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網絡時代社會認同的時空轉換

2014-04-29 08:03:19鄧志強
人文雜志 2014年8期

內容提要 社會認同是基于一定的社會情境而建構的,網絡時代社會認同的情境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而時間與空間又是社會情境的基礎性條件。網絡時代,認同的時間發生了意義的轉變,認同的空間出現了場域的轉換。由于社會情境的基礎發生了變化,時空特性給網絡時代的社會認同帶來了不確定性,甚至產生認同危機。因此,必須重構網絡時間與空間的意義,提升網絡時代的社會認同。

關鍵詞 網絡時代社會認同時間空間

〔中圖分類號〕C9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14)08-0122-07

隨著網絡社會的崛起,時間與空間的意義發生了重要變化。虛擬空間是現實空間的映射,是自然空間的擴展、延伸或濃縮,且打破了人類生存的地域界限、壓縮了時空。碎片化、虛擬性的生活方式,引發了一系列社會規范與秩序問題,對當代人的認同感構成了極大挑戰。①卡斯特認為,在網絡化新形勢下,認同已經有了與傳統社會學所界定的認同截然不同的含義,即認同是人們意義與經驗的來源。對特定的個人或群體而言,可能有多重的認同。②英國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在《流動的時代》、《流動的生活》中探究了流動的現代性給人們帶來了不確定性,帶來了焦慮、恐懼。在網絡社會場域里,人們開始建構新的社會認同。在網絡空間,網民從主權國家的戶籍管制和身份識別系統中局部剝離出來,他們以更加模糊、更加多元的面孔在互聯網上游弋,既可以輕易跨越信息化的領土邊界,又能在瞬間聚集起群情激奮的議事廣場;既可以冷靜理性表達對單個議題的個人見解,也能快速促成地面集體行動。③也有學者從哲學視角分析了網絡時代的社會時空特征。④時空特性的轉變給網絡時代的社會認同帶來了不確定性,甚至產生認同危機。探究原因,其根本在于社會認同的情境發生了變遷,社會認同是基于一定的社會情境而建構的,網絡時代社會認同的情境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而時間與空間又是社會情境的基礎性條件。筆者試圖在時空社會學視域,通過探討時間與空間對網絡時代社會認同的意義,詮釋網絡時代社會認同的形成、運作機制,進一步理解社會結構變遷對社會心態的影響。

一、基礎性條件:時間與空間對社會認同的意義

時間與空間是社會認同的基礎性條件。時間與空間不僅僅是理解宏觀社會過程和社會制度的邏輯起點,更是分析微觀個體和群體日常生活行為的重要工具。英國當代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認為,社會系統的時空構成是社會理論的核心。社會科學家只有圍繞社會系統在時空延伸方面的構成方式才能建構合理的社會思想,才能理解和把握社會“秩序問題”。美國當代社會理論家伊曼紐爾·沃勒斯坦強調時空在研究中的地位,認為“時空”是理解社會結構和歷史變遷的關鍵所在。“但是,時空結構只是構成社會現實的因素,它本身不能單獨存在,在理論研究中,我們可以把它抽象出來,但也要緊密結合社會現實研究它的特性。”⑤景天魁:《中國社會發展的時空結構》,《社會學研究》1999年第6期。因此筆者認為,時空的轉換必須結合當前網絡社會的特點,才能更好地理解社會認同的路徑及變化。

社會認同是指個體知曉他或她歸屬于特定的社會群體,而且他或她所獲得的群體資格會賦予其某種情感和價值意義。[澳]邁克爾·A·豪格等編:《社會認同過程》,高明華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9頁。而社會認同的建構基于一定的基礎性條件上。邁克爾·A·豪格認為,社會認同路徑是通過社會比較,比較不同的社會范疇,形成主觀參照框架,而社會范疇是指人類依據權力、聲望和地位等標準的維度進行的劃分:國家、種族、階級、職業、性別、宗教等。因此,社會認同有國家認同、種族認同、階層認同、職業認同、性別認同、宗教認同等。社會范疇之間的關系形成了一定的社會結構,然而,社會結構是不斷變遷的,隨著時間的逐漸推移,社會的不斷流動,社會范疇以及社會范疇之間的關系會發生改變,比如男女性別地位的變化。

社會認同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社會認同路徑是通過比較社會范疇,而社會范疇因時空的變遷而發生變化。可見,時間與空間是影響社會認同路徑的重要變量。曼紐爾·卡斯特認為,認同是在文化特質或相關的整套的文化特質的基礎上建構意義的過程。在網絡社會里,對大部分的社會行動者而言,意義是環繞著一個跨越時間和空間并自我維系的原初認同而建構的。[美]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夏鑄九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3頁。認同構建的主體、認同構建的過程及結果,必須放在一定的社會情境下來考量,即一定的時空之中。倘若時空發生變化,那么認同的過程和結果就會改變。

可見,社會認同是一種主觀感受和情感體驗,而此種主觀性體驗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結構之中,是與他人、他群發生關系而產生的。而時間與空間是社會結構的核心概念,時間與空間是不斷變化的,社會結構隨之發生變遷,社會成員的社會認同也會因之發生變化。因而,對于社會認同而言,時間與空間是社會認同的基礎性社會情境,是影響社會認同變化的重要中間變量。

二、意義轉變:網絡時代社會認同的時間

時間是一個宏大的概念范疇,根據時間的主體、內容等不同的標準,時間可以分為個體時間、社會時間、自然時間、人文時間等等。對于時間而言,歷史學家關注過去,人類學家更強調時間在不同文化基礎上的意義和形式,而社會學更側重從整體性上理解時間對社會生活的意義。在日常生活中,時間意味著各種各樣的事物。我們能夠在聚會中玩得開心,能夠按時工作,能夠因病耽誤時間,能夠在恰當的時間出現,能夠茍延余生等等。我們能夠加速或減慢時間的流逝,那不同于我們因被迫等待而變得焦慮或因時間流逝太快而感覺匆促。時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意義。

時間的本質是社會性,時間總是社會時間,因為時間反映、規范和安排著社會生活,時間從某種程度上規定了社會成員的生活秩序。“如果時間的定義是社會構成符號,那么時間就關涉對象征性表象內容的探究。一旦觸及這個問題,就會發現時間表象了種種現象,其中包括物理的熵過程;生長、衰退和信息處理的生命過程;機械的、生物的和人類社會的互動;自然節律和社會節律;新事物和生成;具有身份、記憶、社會歷史的自我;以及溝通和綜合的能力。”[英]芭芭拉·亞當:《時間與社會理論》,金夢蘭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55頁。“社會時間是社會現象的內在因素,它對于形成社會行動、社會生活和社會過程具有作為構成要素的意義,因此時空特性就成為認識社會的重要維度,特別對于社會發展研究而言就更是如此。”⑤本文所指的時間是社會時間,社會時間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形式,是人們的主觀體驗性存在。社會時間是用來描述社會運動過程的持續性,自然時間描述自然界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社會時間因為人的參與而具有主觀性,當然社會時間的衡量需要以自然時間為參照標準。社會時間的意義有無,完全在于主體的心理感受。過去事物的存在是記憶;現在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的體會;而未來事物的存在是期待。可見社會時間是一種意識,時間本身無意義,有了主觀感受才存在意義。

在網絡時代之前,傳統社會的時間是一項社會制度,具有規范性和連續性。晝作夜息是普遍的作息時間,大多數社會成員按照這種時間安排進行社會活動。具體而言,在一個單位,上下班時間是一種制度,單位成員就必須嚴格遵循,否則就會受到一定的處罰。不同的社會形態有著不同的社會時間。在農業社會,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產生活按照一定的時間規律而開展。而且到工業社會,人們的社會日常生活更加被“機械化”的時間結構化,節奏成為人為的一種形式,完全獨立于作為有機體的人的沖動和需要的周期性節奏。而這種機械周期主要是由鐘表和日歷規定的,并且逐漸主宰了社會成員的日常事務。時空概念已經不是哲學的特殊品,它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科學的基本核心問題。夏玉珍、姜利標:《社會學中的時空概念與類型范疇——評吉登斯的時空概念與類型》,《黑龍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

在網絡時代,時間的意義特征發生了轉變,即由整體性轉向個性化,由不可逆性轉向可逆性,由連續性轉向非連續性。網絡化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社會空間被壓縮了,距離被縮短了,從而節約了社會時間。對于個體而言,網絡時代創造出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社會時間更多地體現為個性化特征。由于網絡技術超越了自然時間和物理空間的限制,社會時間和自然時間的分離越來越明顯,社會成員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而比較自由地分配時間。比如,在互聯網空間,你可以自由地選擇跨空間、跨時間的新聞,而不是像以前被動地選擇今天的電視媒介新聞或報紙新聞;你可以自由地選擇在線還是離線發送資料信息(可以先做其他的事情),而不是像以往在電話溝通時必須停止其他的事務;你可以在淘寶網上隨時訂購商品,而不是像以往要在實體店營業之時才能采購。傳統社會的時間是線性的,具有不可逆性,時間一去不復返,過去的只能成為追憶,不能重現。然而,網絡空間的時間超越了以往的連續性和不可逆性,錯了的可以不留痕跡地撤銷,重返原來的時間點;死了的可以重新復活,恢復到原來的起點。

網絡化時代,社會時間特征的變化,人們的社會認同也表現出新的特點。

第一,關注即時性。在網絡社會的人際交往中,比如說聊天室里、QQ群、微信、論壇中等等,互動的主體雖然在物理空間上是分離的且身體缺席,但他們的交往是具有即時互動性。雖然網絡有著保存功能,有歷史記錄,但網民更關注的是當時的交往狀態,這也體現了即時互動性。又如,網絡集群事件發生后,網絡輿論聚集,形成集體行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網民的關注點可能轉移到另外的網絡集群事件,或者網民的熱情逐漸消退,從而此事件的關注度越來越低。可見,關注即時性是網絡時代社會認同的一個重要特點。這也影響著社會成員的行為表現,比如,對等待行為的不耐煩,因為網絡技術可以提供即時服務。倘若你想念某人,你可以通過網絡與之聯系,而且可以視頻聊天,消除了空間阻隔的障礙。

第二,關注瞬間性。在網絡社會中,急促、瞬間、高效代表了時間的意義。網民對時間的認同,體現的更是一種心理感受。時間給社會成員傳遞的是一種急促的感覺,一種快節奏的感受,在盡量短的時間內把事情做好。因此,焦慮在社會成員中蔓延開來,經常哀嘆計劃趕不上變化,感慨人際關系的短暫化。在QQ上與陌生人聊了一會兒后,有可能下一秒就把對方拉入了黑名單,不再交往。

第三,關注未來性。在傳統社會,時間是指向過去或當下,而網絡時代的時間指向未來。農業社會的時間是一種循環式的結構,是以過去的時間為取向,給社會成員傳遞的是“緩慢”的感覺,因此經驗的作用至關重要,“等待時機”比較常見。工業社會的時間是一種線性的結構,是人造的抽象性,是以當下為取向,給社會成員傳遞的是“按部就班”的感覺,時間作為一種規范、秩序并約束著社會成員的行為。在網絡社會中,網民關注的是未來自我、未來社會,而未來具有不確定性,因此網絡時間強化了社會成員對未來的焦慮和不安。

三、場域拓展:網絡時代社會認同的空間轉換

在網絡時代之前,傳統社會雖然也有缺場空間,比如,通過宗教神話、文學創作等建構出來的缺場空間,但是這種空間缺乏社會成員的參與性,缺乏社會互動、經驗傳遞,因此不能彰顯社會認同的力量。而傳統社會的空間主要是“在場空間”。傳統的社會交往是面對面的在場交往,即身體在場,真實的身份、性別特征、舉止言行等呈現在彼此面前。根據戈夫曼的“擬劇論”,社會成員受在場空間的影響,在與之互動的他人面前努力塑造被他人接受、認同的形象。在場空間的互動,如同在前臺的表演,社會成員彼此隱匿了一些東西,他們的認同是基于他人在場的驅動力而形成的。因此,身體在場的空間場域中,人們的社會關系是在既定的空間場域中形成的,社會成員受到“在場”的身份地位、社會制度、地域條件等限制,遵循一定的制度安排和文化習俗而產生主觀性體驗和感受,從而進行規劃性的社會認同。

社會空間在網絡化的推動下發生了空間的分化。劉少杰把空間分為在場空間和缺場空間,并指出網絡社會的一部分存在于在場空間中,另一部分則存在于缺場空間中。劉少杰:《網絡化時代的社會空間分化與沖突》,《社會學評論》2013年第1期。倘若網絡行為不能擺脫特定身份、場所和環境的限制,那么社會成員所處的空間屬于“缺場空間”;網絡社會從本質上是現實社會的延伸和拓展,倘若網絡行為依然受到現實社會的身份地位等條件的制約,那么此時的社會成員所處的空間仍然屬于“在場空間”。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人們的交往行為主要是在特定的空間場所中展開的,屬于在場空間交往,而且受到身份地位、特殊環境和周圍關系的明確限制的交往。劉少杰:《網絡化時代的社會轉型與研究方式》,《學習與探索》2013年第7期。而在網絡社會中的交往,社會成員超越了身份地位等條件的限制,實現了吉登斯所論述的“脫域空間”。脫域空間是吉登斯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缺場的流動空間,社會關系從彼此互動的地域關聯中,從通過對不確定的時間的無限穿越而被重構的關聯中“脫離”出來。按照戈夫曼的理論,網絡空間在某種程度上是現實社會的“后臺”。因此,社會成員在現實社會戴著面具,表現自我;而步入網絡空間,就是進入了后臺生活,躲避現實社會的他者。鄧志強:《網絡時代青年的社會認同困境及應對策略》,《中國青年研究》2014年第2期。雖然缺場交往隱匿身體并超越了社會空間,但其并非完全脫離在場事物而虛擬化,其實質不過是在場交往中已經包含的某些內容的復雜表現。而且,形似虛擬的網絡社會更加真實,甚至比在場社會更加真實,社會成員更容易形成共識。劉少杰:《網絡化時代的社會結構變遷》,《學術月刊》2012年第10期。特別是對于一些被邊緣化的社會群體,他們在網絡空間中更容易產生新的社會認同。

一般而言,社會認同與空間是緊密相聯的,空間是社會認同的區域性要素,是社會認同的基礎性條件之一。在共同的空間里,社會成員的互動、人際交往才得以可能,共同體才得以形成,社會認同才能建構。國家認同是以國界為標準,民族認同是以民族邊界為標準,區域認同是以區域界線為標準。但是,網絡的產生帶來了“空間”意義的變化。生產要素的空間出現了新格局,社會組織的空間產生了新模式,社會關系的空間塑造了新類型。筆者認為,網絡化時代的空間超越了傳統空間的意義,邊界、地域的意義在消減,網絡化空間是信息空間、沒有中心的空間、扁平化的空間、可以滲透邊界和文化的空間。特別是隨著手機網民的快速增長,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464億,較2012年底增加4379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參見www.cnnic.net,2014年1月20日訪問。手機的無線輕巧,在空間位置上可以相對自由地流動。現實領域與虛擬空間相互交織,社會成員在兩者之間游弋,現實角色與虛擬身份集于同一個體,新的角色沖突產生了,個體的社會認同產生了危機。可見,在網絡化時代,社會認同感對于個人的發展意義深遠。當下,個體在現實場域和虛擬場域,被盡可能地縮小。個體只有增強社會認同感,即個體附屬并消融到一個更大的存在體里,才具有個體的意義,才體現個體的價值。現實生活中的躁動與壓抑,需要一個包容、暢通的公共話語表達平臺和空間。因此,在網絡空間的博客、論壇、微博、MSN、QQ群應運而生。場域的轉換,空間的延伸,為社會成員在網絡社會的身份認同提供了建構的可能。由于網絡空間的特殊性,它是一種新的行為場域,而場域的轉換給社會成員的社會認同帶來了沖擊和挑戰。

第一,邊界的模糊性帶來了認同的不確定性。在虛擬社會空間,沒有國界,沒有區域的劃分線,無關地理空間,無關人口分布,網絡群體之間的空間邊界是模糊的,現實中的他們可以在同一電腦前面,不需要空間的移動或改變,但他們可以一會兒在“人民論壇”“吐槽”,一會兒又去“天涯論壇”“灌水”,甚至可以打開多個窗口,同時在不同的網絡空間里進行交流、瀏覽等網絡行為。因此,確定網絡使用者所處的空間位置已經意義不大。

第二,空間對于認同的意義在減弱。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傳播體系的轉變使得空間的危機日益凸顯。網絡逐漸消減了空間地域對經濟生產、交換、消費和分配等過程的影響,人類社會正走向一個受空間影響越來越小的社會秩序,空間與人、社會形塑了新型的關系。以前,人的行為方式和社會關系不能擺脫對空間的依賴,極大地受空間限制。現在,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化的推動,使邊界性變得模糊起來,其重要性也在逐漸弱化,傳統空間的意義開始消逝。

第三,認同逐漸轉向“后臺”。社會學家戈夫曼將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劃分為“前臺”和“后臺”, “前臺”是指劇本規定的角色,“后臺”是指真實的自我。社會成員在前臺情境中的自我是被高度控制的,是刻意設計的。在網絡空間中,是一個多元化、碎片化、開放性的世界。“前臺”的影響力弱化了,網民在網絡空間里的行為傾向于“后臺”真實自我的表現。

第四,場域的轉換形成了新的社會組織和群體。在網絡社會中,眾多網民借助于網絡交流平臺形成了異常活躍的論壇、貼吧、微群等,這是一種虛擬與現實交織的“類民間組織”,與傳統意義的民間組織相比,它們在組織成員身份構成、成員互動方式、成員穩定性、組織目標的確定方式以及組織運作和成長空間等方面明顯不同。網絡社會中的不道德網絡行為和現象,不斷挑戰著網絡社會賴以維系和發展的規則基礎。

四、時空轉換帶來的社會認同危機

網絡時代的社會認同是一個多元的認同,即對網絡社會、現實社會、虛擬自我、現實自我認同的多元認同。由于時空的轉換,認同標準的多重疊加,認同客體的相互碰撞,流動的社會必然帶來不確定性,社會成員的社會認同也必然產生危機。

流動的空間解構著社會認同的基礎。“流動空間是網絡社會空間中的支配性空間,其采用集聚和擴散的方式重新組織社會空間,不僅帶來了社會空間的結構變化,而且引發了社會空間的復雜分化。”王冠:《網絡社會的流動空間集聚與擴散》,《人文雜志》2013年第3期。網絡化促使社會流動性越來越強,疆界和邊界已經逐步被侵蝕,地域空間已經不再是社會認同的鮮明依據。社會成員一旦進入網絡空間,就不再有固定的位置,自由地漂浮在虛擬世界之中。可見,網絡化時代的認同面臨流動性的沖擊。一是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松散性帶來的風險。在網絡空間,網絡社區、網絡社會組織與現實社會的社區和社會組織依然有著本質區別,前者的虛擬性和松散性以及其規范的約束力乏力,從而導致網民的社會認同困境,引發他們行為的失范,影響著社會整合力的增強。“沒有門牌號碼、沒有科層結構、沒有章程規范的松散社群中,網民們有社區無單位、有意見無領袖、有集結無紀律。集體行動無需長時間醞釀,沒必要精心組織動員,暴風驟雨說來就來,厚重烏云說散就散。”李永剛:《我們的防火墻——網絡時代的表達與監督》,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47頁。二是網絡空間身份認同的復雜性帶來的沖擊。身份是人類社會最初形成的最基本要素,有了身份及其相應的行為規則,社會才井然有序,形成“有機的”社會結構體系。社會關系、社會角色、社會群體、社會組織都是通過身份認同表現的。網上的“身份”有兩類,即技術決定的注冊身份和非注冊身份。注冊身份是上網登錄使用的技術身份,或是進入網絡社區或論壇的登錄身份,其后面都附有真實的注冊記錄,通常要求現實中的身份證號碼等。非注冊身份是指網民登錄后隨意更改網名。注冊身份是保證網絡社會秩序的基礎,同時具有網絡社會控制的作用。然而,網絡空間身份的虛擬性、多重性以及隨意性,使網民的身份認同可能會出現危機,不同的身份之間會產生沖突。傳統社會中,人們較多時候的人際互動是透過“我”與“你”的關系進行交流,而較少會涉及“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但是,這種情況在網絡世界產生了變化,陌生人的世界突然離我們很近。陳俞霖:《網絡同儕對N世代青少年的意義:認同感的追尋》,臺灣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第96頁。三是網絡空間界限的模糊性解構著認同基礎。網絡空間是一個處于“想象”與“存在”之間的共同體,傳統的物理世界與心靈空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社會成員進入網絡空間后,并沒有發生物理的移動,但可以進行人與人的互動以及心靈的交流。因此,社會成員在網絡空間的認同,并非來自象現實社會中的共同地域、共同民族等。社會認同的基礎性條件發生了變化,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有著共同的需求會增強社會成員的認同感而聚集在網絡的某個空間區域。而且在網絡空間,信息的傳播和表達機制模糊了私密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界限,社會成員可以在私人空間直接參與公共空間,進行公共話題討論。在客廳、臥室等個人空間,通過上網聯結到公共空間,流動空間替代了地點空間,網絡空間成為政治表達的聚集地。

流動的時間解構著社會認同的基礎。當下社會的流動頻率越來越高,社會成員處于一個流動的現代社會中,跳槽、搬遷、求學、從網絡社會到現實社會、全球化、網絡化帶來的流動等等。人們的生活不可能一如既往,而是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生活在流動的現代社會中,人們會形成焦慮,害怕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害怕時限到期,害怕錯過了調轉方向而陷入死胡同。

一是網絡時間改變了傳統社會時間的特征。較之以前的自然時間、鐘表時間,網絡時間表現出去中心化、去線性的特性,表征出瞬間性、松散性和無序性的特點。網絡傳播延續了電視等媒介傳播的瞬間性和即時性,而且速度更快,同時網絡還提供了一種延遲的時間模式,網頁可以較長時間地保存。因此,網絡可以緩解即時回應的焦慮。網絡時間的松散化分割了對時間的塑造。“互聯網本身是一種游擊戰爭的模式,各條新聞之間有所鏈接,在整體上能保持聯系,但零散的分散也不可避免地使之陷入個體隔絕的狀態。”冬磊、張稀穎:《媒介時間的來臨——對傳播媒介塑造的時間觀念之起源、形成與特征的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2006年第1期。盡快在網絡空間中,信息的鏈接通道無處不在,但并非一個有機統一體,缺乏整體感,這樣必然影響網民的認知和思維方式,長此以往,網民會逐漸習慣于瑣碎的、碎片化的事物。當下,網民對社會熱點事件的關注經常出現“轉移”,不具有持續性,追尋的更多的是刺激,感性色彩濃郁,但理性思考不足。網絡時間吞噬了時序性。網絡傳播的典型特征是標題化、圖片化,追求短暫化的視覺效果。因此,網絡是壓縮式的信息傳播,能刪則刪,能簡則簡,從而顛覆了日常生活事件的線性的、有序的時間感。這種主觀時間感受會沖擊網民的行為表現,會導致行為失范的發生。二是網絡時間帶來了虛擬認同與現實認同的張力。網民在生活的歷程中,面對網絡社會和現實社會雙重力量的雕刻,稟賦著網絡社會群體和現實社會群體的多元身份,扮演著不同時空的角色。同一時間,網民可能既要扮演現實社會中的角色,又要在虛擬舞臺上扮演另外一個角色。而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規范、秩序是不同的,網絡社會群體與現實社會群體也具有差異性,網絡社會和現實社會對其角色期望也不一樣。因此,網民的虛擬認同與現實認同之間必然會產生張力。三是身體的缺席降低了情感認同。情感的認同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憑借一定歷史記憶。然而,在網絡社會,身體可以缺席,時間被“統一”了,時間是一種“在場”時間。但是身體不在場,社會臨場感較低,網民之間的相互情感認同感會降低。在互動過程中,網民是以自我為中心,以信息為中心,而信息之外的社會情境被忽視了,從而導致相互之間的情感認同越來越淡化。

五、重構時間與空間:提升網絡時代

社會認同的策略

宗教、民族、地域性認同在網絡空間里開始弱化,網絡社會已經開始瓦解時間與空間的傳統意義,流動的時間和空間解構著社會認同的基礎。因此,必須重構時間和空間的社會意義,構筑網絡社會生活新秩序,增強社會的整合能力。

第一,重拾歷史的記憶。提升社會認同,需要在歷史的記憶深處尋找情感共鳴,才能形成一個穩定的共同體。正是因為網絡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流動性的世界,因此我們必須把自己固定在某一個地方,重拾自己的歷史記憶。2009年的“賈君鵬事件”,一句“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引起廣大網民跟帖,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這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塑造集體認同是一個微妙的過程,要求不斷投入。當集體認同到了類似較制度化的社會行為的程度,它會形成組織形式、一套規則、領導模式……必須經年累月,借助集體記憶,借助共享的傳統,借助對共同歷史和遺產的認識,才能保持集體認同的凝聚性。”[英]戴維·莫利、凱文羅·賓斯:《認同的空間——全球媒介、電子世界景觀與文化邊界》,司艷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97-98頁。

第二,重塑時間的意義。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記錄生活的方式,不同的時代賦予時間不同的意義。“新的社會時間形態一旦形成,又必將‘參與社會結構的變遷過程中,并將極大地改變社會行為規范和人們的整個生活方式。”王雅林:《信息化與社會時間形態的轉型》,《學術交流》2000年第5期。網絡時代,時間的新特點解構了社會認同的基礎,因此,要重塑網絡時間的意義。一是建設網絡文化。文化是一種時間的傳承,網絡文化不僅需要獨立的生存自由空間,更期望得到主流文化的認可和接納。因此,重塑時間的意義,使網絡時間有序化,宣揚積極的、健康的網絡文化,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讓網絡文化不斷傳遞社會正能量。二是合理分配網絡使用時間。網絡是一把雙刃劍,關鍵是如何運用。有相關實證研究表明,網絡的使用時間與社會成員的社會認同程度正相關。網絡使用時間越短,特別是網絡的使用初始階段,也就是“菜鳥級”的網民。他們對網絡的認知程度不高,不能正確地處理網絡與現實的關系,不能正確定位自我在網絡社會中的地位。而網絡使用時間越長,社會成員的社會認同程度越高。

第三,重構空間的意義。空間是社會認同的基礎條件之一,而網絡時代流動性的空間給認同帶來了不確定性。因此,要重構網絡空間的意義。一是規范網絡社區秩序,讓網民生活在一個有序的、規范化的空間。當下,由于網絡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網絡語言的不規范,暴力語言隨處可見,失范行為屢屢發生。因此,規范網絡空間的秩序,構建一個良好的綠色網絡環境。二是建設網絡社會組織,增強網民的網絡社會歸屬感。網絡社會組織在網絡空間中集聚著相同興趣愛好的個體,并逐漸提升其認同感、組織感和歸屬感。三是加強社會建設。現在有人戲言:“上訴不如上訪,上訪不如上網。”網絡空間逐漸成為公共議題的平臺。“網絡空間下,對行政權力的監督更多了網絡監督。網絡監督已成為保障權力正當發揮效用的關鍵因素之一。” 李和中、陳芳:《網絡空間下行政權力的演繹》,《湖湘論壇》2012年第3期。網民之所以通過網絡空間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就是因為現實社會的表達渠道受阻。因此,加強社會建設,著力解決社會問題,且把問題的解決納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軌道。四是彌合數字鴻溝。網絡社會也有社會分層,在網絡空間,不同的社會群體特別是代際之間出現了數字鴻溝。國家要加大投入,提高網絡的普及率,彌合不同群體網絡信息資源占有的鴻溝。

作者單位:中共湖南省委黨校共青團理論教研部、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

責任編輯:秦開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第一福利影院|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一级片一区|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黄| 亚洲精品视频网|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色国产视频|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福利国产在线| 亚洲婷婷丁香| 国产在线日本|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专区|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 欧美精品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亚洲成a人片7777|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尤物视频一区|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亚洲婷婷六月|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91久久夜色精品|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久久婷婷六月|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成人亚洲国产|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区| 亚洲一本大道在线|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日韩成人午夜|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久久特级毛片| 精品国产www|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国产va免费精品|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日本在线亚洲|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浪潮Av|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国产在线啪|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国产精品第页|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成人在线综合|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在线自在拍91精品黑人|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色香蕉| 亚洲欧洲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