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璇

《微愛之漸入佳境》(以下簡稱《微愛》)最早出現在華誼兄弟“2013年H計劃”的片單里,彼時該片的片名叫《微信時代的文藝愛情》。
夾在馮小剛的《私人訂制》與徐克的《狄仁杰之神都龍王》等一眾“大片”中,《微愛》當時并不顯眼。單看片名,相信不少人會以為該片又是哪一位青年導演順應潮流的應景之作。但這一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微愛》卻是出自一貫以文藝片而知名的顧長衛。“特別不好意思地跟大家說,這次真的拍了一個喜劇”,這位知名攝影師出身的內地導演如是說自己的新作。近日,《微愛》正式宣布改檔至12月24日在國內上映。
顧長衛的“另一面”
“乍一看這個人,嚇了我一跳,特別瘦,還留著點兒胡子,眼珠兒基本上不動,還有一半藏在眼皮里邊”——這是姜文說自己對顧長衛的第一印象,兩人曾經合作過著名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這樣的刻畫可謂既精準又傳神,在內地媒體中,顧長衛一貫以“木訥”“不善言辭”的形象示人,再加上內斂的性格,其氣質仿佛天然便適合造就《孔雀》《立春》這樣的文藝電影——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舊時代烙印,同時又反映著人性、現實與理想之間的掙扎等等深刻又有點沉重的主題。
但這一次,顧長衛似乎“變”了不少。
電影《微愛》講述的是“微信時代”的愛情故事,其中不乏“我用微信搖初戀”“一夜情”“潛規則”等現代的都市話題。影片女主角被設置為走在時尚前沿的車模。對于這部新片,顧長衛的闡釋也是相當的時髦范兒:“愛他,就送他去文藝圈,因為那里有夢;恨他,就送他去文藝圈,因為那里有噩夢。讓我們一起賤入佳境吧。”這樣的故事和設定,對比顧長衛本人的氣質、形象,以及其作品的一貫風格,難免會讓人產生深深的違和感。
不過在顧長衛看來,《微愛》并非徹底的改變。實際上,早在其導演處女作《孔雀》上映時,他就強調過文藝并非自己的全部:“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面,今天我只給你看到我的這一面。”
顧長衛的“另一面”從他以往的作品也可窺知一二。《孔雀》《立春》雖被歸類為“藝術電影”,但在敘事結構和情節設置上并不算晦澀難懂,節奏雖慢,但也絕不至沉悶冗長。有大明星助陣的《最愛》更是有不少頗具喜劇色彩的橋段設計。“電影不能孤芳自賞,太陽春白雪的話只能抓住極少數的觀眾”,顧長衛說自己其實“很容易跟人相處,善解人意”,“所以我從來不擔心做出來的是太陽春白雪、根本沒人看的東西。”
在顧長衛看來,自己的性格算是“很喜慶的O型血人”。表面沉穩木訥的他喜歡跳舞,而且是昆汀·塔倫蒂諾電影里的那種舞蹈。他說自己是個“復雜的動物”。時至今日,顧長衛面對媒體依舊是語調低沉,表情木訥,但其談論的內容已經換成了90后感興趣的星座等話題,“我多熱鬧,射手座嘛。”
如此“不安分”的顧長衛自然也不肯囿于重復某一固定模式的影片,“做藝術工作的人有一類像工匠,雖然作品很精美,但重復的成分更大。還有一類人不希望重復,希望每一件作品都有新內容。”顧長衛認為,自己無疑屬于后一類,而“下一部”的挑戰與未知,正是其拍攝電影的樂趣所在。
大環境下的轉型
雖然顧長衛在面對媒體時一直強調自己“O型血的喜慶”與“射手座的不安分”,但如果說他的這次電影風格的轉變完全沒有受到市場大環境的影響,或許也非事實。
近兩年,以郭敬明、韓寒為代表的青年導演相繼在市場上崛起,電影觀眾及審美也在日趨年輕化。粉絲、話題、互聯網成為電影賣座的幾大要素。此時,作為“第五代”中的一員,顧長衛選擇推出一部青春喜劇愛情片,也顯得頗為“應景”。
“顧長衛的這次轉型是對其自身創作的突破,也是基于市場的選擇”,華夏電影發行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黃群飛分析,“中國電影發展到今天,市場的地位已經確立,這是無法逆轉的。如果老是拍一些小眾文藝片,票房不好,觀眾不接受,很難維持下去。電影必須在市場上有一定反響,創立自己的品牌,才能不斷獲得投資,也才能走得更遠。”
“很多人指責市場,堅持文藝。一方面值得敬佩,但另一方面他們可能還是有一些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有資深業內人士表示,“顧長衛這種大眾心目中已經定型的文藝片導演,勇于拓展自己的創作領域,勇于向市場發起一些挑戰,我覺得是挺好的事。”時代今典院線副總經理吳鶴滬對此也表示了認可,“并不是向市場妥協就不高雅了。電影是拍給觀眾看的,市場就是由觀眾組成的,表現就是票房。面對市場嘗試改變是好事。”
不只顧長衛,之前更年輕的陸川在《王的盛宴》票房失利后,也選擇接手了商業化的盜墓題材影片《鬼吹燈》。而管虎從《殺生》到《廚戲痞》之中,更可以明顯看出接近市場的轉變。
當然,也有不少人擔心年近60,且毫無商業電影執導經驗的顧長衛是否能夠駕馭《微愛》這樣題材的影片。對此,吳鶴滬表示,“年輕人拍老年題材可能有困難,因為沒有經歷過;但老年人拍年輕人的題材不一定有瓶頸,因為他也年輕過。雖然時代背景不同,但導演肯定會研究。陳凱歌不是拍了《搜索》嗎?也是新時代特有的事情。”在他看來,攝影出身的顧長衛“畫面構圖肯定是他的專長。他以前拍文藝片,對故事要求比較高。完全無厘頭的電影,我想他也不會拍。如果把以前的優點保持下來,再把一些商業元素恰到好處地運用進去,應該能有不錯的效果。”
當張藝謀和陳凱歌開始嘗試向商業片轉型時,曾有人問過顧長衛的看法。當時他沉吟許久之后的回答是,“我覺得誰想拍什么就去拍什么吧。我對這個沒有什么意見,比如你喜歡吃川菜,為什么改吃廣東菜了?問這個完全沒有什么道理,因為完全是個人的喜好。”還是那句話,“我希望電影不要成為太孤芳自賞的東西。”
也許這句話正是顧長衛對于自己此次“轉型”原因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