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
語文教學一直是整個小學教育的重點,其重要性主要表現在語文教學所培養的“讀”。在語文學習中,教師關注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以及閱讀能力。而朗讀能力則是本文所談的重點。一般而言,教師要求學生能較正確、流利以及有感情地進行普通話朗讀。朗讀要求中的正確及流利,是教學中的“易點”,而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是教學的難點。在此,筆者以三部曲的形式泛談“感情朗讀”。
一、創設朗讀情境是前提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所以,教師應該以“激發學生興趣”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而“激發學生興趣”的方式又是什么方式呢?通過筆者教學的經驗而言,教師應該是以“創設情境”的方法去激發學生的“感情朗讀”。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通過一些現代教學手段以及教學素材把文本的段落高效化呈現在學生面前,從而調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朗讀的情感,實現“感情朗讀”。例如教學《但愿人長久》一課,課文中有一段寫到蘇軾與弟弟小時候的快樂時光,一起讀書,一起玩耍,并且整天形影不離。但是,等到蘇軾長大之后,兄弟倆各奔東西,分開的時間有些長了。這時,教師為了創設蘇軾兄弟感情深厚的情境,利用多媒體播了一段兄弟分開之后,倆人不曾見面而相互思念的畫面。所以,他們更能被《但愿人長久》一文中蘇軾兩兄弟情所感動。每當學生們讀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時候,筆者都能感受到對親人思念之情。學生能夠在有效朗讀情境的支撐下開展有意義的朗讀活動,學生的朗讀肯定是有效的,有感情的,從而讓閱讀課堂教學更高效。
二、引發朗讀想象是重點
一般而言,想象力是作家創作的源動力。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適當想象作者的情感,從而達到與作者思想上交流。有時,學生在朗讀中不僅要朗讀文字的含義,還需要體會文字之上的作者情感含義。當然,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文章段落的進展,從而實現朗讀與心聲同步,把想象中的心聲以“感情朗讀”的方式表現。而教師又如何采取一些具體的朗讀教學措施呢?就筆者而言,往往是以圖片、書籍、資料以及多媒體等展示,而這些展示內容往往是與文本知識或者作者創作背景相關。
【案例】教學《開天辟地》一課,教師引導學生發揮極大想象力,讓學生設想世界的盡頭,也就是沒有開天辟地之前的世界。學生們聽到(看到)這個問題,就十分興奮。于是,教師開始引出“盤古”的故事,“盤古”相傳是一位大神,他昏睡了一萬八千年。清醒后盤古開始頭頂天,腳踏地,站在天地當中。隨著這一舉動,一切開始變化。而這一過程往往被稱為“開天辟地”。在了解這些之后,教師要求學生朗讀文本。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的朗讀想象提供有效的臺階,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想象中提升朗讀的質量。
三、開展朗讀交流是關鍵
“感情朗讀”是一種發自肺腑的朗讀形式。而“感情朗讀”的關鍵是“感”,教師又如何幫助學生去感悟呢?教師應該在平時樹立一些正確的思想情感,并以這些思想情感去開導學生。在文本教學中,教師以作者的姿態去和學生交談,談談文章的情感取向、文章的人物特點、文章的情感架構以及文章的情感主旨。這樣的教學交流是一種深度交流,更是提升學生認識情感層次的好方法。學生通過這樣的方法才能激發情感,從而去“情感朗讀”。
【案例】教學《在大海中永生》的倒數第三自然段時,教師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發現學生們對于文本的情感表達各自不一。于是,教師引導學生去深度交流。教師:鄧小平爺爺的骨灰與大海在一起,你們能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生:小平爺爺是希望能生活在無數同胞的身邊。教師:本文的題目為什么叫在大海中永生?學生:“在大海中”四個字,是指小平爺爺的骨灰隨大海永遠存在,“永生”則是指小平爺爺隨大海永遠存在,也指小平爺爺的精神永遠存在。在這樣的深度交流中,學生盡快地了解到文本的情感。
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體,教師應該在朗讀教學中下功夫,把握朗讀教學中的“易點”,攻破朗讀教學中的“難點”,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甘肅省通渭縣隴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