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貞貞 平文超 張忠波 李洪芹 孫玉英 柴衛東 王曉梅 鈕向寧 祁婧 劉永平
摘要 為保障糧食產業安全,緩解糧棉爭地矛盾,分析了促進棉花生產向濱海鹽堿地轉移的重大意義和優勢條件,探討了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相應的解決對策。提出加大資金投入,集中連片平整土地、構筑臺田、溝渠相通排水淋鹽等土地治理措施是棉花生產戰略東移的前提;搭建平臺、聚集人才、組建專項科技團隊,解決不同類型鹽堿地棉花生產關鍵技術問題是棉花戰略東移的基礎;形成適宜規模化種植、機械化管理的現代化植棉技術體系,是支撐棉花生產戰略東移的關鍵;創新棉花產業化經營體制,組建棉花專業協會,市場化運作,穩定提高農民植棉收入預期,是環渤海鹽堿地棉花生產持續發展的保障。
關鍵詞 河北省;鹽堿地;棉花;戰略東移;問題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6-09125-04
The Mai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Eastward Strategic Shift of Cotton Production in Hebei Province
LIU Zhen-zhen, LIU Yong-ping et al
(Cang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Cangzhou, Hebei 061001)
Abstract The great significance and superiority condition of ensuring the grain industry security,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he limited farmland reserve for grain and cotton and promoting cotton production transferred to coastal saline land were analyzed. Som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is field were discussed. Increasing capital input, leveling centralized land, constructing building stair-fields, digging drains and leaching salt were considered as the premise for the eastward strategic shift of cotton production. Establishing platform, attracting talents and constructing innovation teams were key technical problems to solve cotton production in different saline-alkali soils. The formation of a modern technical system characterized as large-scale cultivation, mechanization management was the key of the eastward strategic shift of cotton production. Innovat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ng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and raising the farms income steadily were the guarante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tton production in the Bohai rim region.
Key words Hebei Province; Saline land; Cotton; The eastward strategic shift; Problems and solutions
1 棉花生產戰略東移的重大意義
棉花產業是農業生產中產業鏈最長、從業人員最多、商品化程度最高的產業。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國,也是最大的棉花消費國,又是棉紡織品、服裝出口大國,2012年棉花產量占世界棉花總產量的28%,棉花消費量占世界總消費量的35%(圖1),棉紡織品服裝出口創匯2001年為532.8億美元,2012年提高到2 549.2億美元(圖2)[1-3]。
口國以來,供求缺口不斷增大,2008~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機、外需疲軟的條件下,供需缺口達35%。2012年我國棉花凈進口高達513.7萬t,占國內總產量的76.4%,占總需求量的近50%,棉花進口量占世界貿易量的近50%[4]。對國際市場的過度依賴,致使我國棉花產業面臨巨大風險,2003和2010年的市場劇烈波動即是實例[5]。這2次市場動蕩都是國際市場投機資金利用我國國內棉花供求矛盾突出、進口需求增加的時機大肆炒作,推動國際棉價瘋狂上漲后又抽資做空,造成棉價猛烈下跌,致使我國國內棉價經歷“過山車式”的大幅度起落,很多企業因此大傷元氣,整個棉花產業鏈受到重創。短短不到10年的時間經歷2次巨大震蕩,對我國棉花產業的健康發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緩解棉花供求矛盾保障棉花產業安全途徑,一是擴大種植面積,二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由于人口規模巨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成為政府首要目標,在現有耕地紅線不能突破的前提下,棉花擠占糧食既不可行也行不通。提高棉花單產雖然是一條重要的途徑,但我國棉花平均單產已達到一個較高的臨界水平,2011年世界皮棉平均產量795 kg/hm2,我國為1 200 kg/hm2,新疆有不少地塊已達3 000 kg/hm2以上,難以在短期內繼續大面積提高單產[6]。因此,緩解棉花供需矛盾需要加快后備土地資源開發,特別是宜棉區濱海鹽堿地開發利用,擴大植棉面積,增加棉花總產量。
河北省是全國第二大產棉省,2001~2011年年均棉花種植面積59.3萬hm2,年均總產量59.8萬t,分別占全國的11.4%和9.6%,在全國棉花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7]。20世紀80年代河北棉花第一次戰略轉移,從水肥條件較好的山前平原轉移到干旱缺水的黑龍港流域,目前河北省90%的棉田集中在黑龍港地區,但受大量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棉田水肥條件的改善及種棉效益的影響,棉花種植面積在逐漸縮小[8-9]。因此,加快環渤海后備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促進棉花生產向濱海鹽堿地戰略東移,對穩定棉花種植面積,緩解棉糧爭地矛盾,保障糧棉產業安全,促進種植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增加綠色植被,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大意義。
2 棉花生產戰略東移的優勢條件
2.1 土地資源優勢
我國濱海宜棉區內鹽堿地面積80萬hm2,環渤海鹽堿旱地有46.7萬hm2,其中滄州市鹽堿地面積為30萬hm2,冀東濱海平原,過去采用種植水稻改良鹽堿地的措施正在受到淡水資源匱乏的制約,水田改成旱地,而水改旱的結果是土壤鹽漬化,濱海鹽堿地是我國重要的后備土地資源[10]。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實力增強,為緩解耕地日益緊張的壓力,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目標,必將加快濱海鹽堿地的開發利用,而且濱海鹽堿地大面積集中連片,便于機械化作業集中治理,開發規模大、開發成本相對較低、開發成果易于鞏固,有利于未來規模化集約經營。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鼓勵和支持優勢產區集中發展糧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產品”,發展高產、優質、生態、安全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等多項強農惠農政策要求,加快開發改造利用濱海鹽堿地發展棉花生產,具有土地資源優勢。
2.2 作物與氣候優勢
棉花抗旱耐鹽適應性強,具有鹽堿地先鋒作物的稱號,生長極限鹽度為7.7 ds/m(1 ds/m=0.064% NaCl),每超過耐鹽閥值1 ds/m產量降低5.2%,而小麥為6.0 ds/m,玉米僅為1.7 ds/m[11-12]。棉花的耐鹽性在大田作物中本來就具有較大優勢,隨著育種技術的不斷進步,轉基因耐鹽育種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棉花抗旱耐鹽性將有所增強。Yan等分別將擬南芥中蛋白編碼基因GF14λ和液泡膜AtNHXI基因轉入棉花,有效提高了轉基因棉花的耐鹽抗旱性,在高鹽脅迫條件下表現出較高的光合效率和氮吸收速率,而且皮棉產量也得到提高[13-14]。隨后,又有學者將鹽芥TsVP基因轉入棉花,提高了逆境脅迫條件下轉基因棉花的產量[15-16];Pasapula等在棉花中轉入并表達AVPI基因,提高了棉花的抗旱耐鹽性,大田條件下皮棉產量有所增加[17]。
河北環渤海區域無霜期200~220 d,年降水550~650 mm,有效積溫4 100~4 300 ℃,日照時數2 500~2 700 h,常年平均值為2 648 h,特別是秋季溫度高,日照充足且土壤富鉀,棉花枯黃萎病較輕,具有生產優質棉的氣候優勢[18-19]。
2.3 比較效益優勢
河北濱海鹽堿旱地受鹽堿干旱和種植習慣的影響,農民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廣種薄收,不僅土地利用率低,而且產量僅為高產的30%~50%,年收益7 500元/hm2左右;而外地農民承包大戶種植棉花一般產籽棉3 000 kg/hm2,高產地塊達3 750 kg/hm2,收入達15 000元/hm2左右,比較效益明顯。農民的種植行為不僅受到作物間比較效益的影響,也受非農收入、種植習慣和技術水平的影響。由于環渤海經濟圈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工業項目多、投資大、發展快,勞動力緊張,勞動成本上升較快,當地農戶種植棉花較少。目前濱海鹽堿地棉花種植以外來承包大戶為主,承包種植面積幾十公頃到幾百公頃不等,規模化種植效益較高,正常年份收入可觀。
2.4 工程治理與科技結合示范優勢
2009年以來,滄州沿海各縣農業開發土地治理項目每年投入資金800萬~1 000萬元,平整土地,構建臺田,治理鹽堿荒地100~133 hm2。河北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棉花創新團隊、滄州市農科院和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研究所農業資源中心等科研機構,在土地工程措施治理的基礎上,針對環渤海鹽堿旱作區,春季鹽堿干旱保苗難、夏季雨豐易徒長及常規棉花種植管理煩、用工多、效益低的問題,開展以棉花耐鹽品種的選育為基礎,以水分周年調控、抑鹽保墑為前提,以微溝集雨抑鹽、機械化一播全苗技術為關鍵;以建造高光效株型結構和種植結構、抑芽增鈴簡化高產為核心,以農機農藝結合提高功效為保障的關鍵技術研究,通過科技創新和經典節水抑鹽經驗總結,形成鹽堿地棉花省工高效集成技術體系。2010~2013年在南大港和海興縣濱海鹽堿地大面積生產示范,節省用工70%,籽棉產量3 750 kg/hm2以上,示范效果顯著,展現了工程治理與科技結合的示范優勢。
3 棉花戰略東移存在的問題
3.1 工程治理投入多,周期長,農民難以承擔
濱海鹽堿地地貌條件高低不平,“春季干旱白茫茫,夏季雨多水汪汪”,旱澇頻發,廣種薄收,土地利用率低。工程治理是發展棉花生產的前提條件。土地治理標準:干渠支渠毛渠相通,排水淋鹽集雨結合,平整土地、構筑臺田,田間林網、道路配套。根據農業開發土地治理示范工程測算,投入為1 500~2 000元/hm2。每1 000 m修一條干渠,底3 m,上口8~10 m,深3~4 m;每300 m一條支渠,底1~1.5 m,上口3~4 m,深2~3 m,每50 m一條毛渠,底0.5 m,上口2 m,深1.5 m;每條臺田間隔30 m在地下1.2~1.5 m處鋪設打孔的PVC管,雨季鹽分隨水流入PVC管中排入主渠,降低耕層含鹽量。不僅工程措施需要投入的資金多,而且鹽堿地改造初期產量較低,改造成穩定的中高產田,仍需要繼續投入。現在農村集體經濟實力薄弱,青壯年勞動力大量的外出打工,對于投入多、周期長、收效緩慢的鹽堿地治理工作,農民不愿意、也無能力承擔。
3.2 淡水資源匱乏,雨水資源浪費
河北省濱海鹽堿地區域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為180 m3,耕地淡水資源占有量1 620 m3/hm2,僅全國平均值的9%和6%[20],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年平均蒸發量1 980.7 mm,年降水量550~650 mm,但年際間差別較大,年內降水極不均衡,65%的降水集中在7~8月份[21]。棉花耗水規律研究顯示,花鈴期是生育期內耗水量最大的時段[22],但筆者通過試驗發現鹽堿地棉花生育期耗水320~340 m3,苗期耗水量占全生育期的14%,而河北省濱海鹽堿地區域春季干旱土壤返鹽,棉花播種保苗困難;棉花開花結鈴與高溫高濕同步,降水較多的季節,由于缺乏儲存淡水的農田水利工程設施只能排入大海,造成淡水資源的極大浪費。淡水資源匱乏是該區域大面積發展棉花生產的主要制約瓶頸之一。
3.3 科技投入不足,缺乏穩定持續專項資助
科技創新是促進鹽堿地棉花生產持續發展的關鍵,2008年以來,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研究所、中國農科院棉花所、滄州市農科院等有關專家,從不同部門、不同角度立項,開展鹽堿地棉花關鍵技術研究,取得一定進展,如咸水結冰以鹽治鹽技術、微溝集雨抑鹽保苗技術、品種耐鹽技術等,示范效果顯著,得到有關領導和專家的重視。但是濱海鹽堿地棉花科技創新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起步晚,人員少,問題多,不僅需要品種耐鹽、地膜抑鹽、溝播避鹽、培肥吸鹽、播期躲鹽、滴灌壓鹽等具有鹽堿地特點的技術研究,更需要高產簡化、農機農藝結合、信息技術應用等適宜規模化種植、輕簡化機械化集成技術創新;由于缺乏穩定持續的專項資金支持,影響科技創新的深入和科技示范的持久性,已成為制約棉花生產戰略東移的重要因素。
3.4 產業化經營機制滯后,植棉效益不穩
濱海區域地廣村稀,土地資源相對豐富,具有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棉花生產潛力,但目前棉花生產是點片種植,分散管理,服務體系薄弱,尚未形成完善的產業化體系。棉花產業是商品化程度較高的產業,市場波動大、價格變化快,一家一戶的農民不僅難以得到及時全面的技術服務,更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市場,同時從事棉花生產的農民大多是老人和婦女,科技意識不強,植棉技術水平較低,預期收入不穩,嚴重影響農民的植棉積極性,也是影響棉花生產戰略東移的主要因素之一。
4 對策與建議
4.1 加大投入,整體開發,促進發展
濱海鹽堿地開發利用是一項投資較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領導,科學規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土地流轉結合整體推進。土地整理要高起點整體開發,提高規模化、機械化、組織化程度,提高開發效率,為今后規模化集約經營創造條件;加大專項投入,整合農業開發土地治理資金、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國土資源開發資金,并制定優惠政策,延長承包開發利用年限,吸引民間資本投入;多措并舉,打破村戶土地界線,集中連片平整土地,構筑臺田、溝渠坑相通、排水淋鹽集雨相結合。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如陽光培訓工程、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等項目向鹽堿地區域傾斜,土地治理與科技研發相結合,加大示范推廣力度,整體規劃,分步實施,按照輕度鹽堿地抓推廣,中度鹽堿地搞示范,重度鹽堿地聯合攻關。加大資金項目支持力度,加快土地治理速度,是促進濱海鹽堿地棉花生產發展的前提。
4.2 搭建平臺,聚集人才,支撐發展
濱海鹽堿地發展棉花生產受鹽堿、干旱、淡水資源匱乏、勞動力緊張和農民植棉技術水平低的影響,難度大、周期長、任務重,涉及學科多,需要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建立鹽堿地棉花研發中心,設立重大專項,提供持續性經費支持;聚集國家、省、市、縣科技人才,組建專項科技團隊,形成合力,開展耐鹽品種選育,簡化高效集成技術創新、水鹽調控與培肥、機械化管理與采摘,高效生態模式構建,信息技術應用等重大課題進行聯合攻關,解決不同類型鹽堿地棉花生產的關鍵技術難題,形成科學先進、簡化高效、可操作性強、機械化程度高的適宜規模化現代植棉技術體系,同時加強科技培訓,提高棉農技術水平,抓好典型示范,使棉農“學有榜樣,看有典型,種有效益”,提高農民植棉積極性,依靠科技創新和典型示范引導濱海鹽堿地棉花生產的快速發展。
4.3 創新機制,組建協會,持續發展
建立棉花產業化經營機制,穩定提高農民植棉收入預期,應積極探討以棉花加工紡織企業為主導;以棉花專業合作組織為核心;以產、加、銷結合,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體系為保障的市場化運行機制。政府支持、科技支撐、企業主導建立優質棉原料基地,組建棉花專業合作社和農機、農資、農技服務中心,創建“企業+協會+農戶”的股份制棉花生產、加工、營銷聯合體,形成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新型棉花生產、營銷機制,實行現代化的開發經營管理模式,是濱海鹽堿地棉花生產持續發展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錢艷斐.2012年中國棉花市場發展分析[J].中國農業信息,2012(11):60-61.
[2] 邊春和.2012年棉花市場形勢分析及對2013年的展望[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3(5):46-47.
[3] 海關信息網.宏觀主要統計數據[EB/OL].http://www.haiguan.info/NewData/NewDateList.aspx?d=1.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主要貨物進口數量[EB/OL].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jsessionid=8731D8695- 72E6E9DB 85D5772EE01FB44?m=hgnd.
[5] 藍海濤.2012年中國農業經濟形勢與2013年展望[J].中國合作經濟,2013(1):6-10.
[6] 陸培法.新疆棉花生產創紀錄[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11-22(1).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2012/indexch.htm.
[8] 于鳳玲,秦新敏,田俊蘭.河北棉花生產形勢問題與對策探討[J].中國棉花,1996,23(10):36-38.
[9] 龔煥文.從河北省棉田東移看因地種植的經濟效益[J].農業技術經濟,1984(6):5-8.
[10] 董合忠.鹽堿地棉花栽培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11] SHARMA S K.Saline environment and plant growth[M].India:Agro Botanical Publishers,1986.
[12] 趙可夫.植物抗鹽生理[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13] YAN J Q,HE C X,WANG J,et al.Over expression of the arabidopsis14-3-3Protein GF14λ in cotton leads to a “stay-green” phenotype and improves stress tolerance under moderate drought conditions[J].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2004,45(8):1007-1014.
[14] HE C,YAN J,SHEN G,et al.Expression of an arabidopsis vacuolar sodium/proton antiporter gene in cotton improves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 under salt conditions and increases fiber yield in the field[J].Plant Cell Physiol,2005,46:1848-1854.
[15] LV S L,LIAN L J,TAO P L,et al.Over expression of thellungiella halophila H+-PPase(TsVP)in cotton enhances drought stress resistance of plants[J].Pllant,2009,229:899-910.
[16] LV S,ZHANG K,GAO Q,et al.Over expression of an H+-PPase gene from Thellungiella halophila in cotton enhances salt tolerance and improves growth and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J].Plant Cell Physiol,2008,49:1150.
[17] PASAPULA V,SHEN G,KUPPU S,et al.Expression of an arabidopsis vacuolar H+-pyro-phosphates gene (AVP1)in cotton improves drought and salt tolerance and increases fibre yield in the field conditions[J].Plant Bioteclznol J,2011,9:88-99.
[18] 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河北省統計局.河北農村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19] 2012/滄州市政府年鑒編輯部.滄州年鑒[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20] 付榮霞.河北沿海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與產業布局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0,26(1):108-111.
[21] 劉慧濤,譚莉梅,于淑會,等.河北濱海鹽堿區暗管埋設下土壤水鹽變化響應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2,20(12):1693-1699.
[22] 朱自璽,趙國強,鄧天宏,等.棉花耗水規律和灌溉隨機控制[J].應用氣象學報,1998,9(4):417-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