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桐 劉貴財 朱會虎
摘 要 人才培養模式體現在培養目標和培養內容上,結合實際介紹了我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設置的研究與實踐。
關鍵詞 電子信息工程 人才培養模式 培養目標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識碼:A
電子信息產業是我國重點發展的產業,九五以來一直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長速度,比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高22個百分點,成為引人注目的經濟增長點。社會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技術人才提出了強烈的需求,我院于2001年設置這一專業,圍繞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確立,我們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
1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
本專業是原電子工程、應用電子技術、信息工程、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廣播電視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無線電技術與信息系統、電子與信息技術、公共安全與圖像技術等10多個專業重新調整后的新寬口徑專業,其主干學科為:信息科學、電子科學、計算機科學。我們制定了我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能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信息科學技術及產業的發展要求,在德、智、體、美各方面全面發展;掌握電子與信息系統的基礎理論和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專業知識,具有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工程實踐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創業能力和繼續進行自我教育的能力。我院屬于應用型本科院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是培養能在圖像和語音處理、多媒體信息綜合、廣播電視工程、通信工程、數字音視頻系統等電子設備與信息工程領域從事研究、設計、開發、制造、運營及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或管理人才。
2課程體系設置及實施
課程的設置是人才培養模式的落腳點,我們通過對國內多所高校如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進行調研,比較他們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設置,收集已畢業工作學生和部分電子信息企事業單位的反饋信息,結合我院實際,在課程設置上遵循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原則,強調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
(1)合理構建三級知識平臺
公共基礎平臺: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養、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法律基礎和大學英語、高等數學、工程數學、大學物理(及實驗)、計算機基礎、軟件技術基礎等課程,使學生了解歷史,熱愛祖國,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
專業基礎平臺:應該覆蓋電子科學、信息科學和計算機科學這些主干學科。可分成5類:①電路類包括電路分析、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高頻電子線路、EDA設計等課程;②信號類,有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課程;③通信類,主要包括信息論與編碼、通信原理等課程;④計算機類,有微機原理、單片機等課程;⑤磁波類,主要課程為電磁場與電磁波、微波與天線。
專業方向平臺:電子信息工程作為寬口徑專業,不能再以過去狹窄的專業對口思想設置專業課程,但也不可能在四年大學學習中使學生既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又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同時還能夠掌握電子信息工程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2)整合課程內容,優化課程體系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內涵豐富,覆蓋面廣,因此專業基礎課程設置較多,以達到厚基礎、寬口徑的目的;同時,電子信息技術又是發展和更新極快的技術,日新月異,這些給我們的課程設置和實施帶來許多問題,如課程的銜接、教材的選擇、教學內容更新等。我們采取課程內容整合、課時的精簡以及實踐環節的配合來優化課程體系,我們在實踐中通過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安排課程設計結合的方式實現了課時有限前提下講授的新內容多又注重實際應用的目的。同時培養學生在實踐中參與合作的精神,鍛煉組織能力和社交能力,磨練意志,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養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
3專業建設的幾點設想
(1)淡化專業界限,學科交叉、相互滲透電子信息工程作為一個寬口徑的專業,它涉及到計算機、電子、信息處理和傳輸、自動化等領域,因而在制訂專業培養計劃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科間的交叉和相互滲透,立足于信息產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向,重點加強電子技術、信息處理和傳輸等方面的基礎理論教學,并兼顧計算機應用技術和自動控制技術的教學,建立系統和控制概念,為將來從事信息系統的設計、調試、應用和控制打下堅實的基礎。
(2)完善實驗室建設,建立健全校外實踐基地,加強產學研合作。高素質人才培養離不開優越的條件和優良的環境,電子信息技術更新發展極快,要求教學內容、實驗手段、實踐環境緊跟時代步伐,在完善基礎實驗設施的基礎上,廣泛與企業和科研單位聯系,建立健全校外實踐基地,共同承擔人才培養、科技合作、成果轉化,不僅有利于專業建設,也能推動學院各項工作的開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是沒有止境的,我校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前提下充分利用和挖掘自己的優勢資源,注意發揮地方特色、行業特色,以學校的定位和確定的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為參照基準,對各專業的培養方案與培養途徑進行調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學校定位與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的要求,即更好地與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相協調,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符合時代發展與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并且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發展。效地進行后期的產品開發設計工作。
參考文獻
[1] 胡飛.基于群體文化學的產品語意設計程序與方法[A].2004年國際工業設計研討會暨第九屆全國工業設計學術年會論文集[C].浙江大學,2004.76-79.
[2] 吳翔.產品系統設計產品設計(2)[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