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茹
魯愷,從小跟隨父母移民加拿大,這個下個月才滿18歲的華裔男孩,去年12月被普林斯頓大學全獎提前錄取,今年1月拒了劍橋的offer。上學期間,獲得全美計算機競賽的第一名,還曾入圍美國總統學者獎,這個眾人眼里的小學神,到底是如何練就的?就此,《留學》采訪了魯愷的媽媽陳慧。
愚公移山?不應該教孩子根本做不到的事!
提到魯愷的學習,陳慧并沒有非常引以為傲,擺出說教的姿態,倒是十分懇切地對《留學》記者說,自己的英文水平一般,魯愷從小成績就比較優秀,沒讓家人操很多心。
去年魯愷拿到普林斯頓的offer之后,當地的華人朋友邀請他去家里做客,要他分享經驗。當時朋友家里總共來了十幾個華人家庭,魯愷落落大方地跟大家講述了他的申請過程,思路清晰,絲毫沒有緊張和羞澀的感覺。當時,在場的一位媽媽就逗他,說魯愷,你這么棒,是天生的么?魯愷這時才有點不好意思地笑笑,說:“我的自信都是媽媽從小培養的。”
談到對魯愷的教育方式,陳慧形容自己,是一個“不太傳統的家長”。“從魯愷小的時候,我就不喜歡跟一些家長做各種比較,比如我的孩子又學會了幾首唐詩啊,又認識了幾個字啊,又會算什么數學題了啊,很多家長都會沾沾自喜,但這都讓我很反感,”陳慧告訴《留學》記者,“我覺得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思想和意識更重要,我也不會要求他一定要像完成任務一樣地去學習。”
魯愷小時候,陳慧給他講完故事也會“歸納中心思想”,但她更強調,要敢于質疑權威、要真正做到誠實。獨立思考比全盤接受更重要。陳慧給《留學》記者舉了幾個國內小學課本上的例子。第一個是《小馬過河》,“這篇課文是教小孩子要大膽嘗試,但是我會告訴孩子,不是什么事都是可以去嘗試的,如果你知道做一件事一定有危險,比如觸電,就一定不要去做。還有課本上有一個常識性的錯誤,說松鼠過河的時候被淹死了,但其實松鼠是會游泳的呀!”第二個例子是《愚公移山》,陳慧說覺得不應該在孩子太小的時候就傳達這種有點“頑固”的思想,因為“不應該教孩子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而且“愚公可以自己堅持這么做,但是他沒有權力決定他子子孫孫的命運”。
“如果我告訴他必須要學習愚公這種精神,但他長大后會發現這個社會根本不是這個樣子,他的逆反心理會更強。我不會照本宣科,我覺得通過故事來啟發孩子獨立思考,讓他們自己學會分析問題,才是更重要的。”這種典型的“反傳統教育方式”,讓魯愷很小就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
7年級時,魯愷從加拿大到美國參加數學競賽,回來之后,魯愷就對陳慧主動提出:“媽媽,我覺得美國的小孩水平都比我們高,我一定要去美國上學。”雖然小小年紀,但陳慧卻感受到了魯愷眼神中的堅定和期待。魯愷一般不會無厘頭地提出什么要求,不過一旦決定,就很難改變。考慮再三后,陳慧和先生也尊重了孩子的想法,放棄了當時已經非常安穩的生活和工作,全家隨孩子轉學去了美國。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人云亦云,我希望他能堅持自己的想法。這比他在成績上取得多少A+都令我高興,而且我也相信,這對他以后的人生會更有幫助。”陳慧對自己的教育理念非常有信心。
信任與鼓勵幫助孩子建立自信高中不要隨便轉學
陳慧之前是在國內老家的政府機關工作,魯愷出生在湖北,但魯愷的爸爸一直在深圳,后來為了更好的家庭教育,在魯愷不到兩歲時就跟著媽媽到了深圳,并在那里上了幼兒園。幼兒園畢業之后,陳慧全家移民到了加拿大。
“從小他的語言天賦就不錯,我們剛到加拿大時,他兩個月就完全適應了學校的英文教學環境。其實當時我們也擔心過,但過來之后當地的華人朋友告訴我們,語言對這么大的孩子不是障礙,說我們要擔心的不是他的英語,反倒是漢語。”的確,跟魯愷差不多年紀出國的小孩,不管出國前漢語水平如何,在讀完小學后,英文流利,漢字不識幾個的大有人在。“我們在家里都說中文,魯愷能聽能說,但在讀寫上基本就是個‘文盲。”
談到魯愷在國外上學的經歷,讓陳慧最多感觸的就是記不清的轉學次數。在加拿大讀小學時,魯愷幾乎平均不到一個學期,就得轉一次學。“一開始是因為當時也不太懂什么學區房,就隨便找了房子住下了,后來一方面想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一方面我們當時的工作也不太穩定,就來回搬家了好多次。”
多次搬家和轉學的經歷讓魯愷的適應能力變得非常好,每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魯愷很快就能和當地的孩子打成一片。在學校成績上,陳慧和先生從來不做強制要求,一是因為國外的基礎教育的確比較簡單,再就是也不想給孩子太多壓力。“我和我先生在孩子面前表現的永遠都是爸爸媽媽相信你,對你的成績有信心的態度。我覺得對孩子的信任和鼓勵才能讓他從小樹立自信心。”
來美國讀完9年級后,魯愷考上了全美非常有名的一所私立高中,當時也有過再次轉學的念頭。“不過很多家長都告訴我們‘高中不要轉學,一方面孩子已經熟悉了這邊的環境,成績也得到大家的認可,再去一個新環境需要重新開始;另一方面那所私立高中的競爭太大,里面很多學生都是已經非常厲害的了,有的已經拿過世界級競賽的金獎,出過唱片,開過個展也都大有人在;再就是轉學到那邊需要一大筆費用。我們綜合考量了各個因素,最終還是決定在這邊繼續學習。”
家長別把早戀看太重參加個夏令營就忘了
學習上魯愷沒讓家長多操心,但談戀愛這件事,卻曾一度讓家庭氛圍緊張了一年。
當時,魯愷剛轉來美國上高中沒幾個月,就跟班上一個白人女孩談起了戀愛。而這件事,陳慧一度并不知曉。直到一次學校舞會結束后,陳慧去接魯愷,發現他和一個女孩牽著手走出來,才覺得有點不對勁。一再追問之下,魯愷承認自己是談戀愛了。
當時,14歲的魯愷正處于叛逆期,早戀這件事讓他父母頭疼不已。“當時我們都非常擔心他的學習會不會受影響,也苦口婆心地勸過,旁敲側擊地講過,但他根本不聽。”那時候,魯愷幾乎是天天跟女朋友煲電話粥,一打就是幾個小時。陳慧也從擔心變為焦慮,“我又不上班,經常一個人在家就琢磨著怎么辦,茶不思飯不想的,家里就一個孩子,我有時候也是越想越擔心。不過現在想想,其實也挺可笑的。”
后來發生的一件事情,讓陳慧意識到必須要采取點措施了。有一天學校放假,但魯愷沒有跟她講,而是偷偷跑去女孩家玩了。陳慧從別的同學那里聽說當天放假后,就直接打電話給魯愷,問他在哪兒,為什么不告訴她學校放假了。“可能是第一次撒謊,孩子也不太知道怎么說,就知道一直嘴硬說沒放假,在學校呢。”從小,魯愷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會跟陳慧講,母子之間的關系更像是交心的朋友。但這次撒謊,讓陳慧覺得有些惱火。她決定帶著魯愷找女孩家長談一談。“不過對方的家長反倒是非常支持的,還勸我說,他們是真心相愛的,家長無權干涉。希望我能同意他們交往,就算要管也只能管自己的兒子。當時弄得魯愷很沒有面子,我也有點尷尬,又有點哭笑不得。“現在談起這件事情,陳慧覺得自己的做法的確是有些沖動,“中國家長都把早戀這事兒看得太重,當時的行為有些過激了,也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其實應該好好引導,讓孩子平穩地度過叛逆期。”
雖然當時表面上陳慧同意了他們交往,不過回家之后還是會時不時提醒魯愷學業為重。后來,暑假期間魯愷參加了一個外地的夏令營,戀愛的新鮮感也漸漸過去了。回來之后他對陳慧說,“媽媽你說得對,我不應該圈禁在兩個人的小圈子里,在夏令營里能跟更多優秀的人在一起,探討問題,我覺得這樣才更有意義。”聽了魯愷的話,陳慧也徹底放心了。“還是要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家長可以適當地扶正,但不能強迫他去做或者不去做一些事情。”
后來魯愷也陸續交往了幾個女朋友,作為家長的陳慧也就不再多加過問。“有一天他非常嚴肅地對我說,媽媽,我知道我在做什么,我會對自己負責,也會對對方負責的,所以你可以放心。”魯愷的話讓陳慧突然意識到,孩子的確是長大了,而且做了這么久全職媽媽的她,也相信孩子的為人處事,“與孩子的溝通,還有什么比建立在信任基礎上更好的呢?我告訴他,媽媽相信你。”
學什么專業讓孩子自己決定不喜歡體育可以試試主持
現在的魯愷,是很多家長眼里拿來比較的“別人家的孩子”。9年級開始做私人家教;10年級第一次考SAT就得了滿分;11年級基本學完高中所有課程,并且全A;現在正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學習大學課程,因為天文物理的成績過于優秀,引來大學同學的不滿—他們強烈抗議教授以魯愷的成績做A的基準,因為這樣他們很難拿到A;計算機競賽全美第一;還曾入圍美國總統學者獎(因為獲獎者必須是美國籍,所以盡管成績優異,也沒能最終獲獎)。
這些光環聽起來,讓這位不滿18歲的華裔男孩多少有些傳奇色彩,不過陳慧說,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孩子從小喜歡閱讀,家里從他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訂閱各種報刊雜志,“《國家地理》、《科學》、《挑戰》、《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美國新聞周刊》、《時代》……但凡市面上那些有名的,我們家都有,”說起這些報刊雜志的名字,陳慧如數家珍,“他小時候愛看科普書,現在的閱讀范圍更廣,所以考SAT時,我們根本不擔心他的閱讀。”
有一次陳慧開玩笑說,“既然這些學校的圖書館都有,以后就不要訂了吧?”沒想到魯愷卻說,“媽媽,這些錢我以后都能掙回來的。”
“雖然他的學習成績很棒,不過我們也想讓他全面發展,小時候也讓他學過鋼琴、籃球、足球,不過都沒有學出名堂來,主要原因就是,孩子不感興趣。”以前在加拿大的時候,為了讓孩子多出去玩,陳慧的先生和當地的華人家庭還一起組建過足球隊、籃球隊,還組織各種比賽。“在國外的家長都知道,其實SAT2400和2200申請大學時,機會是一樣的,老師覺得只要到了一定分數線的成績都是一樣優秀的,剩下的就看你平時做了什么,比如參加過什么競賽、夏令營、做過什么義工等。通過這些,才能在考官面前更立體地呈現出一個人的整體狀態。”
發現魯愷對體育運動不感興趣,陳慧就努力發掘他在其他方面的興趣點。后來,她覺得魯愷在語言表達上有一定的天賦,就經常鼓勵他多參加一些活動擔任主持。“這不僅鍛煉了他的膽量,而且也容易增加他的自信。”
不過陳慧一度不太支持魯愷學計算機,因為魯愷的爸爸就是一名計算機工程師,看到先生經常在電腦前面一坐就是半天,也不活動,覺著對身體不好。“不過他自己喜歡這個啊,也沒辦法,隨他吧!”
采訪到最后,《留學》記者問陳慧,有沒有想過,或特別希望魯愷以后成為什么樣的人。陳慧想了想告訴記者,“他現在還小,我倒是沒有想那么多,作為媽媽,我只希望他以后家庭生活幸福,多生幾個小孩。”
現在的魯愷,雖是很多人羨慕的優等生,卻也是喜歡上網聊天、打游戲的一名普通高中男孩,單純、善良,做事還有點小磨蹭,偶爾也會對媽媽的嘮叨不耐煩,他的夢想是成為比爾·蓋茨、扎克伯格那樣的人。為此,他今年已經申請了谷歌公司的暑期實習,而他即將邁出的下一步就是進入普林斯頓,在這所頂尖學府繼續他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