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教育人事體制的大背景下,受功利性思想增強、價值觀扭曲等不利影響,教師易出現職業懈怠現象,教師專業發展勢必受到沖擊和影響,面臨著考驗。如何扭轉這種狀況,引導教師積極主動發展專業能力,以更好地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成了每一所學校必須認真對待的課題。我校是一所農村鄉鎮中心小學,有102名專任教師。多年來,我校通過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積極探索引導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初步形成了適合我校實際的校本研訓模式,有效地促進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
一、凝:凝心聚力,培育團隊精神
1.用文化凝聚和激勵學校全體成員。文化是實施教育教學的重要精神力量,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內驅力。教師文化則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校文化建設的質量和水平。因此,我校兩個三年規劃中都堅持把“促進師生自主發展”作為辦學的核心理念,提出了“實施文化型學校管理,打造研究型教師隊伍,培養自主型未來人才”的辦學思路和目標,始終堅持把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作為教師文化建設的核心,并結合農村小學的實際情況,把教師的發展目標定位在“研究型”教師隊伍的培養層面,努力打造學校的行為文化——“研究”的文化,引領教師在教育教學研究中持續發展。
2.用制度保障學校科學管理,引領教師健康成長。教師績效考核制度,可以說是把雙刃劍,用得好,能激勵教師的專業發展,反之,不僅會挫傷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還會影響到學校的整體發展。學校制定了《固城中心小學教師績效考核實施方案》,該方案繼承了很多傳統的好的做法,按照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的分配原則,把考核的重點放在教師履行工作職責和教育教學的業績上,向一線教師、班主任傾斜,得到廣大教師的認同。
3.用情感凝聚人心,增強認同感和歸屬感。我們認為,制度是規范,是骨架。要充分發揮制度的作用和效益,還得用上“情感”這個催化劑,才能有血有肉。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堅持對廣大教師的人文關懷,主動關心,幫助教職工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使他們“安居樂業”(為外籍新教師租房,提供基本生活設施)、“安心樂業”(為大齡教師牽線做媒)、“安定樂業”(提供教師接送專車,解決乘坐公交難)。
二、實:結合學校實際,扎實開展校本研訓
“實”就是結合實際,實實在在。校本研訓,即以校為本的研訓,就是要結合學校實際,追求實效。
1.重視骨干培養,努力搭建發展平臺。學校制定了《教師專業發展規劃》,同時指導教師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個人專業發展規劃并建立教師個人成長檔案,使他們有了明確的發展目標。制定了《固城中心小學骨干教師評選、考核與管理辦法》,結合市區骨干教師評選開展校級評選活動。目前,我校已培養出區級以上骨干24名(其中市學科1名,市優青1名,區學科8名,區優青14名),校級骨干21名,初步形成市、區、校三級骨干梯隊,骨干教師隊伍占專任教師比例達到44.1%。在此基礎上,我們注重加強對骨干教師的管理和考核,發揮他們的示范引領作用,給他們壓擔子,搭平臺。實實在在抓好骨干教師“課堂(課題)開放活動”,以他們較先進的課堂教學理念、方法引領提升廣大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每學期,骨干教師都要走進青年教師的課堂,聽課、評課,談優點、說不足,歸因分析、尋找根源,幫助青年教師不斷提升專業素養。
2.優化集體備課,提升課堂整體效益。學校一直堅持推行按學科組或年級組集體備課,教管中心挑選骨干教師擔任備課組長,每學期組織5~6次集體備課活動,做到“定時間、定地點、定主題、定主持”,遵循“骨干主備——集體交流——反思修改——個人復備”的程序,骨干教師主備教學設計思路,教師認真鉆研,再由備課組長組織教師討論交流,在優化方案的基礎上個人復備,彰顯個性。教研組在校本研訓中穿插組織集體備課后實踐性課堂教學,提高集體備課的實效。學校為加強集體備課管理,推行校級領導掛鉤學科,參與研訓、巡視,同時加強對備課組長的培訓與管理,明確集體備課作息時間,實行校本研訓出勤考核,并納入教師學期考核。每學年結束時,從考勤、組織、成效等方面匯總考核確定優秀備課組,進行獎勵。多管齊下,力求實效。
3.堅持科研先導,積極開展課題研究。我校將“科研興校”作為學校發展重要戰略,建立起積極的導向和激勵機制,以調動廣大教師投身教科研的積極性,為打造研究型教師隊伍奠定基礎。目前我校已形成了以省級規劃課題《“自主發展”理念下農村小學校本管理的行動研究》作為學校統領性課題,正在研究南京市十二五規劃課題《農村小學“四主”特色文化建設實踐研究》等子課題,以及眾多個人課題,形成主線聯動式課題研究,注重將課題研究過程管理和指導貫穿始終。為提高教師的課題申報成功率,邀請專家開展個人課題申報培訓,指導如何選題、撰寫申報表等,安排骨干教師對每個申報課題指導修改。平時,結合區研訓中心課題中期檢查,了解研究進展,進行階段小結,在學校網站推薦優秀小結等研究成果供大家學習;通過課堂開放日活動將日常上課與課題研究有機整合,將課題研究滲透在教學過程中,真正落實課題進課堂,通過課堂將研究成果進行展示、交流。結題前,對各課題主持人集中指導如何撰寫結題報告,提醒結題注意事項。每學年組織優秀課題組評比,編印了《固小教育》教科研專刊,把課題研究情況及時在鎮內進行推廣交流。
4.抓好活動引領,激勵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歷來重視“青藍工程”,為新教師制定“入門——勝任——骨干——優秀”的培養目標,指導其制定個人專業成長三年規劃,同時為每位新教師選定一位師德高尚、工作負責、業務能力強的區級以上骨干教師進行青藍結對,落實“傳、幫、帶”,幫助他們盡快入門。組織開展“師上徒評”“徒上師評”“新教師課堂教學匯報展示”等活動,定期小結、交流,促進他們成長。我們還經常開展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優質課評比,中老年教師說課、賽課,優秀教學設計(案例)評比,“教師讀書行動”“相約星期四”以及青年教師讀書沙龍等業務交流評比活動,有力地創設了教學研究的良好氛圍,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對于在專業發展方面取得突出業績的個人,學校都予以重獎,以此激發廣大教師追求專業發展的熱情。
三、恒:調動教師參與課堂教學研究的積極性
“恒”,意為堅持。學校從2004年起實行課堂教學水平星級申報制,根據實際聽課情況將教師按課堂教學水平高低確定為一星至五星五個等級,并制定了星級升檔的具體標準和要求。明確40周歲以下教師須主動書面申報,每學期不少于一次,連續兩學期不申報者下調一個檔次,且納入了教師學期考核,直接確定為“上課”一項的得分。每學期由教師提出申報,教管中心組織骨干進行聽課點評,確定能否升檔。這一做法實施10年以來,有效地調動了教師從事課堂教學研究的積極性,提高了整體課堂教學水平。我校102位專任教師中,五星24人占23.5%,四星50人占49%,三星18人占17.7%,二星10人占9.8%。
“恒”亦為執著、專注。有句話說“態度決定一切”。我中心校體育組,本學期之前沒有一個專業體育老師,都是從語文、數學學科轉崗而來,有兩個還是被拆并的完小校長。但就是這樣幾位體育老師,憑著他們對事業的熱愛和追求,在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方面取得了很多不凡的成績:體育大課間屢次獲區評比一等獎,運動會多個單項榮獲第一名,成功推廣“千人太極”,向市體校輸送多名體育苗子等等。本學期,他們自制體育教具開展趣味教學的做法,分別被“金陵晚報”和高淳“天天說新聞”欄目作專題報道。
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包括教育思想、專業知識、教育教學能力的發展,還應當包括職業信仰、師德修養等多方面內涵。并且學校將以“百校千師”行動為契機,著手與曉莊第一實小共同建立“學科工作室”,開展校際間合作交流,取長補短、擴大效應。同時積極探索網絡教研的新天地,創設學習交流的平臺,帶動全體教師的共同發展。
(施小明,南京市高淳區固城中心小學,211307)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