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本勇 Nguyen Huu Luong 王昌梅等
摘要運用 SWOT 方法對云南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產業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作了詳細分析,客觀地指出了云南木薯產業發展具有的優勢、劣勢、機遇與威脅,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云南木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木薯產業;現狀; SWOT;對策;云南省
中圖分類號S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3-07802-02
作者簡介韓本勇(1974-),男,云南鎮雄人,講師,在讀博士,從事生物資源開發工程研究。
收稿日期20140709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亦稱樹薯、木番薯,為大戟科木薯屬(Manihot)多年生(熱帶亞熱帶)或 1年生(溫帶)灌木,是世界3大薯類作物(馬鈴薯 、甘薯、木薯)之一[1]。原產于美洲,是一種重要的熱帶高效能源作物,它耐貧瘠、耐干旱、抗性強,單位面積產量和淀粉含量高。目前,我國木薯產業化種植區域集中在廣西、廣東、海南、云南和福建[2]。但目前,云南木薯種植面積、產量和加工方面在國內都不是很突出。結合國內外木薯產業發展的情況看,充分發揮云南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積極發展木薯產業,促進云南省縣域經濟的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為此,筆者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云南木薯產業所處的內外部環境,找出云南木薯產業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與挑戰,為促進和提升云南木薯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參考和指導。
1云南省木薯產業的SWOT分析
1.1優勢
1.1.1自然條件優勢。云南宜種木薯的荒山、荒坡約 45萬km2,主要集中在紅河、文山、思茅、西雙版納、德宏、保山、臨滄等州(市)的低熱河谷地區。種植區一般海拔為1 500 m 以下,無霜期8個月以上,4 月平均溫度28 ℃以上,10月平均溫度17 ℃ 以上,年降雨量400 mm以上的地區[3]。從自然地理條件上看,云南具有較為廣闊的適宜木薯栽培的區域,日照充足,冬春氣溫適宜,雨量充沛,土壤條件好。
1.1.2區位優勢。云南地處我國西南邊陲,國內與木薯加工生產大省廣西毗鄰,有利于加強地區合作。另外,云南省是我國通往東南亞和南亞的重要陸上通道,我國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可加強與越南、泰國等主要木薯生產國的跨境合作與交流,開展木薯種植與加工的區域合作。同時,抓住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機遇和境外罌粟替代種植工程的政策,充分發揮地緣優勢,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實施“走出去”戰略,實現互利共贏[4]。
1.2劣勢
1.2.1種植技術水平不高。云南木薯適種區在干熱河谷地帶,屬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區,農田水利基礎設備薄弱,缺乏科學的栽培管理技術,管理粗放,產量很低。廣西種植木薯單產一般可達30 000~45 000 kg/hm2,而云南僅為10 000~18 000 kg/hm2[5]。
1.2.2科技研發體系不健全。沒有形成系統的木薯研發科研體系,良種繁育和豐產栽培技術的推廣運用不夠完善,導致木薯的高產潛力未能充分發揮。另外,加工技術較為落后,大多為原淀粉及酒精等初級產品,沒能形成加工與種植的相互促進,導致產業化程度低下,市場競爭能力弱。
1.3機遇
1.3.1市場方面。全球能源短缺、國際原油市場價格在高位運行,按照我國現行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接軌的機制,為木薯生物質能源產業的發展迎來了市場機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全面啟動為云南與東盟各國在木薯產業方面開展合作提供有利條件。木薯又是最為理想的不與糧爭地的能源作物,且是生產碳水化合物最高的作物。與其他淀粉原料相比較,木薯生產酒精最具經濟性[6]。另外,木薯可以用在飼料、化工、食品、醫藥、淀粉等行業。木薯作為優質原料的市場前景廣闊。
1.3.2政策方面。國家相繼出臺了相關的法律和政策措施指導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質能產業的發展,如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車用乙醇汽油使用試點方案》和《車用乙醇汽油使用試點工作實施細則》,以及《變性燃料乙醇》和《車用乙醇汽油》兩項國家標準。2005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指導目錄》,2007年農業部發布了《農業生物質能產業發展規劃(2007-2015)》等。2008年 3月 18日出臺了 《可再生能源發展 “十一五”規劃》,這些政策措施極大地促進了木薯生物質能產業的發展。云南《生物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生物產業發展的意見》等指導性文件也顯示了云南省政府對木薯產業發展的支持。
1.4挑戰
1.4.1市場競爭加劇。目前,云南木薯種植、加工技術水平低下,木薯及其產品在市場競爭中不具優勢,且產品附加值低。同時,木薯的主要產品燃料乙醇受國際油價波動的影響明顯,將使利用木薯發展燃料乙醇喪失價格優勢;而且隨著生物燃料產業技術的日益成熟,以農林廢棄物為原料的生物燃油產業的不斷推進,木薯價格將會減低,也影響農戶種植木薯的積極性[7]。另外,隨著我國木薯及其制品的市場需求增加,我國也成為木薯的最大進口國。與周邊的廣西及東盟國家相比,云南省木薯產業的發展不具優勢,這將是云南省木薯產業發展的嚴峻挑戰。
1.4.2糧食安全的影響。隨著全球糧食危機的加劇,國家對糧食安全的重視更加突出,從而影響對木薯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同時由于土地資源和增產潛力的限制,利用木薯發展燃料乙醇的空間不大[8]。另外,云南地處山區,種植技術落后,組織化程度低,基本依靠農民自產自銷,抗市場風險能力弱。
2云南木薯產業發展的政策
2.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政府應加強對木薯產業發展的政策指導,制訂合理的產業發展目標。合理規劃和布局木薯種植業和加工業,使加工能力與原料供應相匹配;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引導在荒山、荒地等邊際土地開發種植木薯;發展精深加工實現產業化經營,以木薯加工企業為龍頭帶動銷售、加工和種植,從而推進木薯產業化進程。同時,因地制宜地突出區域特色,開發新產品,滿足市場多元化和優質化需求。
2.2加大對木薯的科學研究
2.2.1提高木薯種植技術水平。云南地處西部高原,立體氣候明顯,地形地貌復雜多樣。木薯的生產和研究基礎薄弱,應因地制宜地加強木薯新品種的引進,特別是高產、耐寒的木薯品種的適應性研究,擴大種植范圍。同時,加強木薯新品種和栽培技術研究,提高種植技術水平,增加山區農戶的收入。積極推進工廠主導型“農民參與式”種植模式,通過企業建設木薯標準化示范生產基地,推廣木薯新品種和新技術,輻射帶動周邊區域木薯生產。同時,采用適合云南山區運用的小型農機具以及木薯種莖還田技術,也可大大提高生產效率,農戶增收,企業增效。
2.2.2提高木薯加工水平。目前云南省的木薯加工水平低于廣西、廣東,主要是酒精及淀粉加工企業。產品品類少,技術水平低下,必須不斷加強新產品、新工藝技術研發,進行技術創新,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
2.3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與東盟國家的國際合作首先,引進、吸引國外先進的技術、裝備及管理方法等,促進云南木薯產業的改造升級,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品質,同時為周邊的富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其次,與東盟木薯生產國家進行經濟與技術合作,發展境外木薯替代種植,這樣既有利于促進邊貿經濟發展,也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從而帶動周邊國家的經濟發展,實現區域合作共贏的發展格局[9]。
3結語
從新時期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和新農村建設以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利用木薯發展燃料乙醇產業,不僅有利于保障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還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和提高農民收入。木薯作為生產燃料乙醇的首選非糧作物,符合國家“因地制宜,非糧為主”、“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生物燃料乙醇的發展原則。綜合考慮國家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和生產成本,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應成為云南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云南發展具有一定優勢的木薯產業可以促進農民增收,企業增效,還能增加財政稅收等綜合效益。應抓住目前的發展機遇,在合理規劃的前提下,通過政府制訂政策,促進云南木薯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韋本輝.中國術薯栽培技術與產業發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2] 郭容琦,劉光華,程金煥,等.云南木薯產業化發展前景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4):19803-19804.
[3] 胡強,劉振環,羅紅,等.云南生物能源作物資源概述[J].云南農業科技,2006(3):59-63.
[4] 熊彬,白麗華.云南木薯產業的現狀及發展戰略[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5(6):85-88.
[5] 劉成蘭,鄧國軍,楊清松,等.云南南亞熱帶生態氣候區特點與滇南木薯育種目標探討[J].熱帶農業科學,2014,34(1):27-30.
[6] 陳立勝,潘瑞堅.木薯酒精產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分析[J].廣西輕工業,2007,23(1):24-25.
[7] 李寧輝,詹玲,馮獻.我國木薯產業發展的 SWOT 分析及對策建議[J].農業展望,2010,6(5):28-32.
[8] 田宜水,孫麗英,孟海波,等.中國木薯燃料乙醇原料供需現狀和預測[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32(3):340-343.
[9] 周永剛.云南省木薯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7(2):18-21.
(上接第7763頁)
[4] JIMNEZA A P,GUEDES M J,MORALES A E,et al.Metabolic responses to short starvation and refeeding in Dicentrarchus labrax.Effect of dietary composition[J].Aquaculture,2007,265(1/4):325-335.
[5] 謝小軍,鄧利,張波.饑餓對魚類生理生態學影響的研究進展[J].水生生物學報,1998,22(2):181-187.
[6] SCAPIGLIATI G,ROMANO N,ABELLI L,et al.Immunopurification of Tcells from sea bass Dicentrarchus labrax (L.)[J].Fish Shellfish Immunol,2000,10:329-341.
[7] 袁仕取,張永安,姚衛建,等.鱖魚外周血細胞顯微和亞顯微結構的觀察[J].水生生物學報,1998,22(1):39-47.
[8] 高澤霞,王衛民.魚類外周血紅細胞研究進展[J].水利漁業,2008,28(2):1-3.
[9] HOOFTMAN R N,DE RAAT W K.Induction of nuclear anomalies (micronuclei)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erythrocytes of eastern mudminnow Umbra pygmaea by ethyl methanesulphonate[J].Mutation Res,1982,104:14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