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了‘人,教育成了什么?
那就是工廠,就是流水線,按照固定的流程和預設的目標,風干生命,消解個性,把原本千姿百態的孩子,塑造成千人一面的所謂‘人才。”
——李振村《人在哪里》(《當代教育家》2013年第02期)
讀著李振村老師的這番話,讓我想到了很多,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中,真的有很多時候都缺失了“人”的存在。且不說教材的編排中有太多課文其實并不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的實際,更沒有考慮是否受學生的喜歡,因為這些并不是我們能改變的。當課堂上教師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追問著,學生按部就班地學習時,學生作為“人”的學習的興趣和欲望是否得到了尊重?當我們要求所有的孩子考試都要達到優秀的時候,人的獨特和差異性究竟在哪里?也許《一位臺灣孩子給老師的信》中,道出了孩子們的心聲:“老師,請您把我當一個人看待,而不是您記分簿上的一個號碼。老師,不要單看我的成績,更要看我所做的努力。老師,不要勉強我把求學當作人生的最大樂趣,至少對我,學習不一定是樂趣……”所以,李振村老師提出:“人在哪里?這應當成為當下一切教育變革的前置性追問。”
我們的學生究竟應該在哪里?讀成尚榮先生的《人在中央》(《當代教育家》2013年第02期),給了我很多的啟發。
“人在中央,首先指的還不是位置或曰方位,而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康德早就明確地指出:“人是目的。”所以“發展兒童永遠是目的。讓學校適應兒童,讓教育為兒童服務,而絕不是相反。”所以,我們的教育,我們的課堂,始終應該以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為目標。
以我們的語文教學為例,課堂上,我們經常看到,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舉手發言,確實,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點,可是課堂上學生的表達是為了完成我們老師的教案和預設,還是真的是他們發自內心的表達呢?如果,我們的教學目標只是為了完成指定的教學任務,我們需要學生說的只是正確的答案,這樣的表達除了讓學生習得知識和技能,對學生生命的發展又有著怎樣的意義呢?但如果,我們的眼里有學生,我們的著眼點是學生的發展,我們會讓孩子自己去經歷,自己去探究,自己去發現,然后讓學生把自己真實的體驗和感受表達出來,我想這樣的表達才是真正富有生命力的表達,發自學生內心,融合著學生的思維和智慧,展示著自己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的表達。
“人在中央,說的是人不是客體,而是主體。”這句話,讓我想起了美國最年輕的“最佳教師”講的一個教學小故事。一開始,他帶的班級紀律非常糟糕,學生上課根本不能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課,哪怕15秒的時間都堅持不了。“有一天,克拉克在課堂上給學生朗讀一個故事——關于一群孩子在雨中的小樹林野營的故事,學生們聽著枯燥乏味。回去后,克拉克一直琢磨怎樣才能吸引孩子。第二天上課,他改變了策略,讓學生把雨傘帶進教室。進教室前,克拉克把教室里的燈關掉,然后給孩子每人發一個手電筒,并在教室里制造了下雨和打雷的聲音。孩子們圍成一個圓圈,坐在地上,手里拿著傘,大家一起伴隨著手電的燈光讀完了剩下的故事。這次,當這個故事快讀完時,學生們都抱怨怎么這么快就讀完了。”(《美國最年輕的“最佳老師”》)
克拉克第一天給孩子們講故事,顯然,老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只是聽眾而已。如果我們真正把學生當做主體,你就會考慮主體的興趣和需要。于是克拉克很好地創設了一個雨夜的情境,讓學生在這種親身體驗的情境中一起來讀這個故事。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真的是作為主體存在著。教育中有“人”,教育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在教學中,怎樣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呢?肯定不是老師講,學生聽;肯定不是按老師的要求去完成一個個學習任務;肯定不是采用學生不喜歡不感興趣的學習方式。只有當學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被激發和喚醒的時候,當課堂上充滿了學生主體的實踐活動的時候,當學生在一種自由開放的環境和氛圍中自由表達的時候,學生作為主體的“人”才能在課堂學習的活動中得到更好的鍛煉和發展。
“人在中央,說的是人是核心力量。”什么是教育的力量?克拉克老師認為:“學習其實是人性深處自發的欲望,沒有一個孩子不愛學習,老師要做的就是去激發藏在孩子們內心的這種渴望。”所以克拉克老師“把枯燥的歷史知識編成歌詞,用RAP的曲調教給學生,上課時,他有時候會站在課桌上,有時候會用奇怪的穿著吸引學生……總之他會想盡一切辦法讓他的課堂變得有意思,以此來點燃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事實證明,克萊克老師的想法是對的,他就是這樣讓一個差得不能再差,在州統考中連四年級標準都不能達到的班級,時隔一年,竟然在全市五年級的數學和閱讀考試中擊敗了那些所謂的“尖子班”。
當學習不再是老師和家長強壓給自己的任務,而是自己感興趣,非常愿意去做的一件事時,學生內在的潛力才能真正得到激發,而這種喜歡學習,樂意學習,主動學習的內在需求才是推動教育實效的核心力量。當我們的學生真的把學習當成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沉浸在學習的鉆研中,享受著學習的成功和快樂,我想他們的生命該是多么的充盈和活躍,他們的心靈會是多么的愉悅和滿足,他們作為生命個體的價值和意義才是得到了最好的詮釋和體現。
李振村老師在《人在哪里》的結尾這樣寫道;“一個政府能看見人了,這個政府才稱得上是開明民主的政府;一個社會能看見人了,這個社會才稱得上是溫暖和諧的社會;一個學校能看見人了,這個學校才稱得上是成全生命的好學校。”我還想說:一個老師能看見人了,才能稱得上是一個鑄造生命的好老師!
(繆云芳,無錫市洛社中心小學,2140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