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見英 曾海鵬 胡國強等
摘要在長期開展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對婁底氣象為農服務現狀的分析,深入剖析婁底氣象為農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對現代氣象發展的需求,對做好氣象為農服務工作提出了對策和建議,切實提高氣象為農服務能力。
關鍵詞氣象為農服務;現狀;對策;婁底市
中圖分類號S1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3-07924-03
S
作者簡介鄧見英(1972- ),女,湖南隆回人,高級工程師,從事氣象業務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40708婁底境內整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傾斜,海拔最高點是新化九龍池 1 622 m,最低點是雙峰的江口峽谷64 m;轄四縣二區,東西寬160 km、南北長102 km、總面積8 117 km2。婁底市農業經濟蓬勃發展,農作物種植面積369.39千hm2,糧食種植面積268.63千hm2[1],優質稻面積和產業化開發水平不斷提高,在柑桔、西瓜、中藥材、茶葉等傳統經濟作物的基礎上,引進名優水果。婁底市暴雨洪澇、干旱、低溫冰凍、高溫熱害、雷擊、冰雹、大風等氣象災害發生頻率高、范圍廣、危害重、損失大,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農村社會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如何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更好地發揮氣象服務在指導農業生產和防災減災工作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筆者通過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采用總結經驗的方法,對婁底市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現狀中的主要經驗與成效、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認真梳理和總結,并提出對策建議。
1婁底市氣象為農服務的主要經驗與成效
1.1氣象為農服務長效機制基本建立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與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得到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市縣兩級政府成立氣象防災減災領導小組,相繼下發了氣象為農服務相關文件,4個縣(市)出臺了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及氣象災害應急準備工作認證管理辦法,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應急管理體系,氣象災害應急保障和處置能力顯著提升。
1.2拓寬農村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覆蓋面全市建立國家氣象觀測站5個,土壤水分自動觀測站2個,區域雨量自動氣象站188個;建立信息服務點95個,實現鄉鎮全覆蓋,氣象信息員3 000多人,實現村全覆蓋。建立了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建立了640多路的96121氣象預警外呼主叫和掛機短信預警服務平臺等,建有DAB氣象預警廣播系統100余套、電子顯示屏40多塊;穩步提高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預警能力。
豐富氣象服務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電話、電視、網絡、手機短信平臺、“96121”電話主叫、氣象信息員及為農服務QQ群、DAB預警系統、新聞媒體、傳真等多種方式,向各級黨政領導、分管農業領導、農技站長、氣象信息員、少數種糧大戶及時發布及傳播旬、月報、一周天氣信息和災害性天氣預警等農業氣象信息;同時積極開展氣象科研和科普宣傳,努力提高公眾防災避險和自救互助能力。
1.3主動開展農業氣象預報服務深化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緊跟關鍵農事季節,深入開展水稻、油菜等農作物春耕春播、夏收夏種、秋收秋種等農業氣象專題分析及農用天氣預報服務,主動為當地政府領導和相關部門指導農業生產提供準確、科學的決策依據。嘗試性開展面向生產一線的“直通式”農業氣象服務,建立聯系戶點,重點面向水稻、油菜、葡萄、西瓜等幾個種植大戶進行農情、災情調查,了解氣象服務需求,開展針對性服務,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4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效益顯著市縣兩級政府成立了人工影響天氣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建立了以地方各級財政為主的投入機制,全市有 “三七”高炮8門,火箭發射系統10套,建成標準化作業站點2個。婁底市氣象局科學部署,適時開展人工增雨作業,人工影響天氣技術手段在農村生產、防災減災、水庫增水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和保障作用。
2推進氣象為農服務工作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
2.1氣象為農服務長效機制的建立仍需向縱深推進氣象防災減災機構、基層隊伍、經費投入等長效機制建設工作等方面還在起步階段。目前納入政府財政預算的氣象為農服務運行維持經費很少,資金和項目的開展均急需加大投入;社會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重要性認識仍有不足,鄉鎮、村等重要工作場所的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工作進展緩慢;鄉鎮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體系不夠健全,氣象服務站設施設備不完善、村級仍很缺乏;氣象與涉農部門的合作機制尚未健全,資源共享合作力度需要加大。
2.2氣象為農服務產品精細化程度不能滿足農業的實際需求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農業主體經濟已不斷從單一的千家萬戶糧食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特色化轉化,設施農業如大棚蔬菜、草莓、食用菌等逐年增多,全市農民合作社己有797家[1]。只有常規的氣象服務是遠遠不夠,農業生產大戶更關注具有針對性的氣象預報服務,所需氣象服務的敏銳性和專業性上要求較高。目前提供的氣象服務還相對單一,基層氣象服務產品還未突破糧食生產服務等傳統農業領域,直接面對農業生產者本身的產品有限,專業性、針對性和實用性急待提高;“直通式”農業氣象服務對象覆蓋面低,且服務用戶主要是政府決策部門;農業氣象科研成果推廣轉化率不高,設施農業氣象服務指標很少,科技支撐力度不夠,難以滿足農村農民的迫切需求。
2.3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仍不健全氣象信息在傳播渠道、手段、內容、時間、對象等方面仍存在缺陷,天氣預報預警信息發布覆蓋面不廣,氣象預警設施不足,全市現有3 000多個村,DAB預警機僅100多套;農村居民分布相對松散,通訊較落后,部分農民獲得氣象信息的渠道少;兼職氣象信息員素質與“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的要求不相適應;農業氣象科普宣傳和培訓不夠,農民對氣象知識了解較少、防災意識弱;基層氣象災害監測能力還需進一步提高。
2.4基層氣象部門氣象為農服務人才隊伍薄弱基層氣象部門人少事雜、任務重,都是身兼數職,且技術能力比較薄弱,很難集中精力專門從事為農服務建設和管理工作;省、市、縣級業務體系中農業氣象專職化服務不均衡,縣級基本上沒有,專業人才匱乏,農業氣象人才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氣象為農服務的深入。
3推進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對策建議和改進措施
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2],完善農村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系統,開展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直通式”氣象服務工作,是今后一個時期氣象服務工作的重點、難點,是一項長期任務。
3.1創新機制,完善農村基層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溝通,健全和推進由基層政府主導的縣、鄉、村三級氣象防災減災指揮協調體系,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出臺有利于氣象為農服務的政策措施,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氣象服務機制,爭取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對基層氣象災害防御政策、資金等支持,以“三農”為契機,建立標準化的農業氣象示范縣、農村氣象防災減災標準鄉鎮。
深化部門合作,促進“兩個體系”融入式發展,完善機構和職能融合機制,將為農氣象服務工作融入地方公共服務體系中,成為其工作的一部分。如氣象信息站與農技站融合,實現一站多能、一員多職;規范和標準融合,農技服務站建設標準中增加氣象站內容、社區、村級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工作內容等;人才與業務融合,由氣象和農業等多部門成立專家聯盟,聯合開展水產養殖等專題服務產品制作,共同服務;管理和考核融合[3],利用農技推廣、水利水管、國土信息、民政報災等社會人力資源,壯大氣象信息員等基層氣象防災減災骨干隊伍,將信息員培訓與管理納入地方各級政府的日常管理工作當中,在農技員考核中增加氣象信息服務的考核內容,健全氣象災害預警服務多部門應急聯動機制,形成強大的氣象為農服務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真正建立起長效機制。
3.2突出重點,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
3.2.1加強保障糧食安全的農業氣象服務。
3.2.1.1發展農業氣象服務體系。把“直通式”服務作為重點,針對支柱產業發育期,確定農業氣象觀測體系的布局,監測收集特色、設施農業生長期氣象基礎資料,有針對性地拓展農業氣象服務的領域和內容,完善指標體系,針對主要農作物播種、培管、收獲、晾曬等關鍵農事活動,制定周年農情服務方案。
3.2.1.2建立一條龍服務體系。建立信息收集—產品制作—現場指導—示范應用—效益收集的一條龍服務體系。將產品制作延伸到基層,豐富產品種類。市級技術優勢與縣級服務優勢互補,聯合開發服務產品,將現有的氣象預報產品轉換為針對產業的預報產品;在關鍵農事季節和關鍵性、轉折性、災害性天氣來臨前,深入田間地頭調研,針對種、養業不同農戶制作發布更多符合設施、特色和生態農業等“三農”服務需求的為農氣象服務產品。將服務延伸到農戶,將服務產品分類,突出服務的針對性,向地方政府、農業合作社、農業大戶通過多種方式分類及時傳送,指導農民科學安排農事活動。將信息反饋延伸到用戶,建立涉農部門、氣象信息員、農戶信息反饋鏈條,及時收集服務需求、氣象災情、服務效果。
3.2.1.3強化關鍵農時和重點區域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強化關鍵農時、重點區域暴雨洪澇、高溫干旱、低溫冰凍等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災前監測預警、災中動態跟蹤、災后定量評估服務,及時發布當地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評估服務產品,健全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評估技術體系,指導農民科學防災減災。
3.2.2加強農業氣象技術支撐系統建設。
3.2.2.1積極開展農業氣候資源普查與評估。開展主要農作物和設施或特色農業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和主要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加大對農業氣象領域如糧食作物災害監測預警、病蟲害觀測的技術研究,將成果投入實際應用,為氣象為農服務指標體系和服務產品的研究、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科技支撐。
3.2.2.2加強對基層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支持。加強對基層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業務支持與技術指導,指導基層氣象臺站研究開發氣象為農服務新產品,提高農業氣象預報情報等產品的定量性、針對性與實用性,建立農業氣象服務平臺,以便為農服務人員快捷有效地制作更多更好農業氣象服務產品。
3.2.2.3加強多部門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加強與上級氣象業務部門、農林部門的技術合作,通過部門技術資源信息共享、業務合作、災害調查評估、聯合科技攻關以及合作共建等多種方式,與農業部門在科研、農業生產、農業氣象服務產品開發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共同研發農業氣象服務和氣象防災減災適用技術;聯合開展農田調查、農業氣象會商,充分利用和發揮部門在農業氣象災害防治方面的技術力量和成果,建立氣象、農業部門和生產者聯合編制服務產品、由大戶帶頭使用的新型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切實提高“直通式”服務產品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3.3注重實效,深化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利用多種氣象科技手段完善鄉鎮精細化預報業務系統,提高預報準確率;加強與水利、國土等部門在災害隱患數據及監測數據共享、完成暴雨洪澇災害風險普查,強化暴雨誘發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服務,帶動和完善基層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系統建設。完善農村氣象信息傳播體系,引入社會資源,推進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和運行機制向農村延伸,建立與廣電等防災減災部門農村公共服務資源信息、發布手段共享和聯合運行維護機制;拓寬預警信息發布及傳播途徑,建立與基層特別是偏遠農村山區實際情況相適應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按照土洋結合、人機互補、因地制宜的原則,聯合廣電等有關部門重點推進氣象信息服務站、電子顯示屏、農村預警大喇叭和手機訂制等建設,逐步實現全覆蓋行政村,充分發揮氣象信息員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確保氣象信息能及時準確傳遞到農民群眾手中并發揮作用。
3.4加強農業氣象人才隊伍建設合理配置基層臺站農業氣象業務服務崗位,引進與培養能扎根基層、吃苦耐勞、敬業愛崗、業務精湛的青年農業氣象專業人才,積極開展自學活動,強化學習培訓力度,發揮骨干力量,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基層氣象為農服務工作隊伍。組建由種植、養殖等方面的專家和管理人員、大戶和氣象技術人員組成的氣象服務專家聯盟和農民專家隊伍,依托專家聯盟團隊,根據農事季節,開展農民技術員培訓,把氣象知識、農業技術推廣到田間地頭,以點示范片,帶動基層現代農業氣象服務工作的發展。
4結語
(1)近年來,婁底市氣象部門不斷拓展思路,采取多種方式和舉措,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逐步提升服務能力,深入推進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在防災減災、增產增收、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2)面對現代農業發展、保障糧食安全、氣象現代化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婁底市在氣象為農服務工作開展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在氣象為農服務長效機制建設、科技支撐、服務水平等方面與社會需求仍有較明顯的差距。
(3)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開展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要以服務“三農”為宗旨,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在為農氣象服務中的主導作用,縱向推進為農服務長效機制、加強和完善農村氣象服務途徑與組織體系,建立標準化的農業氣象示范縣、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標準鄉鎮;深入專業業務知識的學習,開展適用技術的科研和推廣服務,有針對性地拓展面向新型農業主體“直通式”為農氣象服務的領域和內容;提高各方的重視度、加大相關部門相互配合力度,提升氣象信息傳遞能力和產品覆蓋面;強化宣傳、提高廣大農民防災減災趨利避害的自覺意識,全面提升氣象為農服務水平,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婁底市統計局 婁底統計年鑒-2013[M].婁底: 婁底統計年鑒編輯部出版,2013: 33,265.
[2] 矯梅燕.健全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J].求是,2010(5):56-57.
[3] 商兆堂.江蘇省建立氣象為農服務長效機制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農業科學,201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