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摘要】通過西方歌劇史這門課程使筆者更加詳細地了解了西方歌劇史的發展,也讓其對歌劇藝術有了更多的認識和理解。
【關鍵詞】西方歌劇;歌劇藝術;舞臺布置;幕間劇;魅力
作者認為西方歌劇是非常有魅力的藝術之一,它的藝術模式幾乎是所有的西方藝術門類的一個總和,音樂方面龐大的樂隊編制,完整的聲部體。美術方面發展到如今更有強大的舞美效果,以及舞蹈藝術等等,光從這些來欣賞已經讓人感動,而我們當今社會上的人也是更多從它華麗的舞臺布置和燈光效果來觀賞歌劇,而恰恰丟掉了這門藝術的歷史性和歌劇內在的美,我本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前一段時間在中國國家大劇院上演的普希尼的歌劇《托斯卡》,因為我參加了這部歌劇的演出,或許是我看多了這部歌劇的舞臺的布置,記得很清楚,第一次看見舞美時真的讓人吃驚,也真的是大制作,超震撼的舞臺,昂貴的服裝,絢麗的燈光,讓人看了有說不出的震撼,可是更多的舞臺效果是震撼了觀眾,但忽略了更多的則是藝術本身的內在震撼力。許多觀眾也是一樣的感受——看完歌劇只是記住了好看的舞臺服裝,誰又真會去用心體會托斯卡為了藝術為了愛情去獻出生命呢,誰又會從內心來深刻地體會偉大作曲家普希尼的經典旋律呢,
或許再美的事物從外表來看總有厭煩的時候。我認為每個事物的魅力點有很多,但是一個事物要是有它的歷史底蘊并得以傳承那必定是一個經典的藝術,所以我還是想從歌劇的歷史來闡述歌劇強大的魅力。
歌劇于1600年誕生意大利的弗洛倫薩。它起源于幕間劇,之后分別在意大利的羅馬、威尼斯、那不勒斯得以發展,17世紀末,在羅馬影響最大的是以亞斯卡拉蒂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劇樂派。該樂派在劇中不用合唱及芭蕾場面,而高度發展了被后世稱為“美聲”的獨唱技術。當這種“唯唱工為重”的作風走向極端時,歌劇原有的戲劇性表現力和思想內涵幾乎喪失殆盡。于是到18世紀20年代,遂有取材于日常生活、劇情詼諧、音樂質樸的喜歌劇體裁的興起。意大利喜歌劇的第一部典范之作是帕戈萊西的《女傭作主婦》,該劇原是一部正歌劇的幕間劇,1752年在巴黎上演時,曾遭到保守派的詆毀,因而掀起了歌劇史上著名的“喜歌劇論戰”。出于盧梭手筆的法國第一部喜歌劇《鄉村占卜師》就是在這場論戰和這部歌劇的啟示下誕生的。意大利歌劇在法國最先得到改造,而與法蘭西的民族文化結合起來。呂利是法國歌劇的奠基人,他除了創造出與法語緊密結合的獨唱旋律外,還率先將芭蕾場面運用在歌劇中。在英國,普賽爾在本國假面劇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英國第一部民族歌劇《狄東與伊尼阿斯》。在德、奧,則由海頓、狄特爾斯多夫、莫扎特等人將民間歌唱劇發展成德奧民族歌劇,代表作有莫扎特的《魔笛》等。至18世紀,格魯克針對當時那不勒斯歌劇的平庸、浮淺,力主歌劇必須有深刻的內容,音樂與戲劇必須統一,表現應純樸、自然。他的主張和《奧菲歐與優麗狄茜》《伊菲姬尼在奧利德》等作品對后世歌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19世紀以后,意大利的羅西尼、威爾迪、普契尼,德國的瓦格納、法國的比才、俄羅斯的格林卡、穆索爾斯基、柴科夫斯基等歌劇大師為歌劇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成型于18世紀的“輕歌劇”已演進、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體裁。它的特點是:結構短小、音樂通俗,除獨唱、重唱、合唱、舞蹈外,還用說白。奧國作曲家索貝、原籍德國的法國作曲家奧芬·巴赫是這一體裁的確立者。20世紀的歌劇作曲家中,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受瓦格納影響的理查·施特勞斯《莎樂美》《玫瑰騎士》;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是將無調性原則運用于歌劇創作中的貝爾格《沃采克》;40年代迄今則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羅科菲耶夫、米約、曼諾蒂、巴比爾、奧爾夫、賈納斯岱拉、亨策、莫爾以及英國著名的作曲家勃里頓等。
歌劇藝術發展到如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它跨越了巴洛克時期、古典和浪漫時期,那么多的偉大作曲家都譜寫過經典的歌劇,所以我認為如今我們現代人來欣賞歌劇時不要更多地受到快餐文化的影響,舞臺燈光非常重要,但這些都是烘托歌劇內在的文化,而不是作為票房的一個砝碼,如果歌劇這項偉大的藝術可以在我們這代人發揚光大,我們作為聲樂歌劇的學習者來說,也要更深地去體會這門有文化有內涵的藝術,或許歌劇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但時代的發展更要重視一個藝術的歷史性和內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