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蕾
【摘要】文章通過對音樂所具備的藝術性和社會性兩種音樂屬性關系的理論闡述以及音樂作品和音樂人物的實例展示,剖析當下音樂創作中存在的問題,試圖探究在當下社會環境中如何把握好音樂創作的方向,讓音樂回歸本質,在社會生活中推進其服務功能的實現。
【關鍵詞】音樂;藝術性;社會性;音樂社會服務功能
一、音樂的藝術性和社會性
(一)音樂的藝術性
音樂的藝術性主要體現為一系列樂音所構成的旋律、節奏在抒發音樂情思時所具有的表現力。這種表現力是基于音樂中具體元素在排列組合、抑揚頓挫中對于人和事物情感抒發的自然流露。一方面,藝術性是音樂最直觀讓人感到的外在表現,在音樂的創作和表演中,藝術性往往是讓作者首先想到要表現的手法、風格、曲調等諸多元素;另一方面,過于強調藝術性也會使音樂產生一定的局限,往往淺嘗則止,回味不多。
(二)音樂的社會性
音樂的社會性本質上屬于內在思想性的范疇,即音樂是反映社會現實的某種意象表達。音樂作品中的社會性,是音樂區別于其他形式上的藝術類型的根本,音樂作品創作的源頭往往是社會現實中的場景,創作者通過親身經歷感悟出內在的某種意象,通過旋律的形式表達出來,沒有思想的音樂往往是膚淺的、流于形式的,很難流傳下去。當然音樂作品的社會性如果過于直白地表露,只用僵化的方式去表現作品的思想性,往往不能引人入勝,難免枯燥。
(三)兩者的統一
藝術性對音樂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方面,其有高低之分、雅俗之別。各個創作者把藝術性作為音樂作品創作的基本要求,為了達到更高的感染力,就必須要有更高的藝術性。
音樂的藝術性與思想性既相互聯系,又各自獨立;既有統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在對立統一的關系中,如有的音樂作品,思想性高,藝術性也高;有的音樂作品思想性進步,而藝術性較差;有的音樂作品思想內容落后或反動,但可能帶有某種藝術性。因而如何做到音樂作品內外的統一,發揮出最大的功能,達到最完美的結合,是音樂創作中檢驗作品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標準。
二、音樂的社會服務功能
在我國歷史發展的洪流中,音樂的發展伴隨著社會時代的變遷,尤其是近代以來,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包括音樂家們結合社會現實和人民群眾的生活創作出來的作品可以說影響了幾代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情操。抗戰中的《黃河大合唱》,吼出了不愿做奴隸的國人的心聲;建國初期的《歌唱祖國》,讓每個人對于新中國未來美好的憧憬充滿了激情;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祝酒歌》的廣為傳唱,使得剛剛走出文革混亂的人們重新開啟了新時代建設的篇章。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內地流行音樂的蓬勃發展,塑造一大批讓普通大眾能夠接納的經典偶像以及百聽不厭的歌曲作品,應該說20世紀我國音樂的發展與時代脈搏的銜接非常具有典型意義,即便時至今日,仍然讓人難以忘懷。
不過在進入新世紀后,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當下,音樂的發展似乎遭遇到了不少問題,尤其是出現了曲高和寡和娛樂至上兩種極端的創作體現。一方面音樂藝術專業遍地開花的招生和培養過程中物質化的傾向加劇,導致音樂教育成為富家子弟才能接受的高等教育;另一方面通俗音樂流行化的發展流于表象的選秀和活動炒作,不少無病呻吟的作品和過于功利脫離普通百姓的小眾作品的出現,使得經典也就屈指可數。
(一)音樂源于生活
音樂的魅力不光是音樂創作人員的自身審美情趣的表達和宣泄,還在于它的社會影響力對于社會人群所能引起的共鳴,因而我們認為音樂不能只是被禁錮在象牙塔里的和特殊行業少數人操作的藝術形式,而是應該重新回歸大眾,深入群眾生活的一種接地氣的生活反映。
回歸過去,我們不得不提及王洛賓和施光南。西部歌王王洛賓的傳奇經歷,想必每個人都會唏噓不已,《在那遙遠的地方》和《半個月亮爬上來》被評為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并且榮獲國家頒發的“金唱片特別創作獎”。
人民音樂家施光南,在短短50年的生命里,它的作品讓每個人都能從他的音樂創作中體會到生活的朝氣和時代的變革。他接連創作的《月光下的鳳尾竹》《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膾炙人口的作品,讓當時的普通群眾切實感受到了時代賦予人們的前進的理想和希望,唱出了中國人民走向未來的心聲,喚起了億萬人民的強烈共鳴,成為經久不衰的時代之歌,激勵著一代青年在他的歌聲中奮發進取。
(二)音樂服務社會
推進音樂作品創作的社會屬性的回歸,是我們當下整個社會,尤其是文化界應該反思和做出實際行動的。我們首先應該利用各個音樂團體和藝術類音樂專業院校自身的專業優勢來幫助和滿足百姓里面渴望得到音樂熏陶的訴求。其次我們應該敞開音樂廳大門歡迎各個階層的群眾前來學習。這一點,例如國家大劇院的定期免費音樂講座和部分演出,就拉近了高雅藝術和普通大眾的距離,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休閑和享受審美的重要渠道和方向。最后,真正接地氣的勵志音樂節目,可以讓更多的人有一條上升的空間渠道,近年火爆的《中國好聲音》是主要代表。
三、結語
音樂的藝術性和社會性的統一,只是所有藝術形式中的一個基本要求,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要求,它的這種社會服務功能是與生俱來的,也是當下社會所迫切需要的。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文化建設已經明確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由此可見,加強音樂的社會屬性的傳播,努力讓音樂創作遵循藝術性和社會性的統一,才能讓藝術的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并且被歲月牢記,精品和經典也就不難出現,讓音樂的社會功能的實現有利于整個社會的文化進步,有利于中國夢的創造和實現。
參考文獻
[1]葉海丹.音樂起源初探[J].大眾文藝,2010,(18).
[2]明言.從“時代歌手”到“人民音樂家”——為紀念施光南誕辰70周年、逝世20周年而作[J].人民音樂(評論版),2010,(12).
[3]何龍.追尋永恒的歌者——讀王洛賓的長篇采訪錄《在那遙遠的地方》[J].中國圖書評論,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