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婷
作為釜山國際電影節創辦人、韓國文化部次官的金東虎,今年已屆78歲高齡。2010年在第15屆釜山國際電影節閉幕式上宣布正式卸任之后,這位韓國電影重要的國際推手并未解甲歸田——應第12屆亞洲短片電影節邀請,金東虎拍攝了自己的電影處女作《評委》;數十年間頻繁擔任各大國際電影節評委的他還出版了《電影,電影人和電影節》一書。作為韓國總統樸槿惠直接領導的韓國“文化隆盛委員會”委員長和“韓國文化融合委員會”的委員長,金東虎往來于各國之間,致力于為韓國影視劇的國際輸出開路。今年10月26日,金東虎攜自己的影片出席了首屆“中韓青年夢享電影展”閉幕式。就之前剛剛簽署的中韓電影合拍協議,以及兩國合拍未來的前景等目前備受關注的問題,他接受了《綜藝》記者的采訪。
《綜藝》:您認為,中韓合拍將給兩國帶來哪些機遇?兩國影視產業又有哪些資源可以通過合拍來實現互補?
金東虎:中韓合拍最重要的是可以把中國的好故事和韓國的先進技術結合起來,發展兩國的電影文化以及各自的影視產業,并創造出更多的附加價值。通過合拍,兩國可以取長補短——韓國的IT產業,包括電影的制作、拍攝技術在全球是比較領先的;中國歷史文化悠久,可以提供非常豐富的文化資源。中國電影市場最近七八年均以30%左右的速度在高速增長,而韓國目前在亞洲地區來看也算是一個電影強國。因此兩國如果能夠聯手制作更多電影的話,一定會在亞洲成為電影產業的中心,對其他亞洲國家將起到引領作用。
《綜藝》:目前中國電影市場非常看重由韓國明星及韓劇所引發的粉絲經濟,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金東虎:我自己其實還是更喜歡“韓流”一詞。據我所知,“韓流”這個詞在中國媒體上第一次出現是1997年。韓國電影、電視劇在中國有了一定影響后,這種趨勢也延伸到了音樂等其他領域,產生了很多的歌迷粉絲。
“韓流”文化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波浪現象,從長遠來看它是會有起伏的。為了延長生命力,必須以國家文化為基礎和根本來發展它,這就要求中韓兩國之間有更多更深層次的文化交流。
《綜藝》:您如何解讀今年新出臺的中韓電影合拍政策?為什么合拍協議會在2014這個時間點簽署?
金東虎:之前韓國電影進中國市場受配額限制,每年只有幾部電影可以進入影院。同樣,中國電影在進入韓國市場時也會碰到一些壁壘。現在通過合拍協議,不再有這些阻礙。對于韓國來說,不管資本和制作團隊是否來自中國,只要在韓國拍攝就可以享受相關優惠;而在中國拍攝的電影,即便主創是來自韓國團隊,也可以按照合拍協議享受國產片待遇。這樣互相給予兩國合拍片以國產電影的身份和資格,就可以擺脫以前所有的壁壘和限制,真正促進兩國的文化和電影交流。從大環境上來說,中韓兩國馬上要簽訂FTA(Free Trade Agreement,自由貿易協定),包括文化產業在內的多領域合作即將大規模展開。加上中韓兩國電影市場現在都在快速地發展,正好也有共同合作的需求,所以在今年這個時間點上簽署這樣的合拍協議,我認為是各方面都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綜藝》:中韓有哪些合拍項目已經進入到籌備階段了?
金東虎:我現在知道的項目已經不勝枚舉了,包括《壞姐姐之拆婚聯盟》《我的早更女友》《平安島》《拳法》《斗破蒼穹》等等影片。
《綜藝》:不過,之前進入中國院線市場的韓國電影整體缺少突出的市場表現,您覺得合拍能否解決這一問題?
金東虎:合拍協議的簽訂實際上可以對票房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中國的院線非常多,現在已有超過2萬塊的銀幕。如果能有很多中韓合拍片在中國上映的話,相信會有更大的市場空間,這樣就能解決以前在進口片層面的很多問題。
《綜藝》:我注意到今年韓國的釜山電影節也有更多華語電影參展,您如何看待此類活動的窗口作用?
金東虎:電影節在電影產業里的作用主要有兩個:一是可以通過其平臺向全世界介紹本國的電影發展情況,起到“窗口”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引進海外優秀影片和制作水準,不斷提高本觀眾的審美水平,促進本國電影產業整體水平不斷提高。同時還能拉動國家的經濟、社會、文化藝術等很多方面的發展。最近中韓兩國政府也在推動民間合作,相關合作現在也非常多,包括我了解的一些民間文化交流機構,如“共同研究所”也在成立當中。我認為只有通過不斷地促進兩國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兩國才能真正持久地攜手共進,包括電影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