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正
摘要:如何對待同學和朋友,這不僅是個理論性的問題,它更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操作性很強的現實性問題,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把課堂教學與學生思想教育相結合,全面把握這一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各個方面的表現,提高教學效果;切實提高學生覺悟,以更好地指導學生現實實踐活動。
關鍵詞:中學政治;理論解讀;聯系現實;提高教學效果
中學思想品德課《同學·朋友》講述了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逐漸脫離父母懷抱、走向社會所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那就是如何對待朋友和同學。為提高學生對此問題的學習效果,現特聯系實際加以討論。
如何對待同學和朋友,這不僅是個理論性的問題,它更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操作性很強的現實性問題,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對這個問題不僅要懂得為什么,而且更要知道怎么做。在中學開學典禮上、在校本教材中,我們經常要求學生要學會學習、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等。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同學是朋友嗎?答案很清楚:同學不一定是朋友。同學是可以成為、也應當成為朋友。好朋友的積極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成為朋友是好事。這里的“好朋友”是從性質上講的,其對立面包括“損友”“狐朋狗友”“酒肉朋友”等。并不是從量上講的有多好,這樣的朋友并不一定能起積極作用,甚至可以成為“幫兇”,所以重在質上講。中學生由于年紀較小、涉世不深,在處理問題時,往往會感情用事,不能很好地權衡利弊,缺乏冷靜思考,從而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劇,這樣的慘痛教訓屢見不鮮。所以,交友須謹慎,要從課堂內外多學習。
誰能夠成為朋友而誰又不能成為朋友呢?因為選擇的標準不同會有不同的結果。作為中學生在此問題上的答案會出現多元化的結果,或者說他們的選擇標準是不盡一致的。那必定有不科學的標準存在。有人會說選擇“好學生”做他們的朋友,這里的“好學生”既包括學習好、人好等。《三字經》中講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世上本無所謂好人與壞人的區分,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長過程中,后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從而導致他們在為人處世和做事方式上的差異。對他人、社會、集體、國家的貢獻和作用不同,出現“好人”與“壞人”的區分。
正如人本無好壞之分。誰是損友、誰是諍友益友,關鍵看“朋友”對我們所起的作用。哲學中講到規律時說規律本無所謂好壞之分,因為規律是客觀的。它既可以發揮好作用,也可以發揮壞作用。關鍵在于它發揮作用時的條件,由于條件不同發揮的作用也不同。正如水可以泛濫成災,也可以蓄水發電,造福人民。同樣的道理,誰是損友、誰是諍友和益友,主要看他們對我們所起的作用。誰是損友、誰是諍友和益友,二者并沒有絕對的界線。因此,不能對諍友一百個放心,認為他總是對的,對我們的作用都是好作用;損友永遠是一無是處而拒之千里之外。二者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變的,所以,我們常說人是會變的。
當我們問學生好朋友有什么作用時,同學們的回答往往是片面的。因此有必要對朋友的積極作用加以總結。人之所以是人而區別于其他動物,在于人的本質屬性。那么人的本質又是什么?在于他的社會性,這是人所具有的優點和特點。作為中學生,與小學階段相比較,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他們的活動能力和活動范圍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擴大。因此,他們需要處理的各種社會關系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這樣的客觀現實需要中學生比以前掌握更多的處理人際關系的知識和技巧。
正確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包括同學關系、朋友關系),對個人的成長發展具有多方面的重大作用。一個同學如果沒有很好的人際關系,在心理上會顯得很孤獨,性格、心理也會出現不正常的發展。可以說,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讓中學生處于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現在的中學生學習壓力大、任務重,往往需要彼此的合作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同學間的競爭、比較、借鑒、交流,對學生的學習效率影響很大。所以,恰當處理朋友間的、同學間的關系,對于各自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有著積極地影響。發揮朋友的積極作用關系到學生的全面發展,關系到學生的未來。
筆者認為,在處理同學、朋友關系時須要注意下面幾個現實問題:
一、由于中學生分辨是否的能力有限,當他們在獨處和群處時處理問題的方式會有所不同。獨處時缺少他人的建議和干擾,遇到的事情如何做,完全由自己決定。俗語說“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缺少建議和參考是缺點,如果有好的建議則不能及時采納。但如果意見是錯誤的那倒也是好事,這時候,可以冷靜思考,認真分析各種情況和影響因素,然后作出最佳的決定。
有些人聚則為匪眾、分則為英雄。由于受從眾心理的影響,群處時他人錯誤的想法也會參與進來,從而對自己的抉擇起到了干擾作用。
二、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在他們的家庭中,沒有兄弟姐妹陪伴,自小就缺少處理和同伴關系的實踐鍛煉;再加上父母的百般呵護,往往變得個人主義較為嚴重、缺乏集體主義精神和合作精神。因此,獨生子女在處理和同學、朋友的關系時,需要教師、家長予以特殊的關注,及時幫助解決出現的問題。
三、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現代物質條件大為改善,特別是電腦多媒體手段、智能手機等的廣泛使用,對學生的誘惑增多。有的學校禁止學生拿智能手機,采取這種無奈之舉是因為智能手機對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學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負面影響。網友成為現代學生的新的交往對象;電腦、手機互聯網成為學生新的交往手段和途徑。這成為需要注意的問題。
四、留守兒童問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相對低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使得更多的農民進城打工。三農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而農村留守兒童是其中內容之一,這群特殊的群體需要社會給予特殊的關注,學校教育教學更不能例外,要把留守兒童的問題專門對待解決。
總之,教材《同學·朋友》涉及的現實問題較多,要著眼于解決中學生現實中“怎么做”的問題,理清教材中“朋友”和現實生活中 “朋友” 的關系,如何選擇朋友也要有恰當的標準,要重視發揮朋友的積極作用,對這些問題學習過程中要須予以全面研究和講解。
■ 編輯∕岳 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