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文麗
【摘要】音樂是一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的藝術縮影,擁有悠久歷史文化背景的中國民族器樂則是中國傳統聲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在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面臨著受到西洋聲樂與流行音樂的挑戰,中國的民族器樂也逐漸流露出許多阻礙其發展的問題。文章意在從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現狀分析其所處的困境及原因,并針對問題提出一些改進改良的對策。
【關鍵詞】民族器樂;生存困境;對策;傳統聲樂
一、中國民族器樂的發展,現狀及困境
民族器樂發展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夏商到秦漢的編鐘類的打擊樂器,到唐朝時期琵琶等彈撥樂器的盛極一時,再到宋朝以后的管弦樂的興起,元朝無科舉制度的環境下形成的家喻戶曉的元曲……民族器樂的發展隨著中國的社會歷史動蕩發展而產生著相應的變化,并逐漸由小眾藝術向大眾藝術形式轉變,由貴族向平民普及。不管形式及媒介上有多少的差異,民族器樂依舊是結合了當時社會聲樂藝術的精髓與大眾審美情調而遺留下來的音樂藝術寶庫。它不僅集合了前人經過幾千年的篩選與創造的結晶,還是中國未開放國門之前人民生活娛樂方式的一種普遍選擇。民族器樂現在的困境其實在清末西洋音樂進入中國時就可以窺探一二。隨著中國歷史進程的前進,西方對中國實行的強制“外交”讓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猛然加深,也對中國的民族音樂有了極大的沖擊。西式的聲樂、樂器、教學模式隨著中國“外交深入”的進程一點點地進入到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來。新鮮的西式唱腔、新穎的西方樂器,在當時“以西為貴”的中國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出現民族器樂是土、西方器樂是洋的偏激認識,過低地評價民族器樂在當時音樂藝術中的地位。這種現象在新民主主義知識分子的努力糾正下有一定的好轉,但民族器樂的發展卻開始面臨著坎坷的道路。
時至今日,民族器樂在西洋音樂與現代音樂的雙重壓迫下,在大眾的視野中越走越遠,僅有少數的藝術團體仍肩負著弘揚民族器樂文化的責任重擔。不同于建國之前西洋樂器的昂貴價格原因讓大多數家庭望而止步,在物質生活文化水平都有較大提高的今天,在民族器樂與西方器樂的選擇中,很大一部分有經濟基礎的群眾都偏向于西洋器樂,這其中的原因是歷史發展的無可奈何。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這個時代的音樂藝術早已被多元化音樂形式占領,流行音樂的盛行也讓本來就很狹小的空間一縮再縮。再加上這樣一個靠網絡媒體傳遞信息的時代,五花八門的音樂形式早已讓人目不暇接,除少數音樂世家、民族音樂專業的學生及部分民間民族器樂愛好者能欣賞并學習這一民族文化外,大眾對其的認可度普遍不高,其原因為:第一,民族器樂的歌曲形式古老,大眾對民族聲樂的感悟能力明顯不夠,會對其產生單調、古板的印象。第二,對民族器樂的知識學習有明顯的斷層,只有少部分人能欣賞其中的美感。第三,大眾媒體所傳遞的民族器樂類型太少,還有豐富的器樂資源沒有開發出來。要想民族器樂再次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傳承中國古老的聲樂文化,就必須正視和解決這些問題。
二、改進改良的對策
(一)開發傳統曲目
其實就中國民族器樂的題材及內容來說,它所包含的范圍是十分豐富的。在民族器樂在中國長久以來的發展進程中,大多數都以親民的姿態出現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了大批的民間愛好者及藝術家,也極大地豐富了古人的娛樂生活。它在內容及題材的選擇上也包含了當時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及審美標準,其曲目的內容和形式因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差異而各有韻味。曲目資源豐富至此,但現在我們所看到、聽到的卻還是那翻來覆去的幾首名曲,在民族器樂的表演中能呈現給大眾的無非也就《二泉映月》《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耳熟能詳的曲目,觀眾在重復的審美過程中不免有些乏味,也會對民族器樂產生單調、呆板的認識。所以我們要加大對民族音樂資料的發掘,在適當的時機與現代音樂審美形式相結合。不要埋沒了真正好的音樂資源,應將其整理成冊,方便查找的同時也會給民族器樂的學習者一個開闊眼界的學習平臺。
(二)普及民族器樂知識及媒體傳播方式
民族器樂的欣賞群體大多為民間音樂愛好者、專業的民族器樂家及民族音樂學院的學生,并不是大眾不想接受和觀賞民族器樂,而是在某種程度上無法理解和欣賞民族器樂所帶來的音律之美。由于現在民族器樂學習的人數較少,教育偏精英化,媒體傳播的對象也只是針對一部分的“圈內人士”,許多民族器樂大師們的演出都選擇在國外市場上演,國內的觀眾觀賞精品音樂的機會甚少。現在對于民族器樂知識的普及度又小,而民族器樂的內容形式有的過于古老,無法適應當代聽眾審美和多元化的音樂口味,沒有專業知識的指導,普通民眾根本無從“下耳”。所以要想真正推行民族器樂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普及民族器樂知識及改變媒體傳播方式是必須要進行的改變。加大對民族器樂的宣傳力度,吸引輿論與網絡媒體的關注和支持,開闊民族器樂的演繹空間,組建優良的民族器樂演出團隊,給民族器樂一個貼近大眾的平臺。
三、結語
中國民族器樂是中國傳統文化保留下來的珍貴部分,本該是國人珍惜和傳承的音樂資料,卻在現代音樂藝術的發展中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發掘形式多樣的曲目及改造風格使其成適應現代審美及媒體的傳播方式,普及基本的民族器樂知識,才能真正地幫助其走出困境,再一次奪得眾人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