在教學中,為了讓大家直視這些特別話題,可以課文中“離異父親”“離異母親”給孩子的信作為導入,聽聽他們從信中讀懂了什么。之后,又開展了“我是凝聚劑”“我為家庭獻一份愛”的討論活動。活動中,學生想出了許多解決家庭矛盾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注意離異家庭孩子的情緒,不刻意地注視或直接向他們提問,以免對這些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在課堂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充分發(fā)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展現(xiàn)每個學生的人格優(yōu)勢。教學過程以學生心理活動為基礎,它包括以知識為基礎的認識過程和以感受、體驗為基礎的情感心理過程。教學中,應使兩者互相促進、和諧統(tǒng)一,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江蘇省昆山市朝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