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農
摘要
論述了農業科技創新與學科建設關系,初步提出了基于科技創新條件下學科建設創新思路、學科建設模式和學科建設的途徑。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學科建設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8-10028-02
Discussion o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Institute Based on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ANG Nong
(Agri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titut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Tianjin 300191)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wa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ideas, ways and model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condition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as put forward .
Key words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基于創新驅動發展的農業科技創新是黨和國家從全局高度提出的戰略決策。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對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解決農業生產中遇到的科技難題、提升農業產業化服務水平、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學科建設是科技創新、實現現代院所建設的重要組成,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農業科研單位實現學科建設與科技創新同步發展進步有重要意義。
1 農業科技創新與科研單位學科建設關系
科研單位的學科建設不同于高校體系的學科建設,特別是農業科研單位的學科建設具有體系化、系統化、復雜化的特征,又具備農業科研的特殊性,學科建設與科研工作緊密結合,學科建設與科技創新相互促進[1-3]。
1.1學科是實現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和支柱
學科建設是國家創新體系中知識創新系統的執行者[1],農業科研單位實施科技創新就是要以學科建設為核心,通過系統化、體系化的建設,不斷提高學科建設質量和水平,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為農業產業發展的支撐力,提升解決農業生產遇到的科技問題能力。農業科研單位學科建設水平也是單位整體水平、科技創新能力以及研究特色的集中反映和體現,更是科研單位學術成就和科技創新不斷凝結和沉淀、發展、提升的綜合反映。學科作為學術交流的平臺,形成和發展都遵循的是科學研究的內在規律,其核心是知識的發現和創新,這是促進單位實現和提升科技創新的前提和基礎、重要平臺和支柱。
1.2學科是實現科技創新綜合力量的凝結
[2-3]
學科建設是一個科研組織單位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表現,集中體現了科研單位的科研方向、研究領域、項目配置、科研力量、科技創新平臺以及科技創新能力、科技水平等方面,是實現科技創新綜合力量的凝聚和提升。我國各級農業科研單位立足自身的工作實踐,以學科建設為核心,積極開展農業科學研究工作,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農業科研成果,為順利解決好“三農”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服務,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引領現代農業發展,解決好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科技問題提供了堅實的科技保障。據有關資料,到“十二五”末,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以上。
1.3學科建設與科技創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2,4]
學科建設是實施科技創新,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基礎和基本保障。在實施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追蹤和引領、促進學科發展的過程,重要(重大)科研項目的實施、重要科技成果的產出、重大科技問題的解決以及重大科技平臺建設等等,都是促進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2基于科技創新條件下的學科建設創新思路
在科技創新過程中,學科建設必須突出引領科技創新的角色,必須在尊重傳統發展模式的基礎上,實現繼承與發展、突破與創新。應對世界科技發展的潮流和科學研究的前沿動態,學科建設必須遵循高度融合、集群建設、明確方向、體現特色、凝練亮點、展顯優勢、縱深發展、橫向兼合的原則和思路,推動人才、項目、平臺等科技資源向學科集聚,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學科影響力[5]。
3 基于科技創新的學科建設模式[5-7]
3.1學科集群創新型
以集群模式,理清集群內部各領域學科建設的邊界、內涵,實現相互補充發展,實現聚焦發展。學科集群內各個學科結構搭配合理,邊界清晰,學科集群建設既尊重傳統,又照顧現實,更重要的是放眼未來發展,學科建設更具有前瞻性、引領性。
3.2項目引導型
以項目研究推進學科縱深發展,以重大重點項目研究組裝學科建設的空白,實現項目帶動學科進步,學科促進項目研究發展,在學科建設中體現項目研究優勢。
3.3平衡發展與重點突破型
在眾多學科建設中選擇平衡發展戰略,相互兼顧,平衡均勻發展,又集中科技資源優勢突出一個或幾個學科創新亮點,形成重點突破,以點帶面帶動學科進步和發展。
3.4人才嵌入型
以人才培養或引進補充學科領域的空白,以人才研究優勢展現學科發展、進步。
3.5合作協同創新型
在單位組織內部或者一個系統內部,各學科之間發展平衡,水平相當,各有特色,為了實現創新發展的共同目標,學科發展構架上相互鋪墊、各有側重、協作創新,實現共同發展。
4科技創新條件下學科建設的途徑[3-5,7-9]
4.1推進以人才為核心的聚集戰略
科研單位科技創新的核心是加強學科建設,突破口在于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關鍵在于增強人才競爭力,發揮好人才在學科建設中的核心作用。加強學科團隊的建設,以開放的視野,積極培養、引進和使用學科建設需要的高層人才,形成以學術帶頭人為核心的學科團隊建設群體,以學科為依托凝聚,加快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在學科建設中逐步形成人才聚集效應。
積極創新人才管理,改革現有人才人事管理方式方法,以學科建設為紐帶,減少相同領域或者相關領域人才的消耗,實現人才共享。同時在學科建設的過程中,倡導建設符合人才,特別是青年英才發展、成長的軟環境以及創新團隊文化建設,加強人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養成,加強學科團隊人才梯隊建設,形成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精干高效的學科團隊。
大力加強目標導向型的績效管理改革,積極實施“一流人才、一流貢獻、一流待遇”,建設以“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良好氛圍。著眼世界科技發展潮流,積極利用國內國外兩個人才市場的資源,積極采取一些柔性政策,吸引國際上一些著名專家、學者進行講學、開展合作研究等活動。
4.2推進以攻克跨學科的重大科技難題為橋梁的集成戰略
學科建設是科研的前沿陣地,解決好農業生產和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重大農業科技問題,是檢驗學科建設水平、科技創新能力等重要標志之一。由于農業行業的特殊性、復雜性和社會屬性,決定了解決農業科技問題的難度、廣度和深度,單一的學科發展難以妥善解決好上述問題,許多重大科技問題的解決、重要成果的產出都需要多學科聯合協同創新,集成各個學科的科技資源優勢,重點突破解決好重大科技難題,一方面以時間和空間維度,提升各個學科建設展現度、深度、廣度,另一方面在各個學科的協同創新、合作交流中提升科技創能力,第三不斷提升學術和科技的競爭力,促進學科、科研等各項工作的不斷發展進步。
4.3推進以科技平臺建設為支撐的輔助戰略
學科創新與發展離不開各類科技平臺的支撐服務,要充分發揮好各類重點實驗室、野外臺站、實驗基地等各種科技創新平臺的功能,為學科發展、科學研究等提供輔助支撐。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也是增強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的重要保障,同時也要加強學科間、區域間各類實驗儀器設備資源共享,提高社會服務和科技創新支撐能力。
4.4推進以合作交流為基點的開放戰略
科技創新離不開多樣化的合作交流。在信息和知識經濟時代,跨學科跨國界的科學研究信息網絡已經形成,加強農業科單位國內外同行間的交流合作,也是提升學科專業化、縱深化以及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擴大了人員的學術視野,特別是國際間的交流合作,更容易使科技人員以最簡便的方式接觸到學科最新的國際前沿動態,解決好學科發展的科技難題。實施學科提升、科技創新,必須要以開放、競爭的視野來追蹤學科前沿發展動態,真正把握好學科發展的內涵。
參考文獻
[1]
許放,呂偉耀,程俊英.論高校學科建設在科技創新中的地位與作用[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1):27-31.
[2] 梁賢,林濤,麻小燕,等.關于加強農業科研學科建設的若干思考[J].廣西農業科學,20014(1):1-4.
[3] 蔡金華,傅反生,張玉軍.基層農業科研單位科技創新的有效途徑——學科建設[J].農業科技管理,2011,30(4):66-68.
[4] 柳世軍,郭禎,童俊麗,等.基層農業科研單位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 2011,30(1):33-36.
[5] 王小虎,陸建中.農業科研院所學科特點與學科建設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 2013,31(1):6-8.
[6] 伍百州,秦大同.論學科建設的內涵、策略與措施[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0):134-137.
[7] 賈寶紅,劉煥祿,劉耕春,等.論農業科研單位的學科建設[J].安徽農業科學, 2008,36(2):9793-9794.
[8] 馬濤.對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幾點思考[J]. 國家教育與行政學院學報, 2008(3):37-39.
[9] 霍文娟,宋治文,王建春.加強學科建設提升農業科研單位科技創新能力[J].農業科技管理, 2007,2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