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南航
【摘要】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し病へ惗喾易饔?804年的作品55號。貝多芬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的偉大音樂家。他創作的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由此被尊稱為“樂圣”。
【關鍵詞】貝多芬;第三交響曲;作曲
第三交響曲,它的標題是《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原稿上的標題是《拿破侖·波拿巴大交響曲》,是應法國駐維也納大使的邀請為拿破侖寫的。
但當時貝多芬聽到拿破侖稱帝的消息時,憤然撕去標題頁,改成了《英雄》的曲名。這首交響曲從內容到形式乃是厄運中出現的奇跡,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聲與節奏新穎自由。在曲式結構上做了大量革新,當人們聽起音樂時,就像兩邊響起雄壯而果斷的和弦所噴涌出驚心動魄的音流。它猶如懸崖峭壁的飛瀑,奔騰直下,浩浩蕩蕩地向著人世,向著海洋……這就是宏偉的樂章。
在1802年的初夏,正當春之神把它用鮮花和綠絨鋪就的大地交給維也納之時,32歲的貝多芬離開了這個使他名震樂壇的音樂之都,來到海利根什塔特村小住。不是為了消夏避暑,也不是為了領略那里的旖旎風光,是為了可惡的病魔——日益加重的耳疾,死死纏住了他。他不得不遵照醫生的囑咐,到此休養。
夏日里,貝多芬和他的學生一起在幽靜的林蔭道里散步。大自然那秀麗如畫的景色和絢爛繽紛的色彩映入音樂家的眼簾,似能化成撥動心弦的旋律與變幻無窮的和弦,使貝多芬的心靈得到一絲撫慰。但耳疾這一現實,總使他苦不堪言。愁風乍起時,當他面對著吹起笛子的牧童,卻聽不見那悠揚悅耳的笛聲時,痛苦得難以言喻,無疑似一支利箭戳進了他的心房。他發瘋似的奔回村子,把自己關在那間墳墓般陰森的小屋里。孤獨,死一般的孤獨!絕望使貝多芬萌生了自殺的念頭,他提筆立下遺囑。
“當我旁邊的人聽到遠處的笛聲而我聽不見時,或他聽見牧童歌唱而我一無所聞時,真是何等的屈辱!這一類的經驗幾乎使我完全陷于絕境;我的不敢于自殺也是間不容發的事了?!?/p>
“死亡愿意什么時候就什么來罷,我將勇敢地迎接你。別了!”貝多芬在這遺囑的封面上寫道;“在我死后拆開并執行”——這就是海利根遺囑。
“是藝術,就只是藝術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都完成之前,我覺得不能離開這個世界。”貝多芬那顆不屈服的心,使面對死神的他,以超人的忍耐精神,以百倍的勇氣和熱情,集中自己的全部精力開始創作他的《第三交響曲》。這部交響曲是他創作生涯中,也是交響音樂史上的一座偉大里程碑。
這個動蕩的時代賦予貝多芬一種特殊的力量,再加上當時在歐洲已經發展到完全成熟的人道主義思想,對貝多芬的思想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白杂伞⑵降?、博愛”的思想逐漸成為他世界觀的核心。1804年創作的《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標志著貝多芬從“約瑟夫主義者”轉向“共和主義者”。這部交響曲是受法蘭西共和國駐奧地利大使貝納多特將軍的建議寫的。作品完成后本來是準備通過貝納多特將軍題獻給拿破侖的,但拿破侖于這一年取消共和制做了皇帝,貝多芬一氣之下,抹去原稿扉頁上原來的題名,改稱為《英雄》。
一、第一樂章:燦爛的快板
在這由四個樂章組成的交響曲里,展現了英雄的生活、斗爭、犧牲和凱旋的動人情景。在體現英雄性格的第一樂章里,所描繪的英雄斗爭生活的畫面,是那么恢宏壯麗。由兩個宏偉而果斷的和弦沖擊的英雄主題是那么勢不可擋。這個英雄主題是以簡單的軍號音調作為素材,最先由大提琴在低音區演奏。
這個主題經其他樂器在高音區重復和發展。像英雄率領的一支大軍,以堅強的意志、排山倒海的氣勢,如急流、似狂濤向前奔騰。盡管我們能時而聽到木管樂器奏出的一些抒情、寧靜的曲調,會令人感到那是痛心的哀號和失敗的悲傷。
這個樂章所表達的內容是嶄新的題材,該交響曲的構思、手法的精湛、曲式結構的排序在當時的年代沒有其他作品與之相比,使作品突破了傳統交響曲的肅博,作品在演奏中充滿了氣勢宏大的場面,而且不像巴洛克時期音樂作品的機械性,是具有生命的,把作品整體內容貫穿其中。
二、第二樂章:葬禮進行曲——極慢板
這個樂章具有鮮明的賦格曲效果,響徹著嘈雜的戰斗聲和兇猛的騎兵嬉游曲。本樂章極為著名,經常單獨演出這個樂章。
這是個沉痛悲戚,但又美到極點的樂章。在第一小提琴弱奏當中,哀婉的主題凄凄而現,C大調的中間部,仿似撫慰破碎心靈,未幾,又返回c小調,情緒亦由此再起高漲,跟死神的咆哮毫無分別;而主題的喃喃自語,亦靜靜結束此樂章。
貝多芬在中間部后面的變奏中首次讓銅管樂器單獨出現,體現出人民戰士逝去后的悲壯。
為了勝利,為了幸福,英雄們犧牲了。這是一首葬禮進行曲。羅曼·羅蘭說:“全人類抬著英雄的棺材?!庇尚√崆俚鸵魠^演奏出主題的蕭穆、悲壯。
但是這莊嚴的進行曲音調十分宏偉,宛若浩大的葬禮行列。轉而沉痛如訴,無限哀傷。
最后由雙簧管演奏出和諧而優美、憂郁而平靜的旋律,恰如人民對英雄的深切懷念。
在結尾處主題最后再現時,它時斷時續,催人淚下。送葬的人們已悲痛得泣不成聲。
三、第三樂章:詼諧曲——活潑的快板
第三樂章與第二樂章葬禮進行曲形成強烈對比,詼諧曲也就是這部交響樂的第三樂章。
它圍繞著開始部分的弦樂主題而展開,力度逐漸加強,顯得樂曲充滿悠閑自得的氣氛,令人沉醉。
它是充滿朝氣、歡欣鼓舞的。樂章的前后兩部分是急速迅猛的音調,先是由弦樂器演奏出,節奏富于彈性。
中間的部分像是狩獵時號角和呼喊,它象征著光明和未來。英雄不惜生命迎來的新生活,在這段音樂里展現出五光十色。
四、第四樂章:終曲——甚快板
第四樂章是采用了“普羅米修斯”的主旋律,是貝多芬作于1799年至1801年負責作曲的舞劇“普羅米修斯”之終曲及1801年作曲之“十二首方舞曲”第七曲當中,使用此曲作第四樂章主調。
貝多芬生活在一個動蕩的年代,他在“現代史最大的危機”中變得成熟了。貝多芬創作《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前就有許多重大事件發生。人類社會興起的新勢力、新理論、新思想,大大地影響了貝多芬。貝多芬景仰席勒和歌德,他也深受莎士比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的影響。他熟讀愛申堡翻譯的莎士比亞,他擁有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與柏拉圖的《理想國》。
“不管資產階級社會怎樣缺少英雄氣概,它的誕生卻是需要英雄行為、自我犧牲、恐怖、內戰和民族戰斗的。”
在《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中,全曲貫穿著是一位偉人的英雄形象,音樂在充滿矛盾沖突的發展中體現了這些英雄人物在為自己的革命目標斗爭中的豪邁、自信、英勇。他們的犧牲在人們心中所引起的沉痛哀悼以及他們勝利凱旋時的壯麗情景,是對法國革命的贊頌,同時也是對自己人道主義理想的謳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