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梅 朱玉卿

“全世界電影人都在想方設法進入中國電影市場,希望這次英國電影人可以獲得更多機會。”11月17日,在倫敦舉辦的首屆中歐電影項目推介暨高峰論壇上,英國導演協會主席艾弗·本杰明(Ivor Benjamin)在致辭中表示。
作為第六屆歐洲萬象國際華語電影節的主體活動之一,由《綜藝報》和電影節組委會共同主辦的首屆中歐電影高峰論壇目的是為了搭建中英、中歐合作與溝通的橋梁,促成中國電影與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國家更多合作。來自中國和英國的電影專業人士在論壇上對兩國合拍政策、現狀、合作方式、合作前景進行了深入溝通和探討;并就具體的多個電影項目進行了推介。論壇后幾天中方代表對BBC、Double Negative、Ealing Studio等九家位于倫敦的知名制作機構進行了拜訪,并組織了商務洽談。
“中國電影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并有望在今年突破300億元票房,這吸引著全球電影人來中國商洽合作;中國電影也通過合作,學習到國際化的創意理念、先進技術和行業規范,讓中國電影通過國際化的表達走向世界。”《綜藝報》總編輯陳曉梅分析,“英國的電影產業是近年來增長較快的創意產業之一,電影產業管理部門非常注重創意,注重產業鏈中不同公司資源的整合發展,注重新技術運用,注重電影專業人才的儲備和知識產權保護,有很多經驗值得中國學習。今年4月,中英兩國正式簽署關于電影合拍的新協議,此舉被視為中英兩國電影界開展合作的新紀元,中英合作應該大有可為。”
英國合拍政策詳解
據負責中外合拍立項資質認定的中國電影合拍公司數據,這兩年立項報批的中外合拍片數量每年都在60部左右,數量增長比例保持在10%。隨著數量的增加,合作也更加深入,過去不少合拍片只是資本、人力、物資的疊加,現在均由投資雙方共同起草劇本、商定故事的背景和情節,選擇演員、拍攝制作、營銷發行。更深入的合作意味著更好地融合各國電影人的理念和文化。2014年《變形金剛》在中國獲得20億票房,依然是進口片待遇,但確是中外合作的范例。
相較中國合拍政策給予國產片較高的分賬比例,并通過政府獎勵獲得資金和資源的支持,英國合拍政策更多的是通過減免稅鼓勵全球電影人進入英國拍攝。據艾弗·本杰明介紹,英國政府對合作的電影、電視、動畫、視頻游戲都有號稱“沒有上限的減免稅”,實際最高減免上限不超過生產預算的80%。其中電影制作公司符合條件的2000萬鎊以下的支出可以申請25%的減稅;2000萬鎊以上的可以申請20%的減稅。但條件是至少要有10%的核心支出花在英國,制作影片必須在院線放映,而且制作公司開機前在英國必須有個注冊辦公用房,并必須保證項目的完成。電視制作則要求25%的核心支出必須在英國,體裁必須是戲劇、紀錄片或者喜劇,每時段的開銷不低于100萬英鎊,而且片長不能低于30分鐘。動畫沒有最低生產預算的要求,但也至少要有25%的核心支出在英國,且首先必須是動畫項目(不管有多少混合內容),其次至少51%的支出要花在動畫項目上。
所以艾弗·本杰明解釋,英國合拍的“符合條件”和減免稅申請也是有一定彈性的。但即使這樣,英國悠久的文化創意傳統、倫敦全球頂級藝人資源和集中的電影產業鏈資源——尤其是后期制作技術能力還是吸引了像伍迪·艾倫這樣的導演和很多好萊塢大制作放在倫敦完成。
對合拍帶來的文化融合本杰明也很贊同。他認為,面對好萊塢試圖一統全球市場的格局,其他國家的電影人有義務團結起來,通過合作將各民族文化在大銀幕上發揚光大。他以歐洲,特別是英國電影為例:2013年英國近4000塊銀幕共產出11億英鎊的票房(約合人民幣110億元),其中約80%“被好萊塢的大制作影片瓜分去。”他認為,“在全球電影市場幾乎被好萊塢搶占的情形下,中國電影能夠在自己的市場上占據半壁江山非常了不起。”他建議英國及歐洲其他國家電影界與中國電影界攜手,通過更為緊密的合作,“在文化融合中壯大彼此力量。”
對于中國電影在“走出去”上遭遇的困難,英國導演協會信托基金董事克里斯托弗·尼克爾森在發言中指出,中國觀眾既可以欣賞好萊塢電影,也能欣賞蘊含中國美學的本土影片,而“西方大多數觀眾卻只欣賞得了具有濃郁西方文化背景的影片”。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從來不缺乏好故事,只是缺乏講故事的技巧。對此,尼克爾森認為,中國電影人一方面應該以合拍片的方式探索新的電影敘事技巧,另一方面要在西方市場中“避重就輕”:避開競爭激烈的院線發行,重視新興的非影院發行市場。“相比較中國電影90%收入來自票房,英國和歐洲電影界在選擇項目時,更看重的是版權帶來的長線收益,希望中國電影人可以通過與我們合作,共享這樣的權益。”
多個合拍項目亮相
在本次活動中,中英雙方嘉賓紛紛拿出具體的合拍項目,以期達成合作。艾弗·本杰明和克里斯托弗·尼克爾森一口氣向與會嘉賓推介了《黛西》《尋找格蕾絲》《好女兒》等六個電影項目。艾弗·本杰明以《黛西》為例,“這是英國一部著名的話劇,故事主角是上個世紀20年代的英國校園女孩,如果合拍,可以請一名中國女明星來飾演黛西。”中國代表認為,“中國年輕觀眾喜歡富有喜劇色彩輕松愉快的‘輕電影,英國人以幽默聞名,很期待這部影片里有大量兩國年輕觀眾都喜歡的元素。”另據萬象電影節主席賈振丹介紹,“憨豆”先生羅溫·艾特金森、《諾丁山》等片中英國著名演員和電影的版權都在與中國公司洽談之中。
來自中國紹興的特立宙電腦動畫有限公司董事長丁立清為論壇帶來兩個動畫項目——《少年師爺》被稱為中國版“聰明的一休”,《蘭亭小精靈》則以中國的漢字筆畫為主要動畫形象,兩部動畫都經中央電視臺播出。他希望通過推介能被歐洲的電視臺播出。克里斯托弗·尼克爾森建議《蘭亭小精靈》應該與英國擅長游戲開發的公司合作,“這么巧妙的創意,應該先通過游戲使它在英國甚至歐美年輕人中間流行起來,順便幫助大家學習漢字。”來自中國上海、參與投資電影《閨蜜》的世貿文化傳媒公司10月份剛啟動了與韓國制片團隊合作的青春愛情電影《情敵蜜月》,“我們很期待,在莎士比亞的故鄉能夠找到優秀的合作伙伴,開發一些青年男女更感興趣的當代都市題材方面的劇本,電影應該能夠贏得兩國觀眾的歡迎。”世貿文化傳媒副總裁都佳說。
合作空間巨大
倫敦是全球第三大影視攝制中心,電影產業也是增長最快的行業。倫敦擁有全英國70%的電影工作者、80%的電影產業、73%的電影后期制作活動、75%的電影和電視廣播產業收入總額;倫敦電影委員會登記的電影拍攝景地有12000個。倫敦擁有全英國70%的錄音室、90%的音樂商業活動。正因為倫敦創意資源的集中,倫敦才稱得上獨一無二“創意之都”。中國代表團也才能在幾天之間拜訪了9家知名影視制作企業。
Double Negative,這家創辦于1998年的視覺特效制作公司曾承擔了《哈利.波特》《饑餓游戲》《2012》等影片的后期特效制作,并以《盜夢空間》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目前是歐洲最大的影視后期特效制作基地,短短幾年公司也從成立初的30人發展為2000人。據介紹,像《盜夢空間》這樣一部電影的視覺特效制作,前前后后就需要近400位工作人員花費長達8個月的時間共同完成。Double Negative的項目負責人告訴來訪嘉賓,他們從不在電影拍攝完成后進行視覺特效加工,而是直接參與到一部電影的整個制作過程,諸如前期劇本創作、中期拍攝等環節,“只有與整個項目融為一體,才能保證后期的視覺效果達到理想水準。”目前他們剛剛設立完溫哥華和新加坡分公司,以方便進行全球無時差后期制作。
位于倫敦西區的Ealing Studio,誕生于19世紀,是英國最老牌的影視制作公司,中國觀眾熟悉的英劇《唐頓莊園》即出自這家公司。本次代表們親自體驗了他們后期制作公司的動態捕捉技術。一個人在穿戴特定感應器后,通過計算機系統瞬間完成多個人物在不同季節、故事背景下的動作——自從維塔工作室在電影《魔戒》中怪物“咕嚕”首開動作捕捉技術后,動作撲捉已經成為近幾年好萊塢大片慣用的拍攝手法。這種技術極大地節省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拓展了虛擬形象表演的仿真性和豐富性。據介紹,一個簡單的二維動畫,在完成角色形象設計后,他們一天就可以完成30分鐘的片子。
此外,嘉賓還參觀了Cinesite、Nvisible、Onsight三家影視后期制作公司,Unanico動畫影視公司和旗下擁有1600個會員企業的Evcom視覺傳播協會,以及著名的BBC英國廣播公司。BBC英國廣播公司在與中央電視臺CCTV9合作《美麗中國》后,再與中影集團達成協議,將合作定制紀錄片在中國院線放映。在BBC的會議室里,導演斯蒂芬· 麥克多諾向中國電影界的嘉賓們介紹了他負責的紀錄片電影《地球》:“這部影片將為中國觀眾定制,中國觀眾會在影片中看到很多熟悉的中國場景。我們希望可以在中國找到合作伙伴。”
而在以創意研發見長的Unanico集團,董事長雷保羅先生向來訪的中國嘉賓介紹了他們研發的《絲路》《樓蘭》《奔跑在周日》《窈窕妹妹》等五個電影項目。“如果時間允許,我們還有10個項目與大家分享,而且大部分都考慮到了中國觀眾和歐洲觀眾的觀賞口味。”雷保羅可謂中國通,“與中國朋友合作,不能靠手機和電腦,而是要與他們一起喝茶聊天,打成一片。我們已經在上海成立了分公司,不久公司還有望搬到北京。”
在此次走訪過程中,不難看出,中國電影界和英國甚至歐洲電影界的合作空間異常廣闊。中國的資金和市場以及對合拍片的開放姿態對一直在好萊塢陰影下徘徊不前的歐洲電影界有極強的吸引力;而歐洲成熟的電影技術、優厚的返稅政策以及富有靈感的電影創意,對很快將躍居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的中國來說,具有極大的互補優勢。目前的關鍵是促成中英雙方資源合作,形成產品,結出合作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