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周皓
摘 要: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根據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建構新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而要對外部的信息進行選擇加工。
關鍵詞: 語文課堂 教學場景 建構方式
語文教學是一種思維和審美相結合的活動,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不可能是靜止、僵死的灌輸和接受,而是動態的、積極的建構過程。語文課堂就是學生建構自身知識體系的場所。
一、問題展現
教學場景:《少年閏土》(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片段。
教師:在閏土為“我”講的四件事中,你們最想和閏土一起干什么呢?為什么?
學生:我想去體驗一下看瓜刺猹的感覺,我想去看看猹這種小動物到底有多么的伶俐。
教師:還有誰想去看瓜刺猹?請舉手。
教師:這么多的同學想體驗看瓜刺猹,現在請你們再來讀“我”與閏土關于看瓜刺猹的對話,看一看你們知道怎樣判斷猹來了嗎?
學生:當你聽到西瓜地里有啦啦地響聲了,就可以判斷猹在咬瓜了。
教師:啦啦地響了,猹在咬瓜了,你該怎么做?
學生:我覺得應該捏了胡叉輕輕地走過去。
教師:為什么要輕輕地走過去?
學生:因為猹是種很伶俐的小動物,不輕點,它就跑了。
教師:你覺得呢?
學生:我覺得應該輕輕地走過去后,特別在看到猹時,要非常快地刺,不然它也跑了。
教師:大家談得非常好,你們能夠帶著自己的體會來讀讀這句話嗎?注意既不要驚動了猹,還不能讓猹跑了。
(學生讀并在讀的基礎上進行評價。)
教師:看來大家都了解了看瓜刺猹是怎樣一回事。在作者無數次的想象中,閏土月夜看瓜刺猹的情景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認真聽,注意邊聽邊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教師配樂朗誦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教師:說說看,你們都看到了什么?
學生:我看到在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圓月,下面有許多的西瓜。
教師:你看到了美麗的月色,其他同學看到了什么?
學生:我看到在西瓜地里有一個少年正在刺猹。
教師:誰看到更清楚?誰看到這少年在怎樣地刺猹。
學生:我看到一個少年正拿著胡叉用力地刺猹。
……
二、問題解析
在“教學場景”中,教師先用情景呈現問題:你們最想和閏土一起干什么?讓學生體驗刺猹、捕鳥等的奇妙、驚險。與此同時,創造開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選擇四件事中最喜歡的一件,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受到感情的熏陶,在平等對話中建構、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
三、對策探究
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依靠教師的灌輸是行不通的。教師的分析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1.整合語文課堂教學目標。傳統教學目標的設計折射出的教學理念是重結論輕過程,重認知輕情意,重智能變化輕心理變化,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只知記憶不知思考、只知接受不知創新,活脫脫一個個盛裝知識的容器。再加上教學過程中忽視情感因素的誘發,更使學習變得索然無味,這與課改的精神背道而馳。語文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目標應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有機結合。
2.開放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凡是學生能做的,老師絕不代勞。以學生的認知需求和原有認知結構為出發點,以語文課文為信息源,縱橫延伸,立體展開,引進與課文相關聯的信息,為課文知識的學習、能力的訓練、情感的體驗架設橋梁,構建認知框架,最后達到同化課文、完善學生認知結構的目的。
3.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首席”作用,讓學習評價多元化。這里的“首席”是平等對話中的首席。學生在文本的認知、對話和想象過程中,呈現出來的理解是多元的,教師只有在對教材多元理解和有效調控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才能引導學生發展思維、提升情感和人生境界、提高語文素養。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語文思想性和人文性的關系、語言和內容的關系、理想和現實的關系。只有發揮這樣的“首席”作用,才不至于扼殺學生思想的純真,給孩子的發展自由的空間。
4.變“單向傳輸”為“平等對話”,讓課堂教學互動起來。生成性的語文課堂不能僅停留在思辨層面,而要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就閱讀教學的組織形式而言,閱讀教學是一種對話,是對傳統的閱讀教學直線傳輸的一種突破。直面語文課堂教學,我們常常可以發現對教材的理解,學生和教師之間存在極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展開一種積極有效的“對話”,即教師尊重學生的多維理解,進行雙向對話,師生之間達成較深層次的理解。
四、實施小策略
建構的語文課堂教學應遵循以下原則:
1.自主性原則。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讓小馬自己過河”——自我計劃、自我發現、自我感悟、自主建構、自主結論,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讀者,回歸閱讀的本位。
2.差異性原則。這是指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學生對閱讀對象的接受程度及新知識的建構質量,由自身的文化積淀和經驗決定。學生是以他自己的經驗、態度、情感和意志帶入閱讀對象進而建構意義的,因此閱讀的過程及結果應該體現讀者的主觀性和個性化。
3.開放性原則。表現為課堂內容的開放和學生思維的解放,重視學習過程的豐富性和教學細節的靈活性。教學內容上提倡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養成多角度研究問題的習慣,鼓勵求疑、創新,允許學生對課文有不同的看法,“提倡尊重心靈舒展、精神個性”。
4.聯系性原則。這是指在閱讀中讓學生聯系自身的閱讀背景、經驗和知識儲備進行新知識的建構和對文本意義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