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芹
魯迅先生說:“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由此可以看出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學生的課外閱讀既能鞏固和擴大課堂教學成果,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比課內閱讀更重要。
《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提出新的要求,明確規定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要完成這樣一項艱巨的任務,光靠指令性地完成是很難完成的。那么,如何完成這一課外閱讀任務呢?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和不懈努力,需要做好引路人和指導者。只有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和閱讀興趣,才能化被動的任務性閱讀為學生自主的閱讀行為。下面我就自己的體會談談指導課外閱讀的方法。
一、重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
某些小學生因為年齡小,玩心重,自我約束能力差,缺乏良好的讀書習慣,有時即使在老師的監督下不得不坐下來手捧讀物,也是“眼在書中心在玩”,這樣很難談得上讀書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使他們把課外閱讀當做一種渴求性的自我行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讓學生產生閱讀的內部動力,才能開發心智,主動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過程中漸漸培養學習的持久性,提高自學能力。特別是對那些初學閱讀的學生來說,教師應該成功地激發他們的閱讀動機,使他們在頭腦中將閱讀與樂趣相聯系。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很多,略舉三例。
1.上好閱讀指導課
這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途徑。閱讀指導課上,教師可簡述書中大意,摘錄書中的精彩章節,提出書中的要點,解釋疑難詞句等,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掃除學生的閱讀障礙。
2.創設課前預習懸念
教師在向學生布置新課預習任務時,除了布置常規的預習任務外,還可以有目的地設置懸念,誘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布置《望廬山瀑布》的預習時,老師可說:“李白是一個大詩人,他一生豪邁奔放,寫了許多的詩,請你們回去查找課外讀物中李白寫的其他詩。”由此大大激發學生了解李白詩、讀李白詩的興趣。
3.舉行讀書比賽活動
不定期地組織學生舉行讀書、讀報比賽活動是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有效方法。如班內經常開展故事會活動,讓學生把課外閱讀到的精彩故事講給其他學生聽,當他們一個接一個地講動聽的故事時,你會情不自禁地發出驚嘆:同學們的知識真的豐富了。
又如在特定的情景中鼓勵孩子說詩文。一次我組織學生去放風箏,我問:“風箏還有一個名字叫什么?”“紙鳶。”學生齊聲回答。“你們是怎么知道的?”孩子們說是一首古詩里說的。接著他們就你一句我一句地說開:“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等。從這里我們似乎已看出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多么濃厚,課外閱讀成了他們的需要。
二、幫助學生選擇課外讀物
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少,閱歷淺,鑒別能力比較差。他們所接觸的課外書并非都適合閱讀,因為課外讀物優劣并存。小學生一旦讀了那些不健康的東西,身心就會受到極大傷害。所以,當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以后,如何根據實際情況幫助他們選擇好的讀物,幫助他們選擇適合閱讀的課外書顯得非常重要。
幫助學生選擇的課外讀物,首先要內容健康,有利于對他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其次要形式新穎,生動形象,符合他們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另外,深淺要適度,為他們所接受。結合課堂教學選擇讀物是最好的方法,如講了《只揀兒童多處行》,就可以選擇《寄小讀者》來讀;講了《海倫·凱勒》,就可以推薦《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來閱……
三、為學生贏得課外閱讀的時間和空間
1.時間落實
所謂專門的閱讀時間,是指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興趣進行自由閱讀的時間。因為只有進行自由閱讀,學生才可能真正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視書為朋友。也許有朋友會認為,語文課不是很好的閱讀時間嗎?不錯,語文課確實是很好的閱讀時間,但語文課更多的是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閱讀的時間,因此它不能排除語文老師手舞足蹈的表演、錦心繡口的展示,更何況語文老師還要完成相關教學任務。如果期望語文老師讓學生在語文課上自由閱讀,顯然就是不切實際的。不是筆者思想保守,而是筆者就是一名語文老師,不僅深知語文老師的心理,而且深知語文教學檢測的現狀,因此即使想唱些高調,也是言不由衷。為了保證每個學生都有讀書時間,可以在每天或每周設立專門的閱讀課,作為固定的課外閱讀時間。實踐證明,安排固定的閱讀課,不僅可以保證學生有時間讀書,而且便于老師指導,促進學生集中精力閱讀,增強閱讀效果,提高作文能力。
2.創設環境
“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可見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多么重要。古時候有孟母三遷之說,今日強調校風校紀,成語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要表明的無非就是這個意思。提供一個好的閱讀場所,有助于學生把閱讀同舒適相聯系,對閱讀就不會感到厭倦。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室,組織學生到圖書室借閱,當他們看到滿目的圖書就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
四、組織交流會,傾心交談
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既希求讀有所得,又期望收獲明顯,得到老師、家長與學生的認可與贊許,從而有成就感。有時,學生的閱讀由于受生活積累和經歷制約,對文章的感悟程度不盡相同。我們組織學生交流體會,讓學生在交流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從而提高整體閱讀的廣度和深度。
如一位老師在與學生交流郭沫若寫的課文《白鷺》時,問道:“在你的心中,白鷺是什么呢?”學生聽了,思維一下子被打開,有的說白鷺是一幅色彩絢麗的畫;有的說白鷺是一朵鮮艷無比的花;有的說白鷺是一個純潔的少女;還有的說白鷺是一個充滿神奇的夢……從學生的發言中,我們深深感受到閱讀過程中與人交流的樂趣。由此可以看出,閱讀交流不僅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