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厭學的學生越來越多,不少學生仇視書本,高考后甚至出現撕書狀況。如此現象,值得教師反省。
筆者認為,問題出在我國當下的應試教學方式。雖然大家都知道提升學科素養、培養相應能力應是學科教學之“魂”。但這些最終是通過考題來顯現,為了提高成績,教師把傳統工匠“熟能生巧”的理念遷移到學科教學中,反復磨煉細枝末節,并讓學生做了太多機械重復、毫無新奇體驗的學科練習,再有趣的學科內容也禁不住這樣的磨練。教學丟了“魂”,失了“趣”,導致學生越學越累,越學越厭。
數學家陳省身生前曾對中國數學教育提出殷切希望,希望中國的中小學課堂里能夠走出一大批世界一流的數學家。如此“魂飛趣散”的學科課堂里豈能走出世界一流的數學家抑或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
筆者曾多次調查不同年級的學生,了解他們的喜好。學生無一例外地表示:喜歡好玩的、有趣的,有一點難度、有一點挑戰性的。也就是說,學生喜歡有趣且能引發思考的課堂,即“智”“趣”交融、“智”“趣”合一的課堂。所以,教師要把“智趣”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品嘗到智趣性強的學科知識,進而提升學科素養及相關能力。
把學習的“智趣”還給學生,不只是給學生說說兒歌、講講故事、看看動畫、做做游戲,調動一下學習的積極性。激趣是為促智,智多則趣更濃。要讓學生由感官滿足的淺層“興趣”,上升到理性思考的深層“智趣”。
如把學習數學的“智趣”還給學生,至少包含這三層意思:一是數學學科本身是充滿智趣的,要用數學的奇、數學的妙、數學的理、數學的美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科本身發生興趣。二是思考解答有一定難度的數學題的過程是趣味無窮的。讓學生的思維體驗到由“阻”到“通”后的那種快感,享受數學思考的理趣。三是數學與人類生活世界之間的關系也是趣味橫生的。正如孔子所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到的數學知識,能經常在生活實踐中得到應用與完善,體現學習的價值,這才是令人愉悅的事!
把學習的“智趣”還給學生,讓“智趣”在課堂里飛揚,教師要努力讓每天的課堂里有歡快開心的笑聲,熱情洋溢的掌聲,暢所欲言的論辯聲,瞪大雙眼的驚嘆聲,思維生長的拔節聲。課堂里洋溢著情趣,充盈著理趣,情趣與理趣相互交融,有效與有趣和諧共振,深刻與生動相得益彰。
把學習的“智趣”還給學生,讓學生永葆好奇心和求知欲,有高低不同的三個層次:一是有“入乎其內”的興趣,愿意學這一學科;二是有“沉乎之中”的情趣,喜歡上這一學科;三是有“出乎其外”的智趣,迷戀上這一學科。
把學習的“智趣”還給學生,教師要努力使每一位學生都不討厭自己所教的學科,大部分學生喜歡上自己所教的學科,有盡可能多的學生迷戀上自己所教的學科。學習,不是因為要考試,而是因為內心需求、內心喜好,心向往之。讓學習成為學生終身樂此不疲的一項喜好。
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從中小學的課堂里走出世界一流的數學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
(吳汝萍,金湖縣實驗小學,211600)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