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姝瑾 呂文麗
摘 要: 小學階段是兒童發展的黃金時段,社會、學校及家長都對兒童寄予了厚望。然而,太多的期望使得本應該全面發展的孩子在作業和輔導班中苦苦掙扎。目前,全國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減負”,小學生學習負擔現狀究竟如何?為進一步了解天津市小學生學習負擔情況,為提高教學效率、加強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提供依據,本研究采取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對天津市四所小學的三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共650名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研究主要從小學生課業負擔及課外輔導負擔兩方面進行。
關鍵詞: 小學生 學習負擔 課業 輔導班
一、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一直受到社會和各級教育部門的關注。近年來,教育部門加大減負力度,頒布了一系列減負規定,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現象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遏制。
沉重的學習負擔影響了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學習時間過長導致學生睡眠不足。根據調查,37%的學生9點前睡覺,44%的學生9點至10點睡覺,19%的學生10點之后睡覺。根據訪談記錄顯示,學校通常在7點40分左右開始晨讀或早自習,大部分學生的起床時間普遍為六點到七點。由此可見,有81%的學生睡眠時間達到8個小時的睡眠標準,但仍有19%的學生睡眠不足。
沉重的學習負擔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學生忙于寫作業、上課外輔導班、應付考試;教師過于追求班級的分數和名次,力求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忽視學生能力和個性的發展。這些現象表明,某些教師和家長忽視教育教學的規律,扭曲基礎教育的性質和任務,剝削學生的童心和興趣,嚴重阻礙素質教育的推進。
二、學生學習負擔的來源
小學生的學習負擔具有復雜性。學習時間、學習強度、學習情緒、學習難度等因素之間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構成了學習負擔這一整體。數據顯示,僅有2%的學生表示自己沒有學習負擔,98%的學生表示有學習負擔。
我們從七個方面分析了學生學習負擔的來源:其中36%的來源于家長對孩子的期望,22%來源于課業負擔,13%來源于課外學習負擔,12%來源于考試壓力,8%來源于自身學習能力與所學知識水平的差距,7%的學習負擔來源于教師對學生成績的高要求。
三、小學生課業學習負擔
根據調查,我們發現小學生課業負擔的來源主要有三方面:教師留給學生的家庭作業、學生家長留給學生的額外作業和校外輔導班留給學生的作業。下面我們從三方面逐一分析:
(一)課內作業
課內作業指教師留給學生的家庭作業。數據顯示:能夠在一個小時以內做完作業的小學生僅占45%,能夠在1~1.5小時內做完作業的小學生占27%,能夠在1.5~2小時內做完作業的小學生占14%,2小時以內還做不完作業的小學生占14%。
(二)課外輔導作業
除了老師留下的家庭作業外,我們將家長留給學生的學習任務與課外輔導班留給學生的學習任務統稱為課外輔導作業。調查發現,27%的家長不給孩子留作業,另外73%的家長會給孩子安排額外的學習任務。15%的學生在十五分鐘內能夠完成作業,28%的學生能夠在15~30分鐘內完成作業,24%的學生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完成家長留的額外作業。
除此之外,將近三分之二的學生會參加校外輔導班的學習。數據顯示:在上課外輔導班的過程中,僅有33%的小學生不用做作業,67%的小學生需要完成作業。其中,能夠在15分鐘內完成課外作業的小學生占21%,能夠在15~30分鐘內完成的占30%,能夠在30分鐘以內完成的占23%,不需要寫作業的占26%。
由此可見,大部分小學生每天除了做教師安排的課業外,還要做家長及校外各項輔導班繁重的課業,如此繁重的課業負擔壓制了學生的童心和天性的發展,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需要家長、學校、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從根本上為小學生減負。
四、小學生參加課外輔導班的情況
在“減負”的今天,為什么小學生還在喊累?輔導班為何如此火熱?基于此,我們小組分別從小學生周末任務安排、參加輔導班的門數、選擇輔導班的原因及參加輔導班的種類分析小學生課外學習生活是否構成了其學習壓力的一部分。
(一)周末任務安排
數據顯示,周末有50%的小學生需要完成老師課堂上留下的作業,33%的小學生還需參加課外輔導班,僅有17%的小學生可以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玩耍。
完成課堂作業是每個學生必須完成的任務,但是上不上輔導班卻是可以自主選擇的。學生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上輔導班,而周末和課余時間,是否真的被輔導班占據了呢?
(二)參加課外輔導班的門數
數據顯示,32%的小學生不參加輔導班,68%的參加輔導班的小學生中,22%的小學生僅參加了一門輔導班,24%的小學生參加了兩門輔導班,22%的學生參加了3門及以上的輔導班。小學階段上輔導班的時間一般為2~3個小時,算上做家庭作業的時間、家長所留作業的時間和課外輔導班作業的時間,那么小學生的周末時間便幾乎都是在“學習”中度過的。
(三)參加課外輔導班的原因
數據顯示,因為自己需求而上輔導班的小學生占了53%,應家長要求的占了34%,應老師要求的占了6%,看別人參加自己也要參加的占了5%,不參加的占了2%。從數據中可以看出,能夠自主選擇上課的小學生占了53%,而45%的小學生沒有目標,只是人為選擇了輔導班課程。
(四)上課外輔導班的類型
在課外輔導班中,學習語文的占了17%,學習數學的占了26%,學習英語的占了27%,學習其他學科的占了14%,不上輔導班的占了16%。數據顯示,在課下的補習時間內學習語數英的總人數占了70%,大部分小學生還是選擇了學科性輔導班,重在補充拓展學習知識,而少數小學生則選擇了非學科性輔導班。
五、討論
從各項數據分析的總體來看,小學生學習負擔的形成是多方面導致的。下面從家長和學校兩方面進行討論。
(一)家長
從數據分析看,小學生感覺自身學習負擔過重的主要原因來自于家長。家長的期望太高,給孩子們帶來無法抗拒的壓力。在訪談過程中,在被問道“你覺得學習是為了什么”這個問題時,很多小學生在扭捏了很久之后給出了“是為了讓父母滿意”的答案。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來自家長的壓力越來越大,已經嚴重超過孩子們的負荷。
(二)學校
學校是孩子們的學習園地,應該說孩子們的相當多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調查數據顯示,49%的小學生認為學習壓力來源于學校:作業過多、考試壓力大等。學校間的競爭以學生成績為衡量標準,導致學校對孩子成績提出高要求。學校要成績,家長也要成績,二者不謀而合,可想而知學生的壓力究竟有多大。
六、結語
盡管教育部門加大減負力度,但成效并不顯著。據調查絕大多數學生做作業的時間遠遠超出2小時,這表明小學生存在過重的課業負擔現象。“減負”減少學生在校時間,校外輔導班卻如雨后春筍。數據顯示僅有16%的學生不參加輔導班,70%的學生參加主科課程輔導班,學生整體學習時間并未減少,學習負擔反而加重。學生負擔加重,家長、學校都是有相關責任的。另外,社會上的一些團體受利益驅動,采取多種手段向學生推銷各種學習資源,為應試教育推波助瀾也是學生負擔加大的原因之一。
為了讓孩子們不再有繁重的負擔,家長和學校應該積極響應“減負”政策。2010年教育部頒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規定: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共同努力,標本兼治,綜合治理。2013年8月22日教育部新擬定的《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明確規定嚴禁違規補課,要求學校和教師不得在課余時間、寒暑假、雙休日和其他法定節假日組織學生集體補課或上新課等。社會要從以人為本出發,學校要從建設良好環境出發,家長要從優化家庭教育出發,全社會共同努力,緩解孩子過重的學習負擔。
參考文獻:
[1]馬健生,吳佳妮.為什么學生減負政策難以見成效——論學業負擔的時間分配本質與機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4(02).
[2]劉旭純.博弈視角下中小學生減負的困境——基于濟南市的調查[J].當代教育科學,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