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愛玲
摘要 為實現聊城市“東融西借、跨越趕超”的戰略目標,高唐縣秉持循環經濟理念,圍繞“綠色高唐”建設,全力推動高唐循環經濟的跨越發展,針對高唐循環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深入地分析與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有效應對策略,以期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 循環經濟;發展;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6-09140-02
2014年是高唐縣跨越趕超攻堅戰的關鍵一年,高唐縣高度重視循環經濟建設,認真貫徹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在實施工業強縣中,秉持循環經濟理念,圍繞建設“綠色高唐”,實施生態師范工程,大力引進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的環保項目,全力推動高唐循環經濟跨越發展,為實現“東融西借,跨越趕超,建設冀、魯、豫3省交界科學發展先行區”的奮斗目標提供智力支持。
1 循環經濟內涵及高唐縣循環經濟發展現狀
1.1 循環經濟的內涵
循環經濟是一種生態經濟,就是采用的旨在保護環境與維持生態平衡的經濟模式。相對于傳統的開環經濟而言,循環經濟是一種閉環流動經濟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在循環經濟中,循環方式轉變為一個“資源—產品—再資源”的反饋式流程方式,改變了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一線性流程方式,實現了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原則,即“3R”為原則。這種方式極大地緩解了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資源短缺和生態破壞等問題與發展無限性之間的深刻矛盾,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關鍵環節是在政府與民眾等共同努力下建立起以清潔生產、生態工業、生態農業以及廢棄物綜合處理利用為主要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而實現保持經濟、社會、自然系統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1]。
1.2 高唐縣循環經濟發展現狀
高唐縣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的總抓手,以龍頭骨干企業為主題,以資源利用為突破口,以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為動力,走出一條企業內部小循環、產業中循環和區域大循環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形成了覆蓋企業內部小循環、企業間與行業間的“點、線、面”的循環經濟網。泉林集團就是高唐走循環經濟發展之路的一個縮影。該集團以秸稈為原料,應用秸稈清潔制漿新技術、環保型秸稈本色漿制品技術、秸稈制漿廢液精制有機肥技術及本色漿技術4項國際領先核心技術,形成了本色文化紙、本色生活用紙、本色食品包裝盒等系列本色漿制品和腐植酸肥料為主導的綠色產品結構,并在產業鏈相關裝備制造方面占據了行業領先優勢[2]。泉林集團在系列制漿、環保技術和循環經濟發展等方面領跑行業及其他企業,得到了國家環保總局的充分肯定,被認定為造紙工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泉林模式”,該企業還主持參與了27項國家標準的制定,該公司企業技術中心被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發展循環經濟實現了生產過程的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技術創新保障了產業鏈及其產品具有可持續的競爭優勢,真正激發了高唐縣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動力。依靠自主創新與技術改造,時風集團20萬輛電動汽車、泉林集團150萬噸秸稈綜合利用、安杰公司13 兆太陽能綜合發電、奔達可公司的工程輪胎翻新、菁華公司抽油桿再制造等一批循環經濟重點項目紛紛上馬投產,前一道工序產生的“邊角廢料”成為下道工序的原料來源,幫助企業實現了清潔化生產,更成為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3]。但是高唐縣循環經濟發展中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2 高唐循環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2.1 循環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2.1.1 循環經濟觀念缺乏。
首先相關部門和群眾對循環經濟的理解認識存在偏差,普遍對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片面地認為循環經濟的作用只是在于改善生態保護環境。實際上,循環經濟是存在于新世紀綠色文明背景下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它追求和保障社會效益、環境和經濟3方面平衡與健康發展的經濟模式。循環經濟觀念缺乏,往往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地方行政領導對循環經濟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缺乏足夠的重視,對循環經濟發展的輿論宣傳缺乏力度,宣傳渠道和形勢單一,缺乏應有的循環經濟軟環境。這種觀念的缺乏導致在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已經成為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2.1.2 產業結構不合理。
產業結構優化可以推動經濟發展,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卻制約經濟的發展,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行業對循環經濟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消耗了更多的資源,并加重了環境負擔,阻礙循環經濟的發展。比如由于歷史條件和客觀原因,高唐泉林集團制漿造紙企業總體規模小,技術裝備相對落后,制漿造紙行業仍然是一個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行業。
2.1.3 技術研發滯后。科學技術是循環經濟發展的支撐,而且循環鏈越長,所需的技術就越復雜、越精細。從高唐縣的實際情況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急需的技術無法得到滿足,已有的推廣技術應用不到位。總體上看,我國農業技術的整體水平相對較低,而且推廣應用效率低,大部分地區仍采用相對傳統、較為落后的資源消耗型農業生產方式。
2.1.4 環境污染嚴重。
高唐縣的生態環境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形勢,隨著化工產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地自然環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大氣中二氧化硫和顆粒物污染等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情況下,一些新的污染問題又接踵而至,如有機物污染、土壤污染等。泉林集團一直以來造紙行業都是在“資源—產品—污染排放” 的線性經濟模式下高速發展,它在給高唐縣帶來大量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源匱乏、環境惡化、發展極不平衡等嚴重的發展問題,極大地影響著高唐縣的可持續發展。
2.1.5 缺乏制度體系。
從目前形勢看來,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還沒有形成適合與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目前,我國相關部門對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較詳盡的相關政策還沒有出臺,有關循環經濟的優先領域和相關產品目錄也還沒有具體明確。而我國把發展循環經濟的目標重點放在環境保護上,只是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保護環境和從根源上治理污染的一種手段,就連有關循環利用資源的政策與法規都存在于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中。由此可見,我國還沒有把循環經濟作為國家主流宏觀調控政策的基本內容。
2.2 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是由于高唐縣受傳統生產及生活習慣的影響,缺乏生態環保意識,循環經濟發展理念還未能深入人心。二是高唐縣把重點放在經濟增長上,對生態環保認識存在偏差,忽略了自然生態的發展,高唐縣環境污染問題突出是因為產業結構低度化,很多污染環節不能被優化,對循環經濟的認知度不高。三是由于歷史條件和客觀原因,環境保護技術裝備相對落后,導致高污染、高耗能、低產出項目較多,循環經濟發展理念難以落實。四是由于相對傳統、較為落后的資源消耗型農業生產方式,使得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緩慢。日益突出的環境污染、環境安全、可持續發展等問題,迫使我們必須尋求一種新的經濟模式以適應環境文明時代經濟與社會的健康發展。
3 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
3.1 加強循環經濟的宣傳引導
鑒于高唐縣生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需要在全社會樹立循環經濟發展理念,構建綠色生產、環境友好和資源循環利用的良好道德規范體系。通過各種渠道宣傳循環經濟,大力提倡低碳消費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喚起人們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識,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了解和支持循環經濟的發展。類似于知識經濟的宣傳,通過電視網絡、報刊等各種媒介,要讓循環經濟的理念家喻戶曉、人盡皆知,為發展循環經濟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
3.2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一是在發展農業上,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無公害農業,并通過建立基地發展循環農業,推動節能增效。高唐縣應始終把發展循環農業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來抓,著力轉變相對傳統、較為落后的資源消耗型農業生產方式,大力發展循環農業項目,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與產業化水平。以建設生態家園為總抓手,以加大農民培訓力度切入點,廣泛傳播循環農業生產中的實用新技術和新知識,加快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發展步伐。
二是在工業生產上,進一步加大清潔生產實施力度,優化產業結構,推進重點行業的升級改造,引導企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引導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與能源審計工作,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推動各工業企業完善清潔生產實施方案,落實清潔生產措施。同時引導企業加快更新改造,淘汰落后的產能設備,推進節能減排。
3.3 大力推行清潔生產
針對重點行業結構性污染問題,逐步淘汰一批技術落后、能耗物耗高、污染嚴重的工藝、設備、項目、企業,引導和鼓勵企業積極實行清潔生產。同時嚴控高污染、高耗能項目上馬,要求新上項目工藝流程必須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延長產品鏈條,杜絕“三廢”超標排放。還要大力發展循環生態農業,減少農業損耗,使農民獲得生態經濟效益。
3.4 完善制度政策體系
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目標是解決資源短缺和環境壓力,政府必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尤其要建立消費拉動、政府采購、政府激勵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政府應增加有利于促進循環經發展的配套公用設施建設投入。可通過產業政策、財政政策、投資政策引導經濟循環發展,改進傳統產業,利用投資引導在各行各業促進循環型生產環境的形成。大力推進生態環境有償使用制度,對造成污染的經濟行為,可采取征稅等經濟手段,將污染導致的外部成本內部化,有效調節對環境造成污染的生產與消費行為,強力推進跨越趕超,努力建設富強、秀美、和諧的新高唐,爭當冀、魯、豫3省交界科學發展先行區的排頭兵。
參考文獻
[1] 劉素姣.當前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生態經濟,2013(9):101-105.
[2] 李丹丹.[聚焦美麗山東]采訪團走進中國書畫藝術之鄉[EB/OL].(2013-06-19)http://report.hebei.com.cn/system/2013/06/18/01283 5843.shtml.
[3] 鄒輝,朱桂林.循環經濟的高唐模式[N].聊城日報,201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