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劉慧當校長想開去:校長應當是深刻的思想者、杰出的實踐家
對校長有很多定義,我也想定義校長,這是劉慧及其文章《向著美麗出發》所給我的啟發。我的定義是:校長不應只是一般的實踐者,而應是杰出的實踐家;校長不一定是思想家,但一定要是深刻的思想者。這一定義不是很周全,也沒有形成嚴謹的定義話語,但我以為它揭示了校長的核心要義,而且充滿著發展的張力。試想,如果,他只是個實踐者,那校長就與教師無甚區別了(當然,教師也應成為實踐家);如果要求他是思想家,那于校長無疑要求過高了,以致無法實現。實踐家與思想者兩者是緊密聯系,相互支撐的。從實踐者到實踐家,是因為有了思想的串聯,更有了思想的支撐和思想的內涵,實踐者就會走向實踐家。思想者、實踐家應當成為校長的核心要義和典型特征。
劉慧做過教師,當過大隊輔導員,后來擔任了幼兒園園長。這一經歷的意義,不僅是在多種崗位所獲得的鍛煉與體驗,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實踐磨礪了她的思想,豐富并提升了她的思考內涵。多元的思考在實踐中不斷趨近、聚焦,從形而下逐步走向形而上,從工具理性逐步走向價值理性,進而形而下和形而上相結合,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相統一,進行了一次思想者與實踐家的對接,也許這可稱為一種“思想游戲”。當然,這永遠是個過程,關鍵是必須認識到這一過程,更要自覺地邁開步伐,去經歷這一過程。劉慧回到張家港實驗小學,她有意識地經歷著這一過程,著力的是:思考、實踐,對學校發展做深入的歸納、概括、提煉,在頂層設計上進展相當明顯。實事求是地說,劉慧和她的團隊這種“思想游戲”是成功的,而且態勢很好。我想所有校長是不是都應該記住:思想者、實踐家;抑或記住:實踐家、思想者。
二、劉慧和她的團隊對美麗有深度的認識和開發,“美麗學校”有著豐富、深刻的內涵
在思考之后,劉慧和她的團隊,把學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凝練在辦“美的學校”上,并且對于美麗有著比較深刻的認識和開發。
建設美麗學校是張家港市教育局提出的學校發展的愿景和境界。美麗學校的提出,絕不是一時的沖動,對時尚的追逐,不是空洞的一句口號,也絕非是止于外表的簡單描述。美麗有著十分豐富、深刻的內涵。但是,在不少時候,不少場合,美麗被淺表化,沒有深入到事物的內部去認識美麗,淺表化的結果,“美麗”的品位被降低了;美麗被濫用了,有少數人不管內涵如何,真實性如何,出于某種交往的需要,一律以“美麗”冠之,濫用的結果,是“美麗”的貶值;美麗也被誤用了,不以為丑反以為美的現象并不鮮見,誤用的結果,是“美麗”價值觀的喪失。在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我們應當勇敢回復美麗的原本意義和其真正面貌。正因為此,“最美醫生”“最美司機”“最美消防隊員”“最美村官”……才逐漸成為對人、對事最簡潔,然而是最本真、最高的評價,當然,美麗也應成為對一個地區,以至對一個國家的最高期待和不懈追求。同樣,在以立德樹人為教育改革根本導向和根本任務的今天,我們應當倡導“最美學校”“最美校長”“最美教師”。用劉慧的理解來說,“美是教育的本質”。
從日常經驗和知識出發,我們可以對什么是美麗作出不少解讀,而且不無道理。不過,真正深入認識美麗、理解美麗是非常不易的。英國著名的人文學者培根曾專門論述過美。他在“論美”中開篇就說:“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于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1]”培根從道德意義上去定義美,把美定義為善,是“至善”;美是一種自然的狀態,同時,所謂美貌是在“氣度”和“儀態”上,于是,“美”與“美貌”有了區分。培根說:“美貌如夏日鮮果易腐難存,而且它每每使年少者放蕩,并給年長者幾分難堪,但筆者的開篇所言仍然不假:若美貌依附于善者,便會使之光彩奪目,還要使惡行無地自容。[2]”香港鳳凰衛視董事會會長劉長樂也有類似的觀點;思想永遠比漂亮的臉蛋更重要。但,我以為還要補充一句:思想可以讓人美麗起來。
說到“氣度”“儀態”,法國著名的數學家、發明家、哲學家帕斯卡爾確認了優雅與美麗的標準:“優雅和美麗都有一定的標準,就在于我們的本性(無論它實際的情況是強是弱)與使我們愉悅的事物之間的特定關系之中。[3]”優雅,抑或美麗源自本性,一定是自然的,本色的,絕不容許矯情、作秀;又是讓我們大家快樂、喜歡的,絕對排斥苦惱、煩憂。正是在這兩者所組成的特定關系中,顯現了美麗。不禁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位俄羅斯文豪說:“第一要真誠,其次是善良,最后還要我們永不相忘。”陀氏對美麗作了最好的注腳。
劉慧對美麗的看法呢?當然認同以上的看法,同時她又有自己的標準。她認為美麗是一種精神,這種美麗精神成為美麗學校的靈魂,正是這美麗精神的靈魂讓美麗學校一次又一次地站立。這是一種獨特的概括。精神,源自文化,源自信仰,表現為堅定、善良、真誠,還有優雅。于是,劉慧和她的團隊,從文化建設入手,塑造學校精神,培養教師的氣質,養育內心的崇高,讓精神永遠站立——這是劉慧對美麗的深度認知和開發。
三、劉慧和她的團隊辦“創意小學”,去“實驗夢想”,用美麗精神引領學校去占領發展制高點
學校發展的制高點在哪里?在學校精神。學校精神又落腳在哪里?在校訓。校訓又要落實在何處?……諸如此類的“連環式”問題,一定常常盤旋在劉慧的腦海中。“盤旋”的結果帶來了對制高點的想象與向往。
恩格斯在論述人與動物最初的關系“是不自由”的時候說:“但是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4]”因而,所謂美,是在文化引領下從必然到自由的飛躍。張家港實小的發展正是一次又一次文化上的進步,推動學校走向美的境界,站到了發展制高點上。劉慧的以下這段概括十分重要:“從百年文化源頭‘端勤毅出發,我們提出了‘讓學校成為美好的童年記憶的核心理念,明確了‘創意小學,實驗夢想的辦學定位,涵養育化‘優·雅教師、‘智·趣學子,努力建設一所沒有圍墻的學校:大教師、大課堂、大學校。”一幅文化地圖呈現在我們面前,從中長出一個精神坐標來。大概這就稱之為劉慧和她團隊的頂層設計,是美麗學校的頂層設計。
小學教育是全面打基礎的教育,但是打什么基礎,怎么打基礎,尤其什么是基礎,一直是模糊的,甚至是片面的。張家港實小,劉慧他們堅定地認為,小學教育的所有基礎都應指向創新人才的培養,準確地說,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打好基礎,正因為此,他們把實驗小學的實驗任務定在“實驗夢想”上。“實驗夢想”似乎難以理解,其實“實驗夢想”,不僅鼓勵孩子們有夢想,而且要指導他們用行動去實踐去實現。這是一個“實驗”的過程,是一個浪漫的感性與深刻的理性相結合的過程,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過程。因此,學校、教育一定要有創意,要有創新精神的閃爍,要有智慧靈性的生長。所謂創意,所謂創新,首先是對先賢的肯定,“以賢為范”,其次是對自我的超越。張家港實小文化史上的“范賢”與“半肯”的文化基因催生著學校教育的創新,讓學校走向創意。這樣的學校生活一定能成為兒童最美好的童年記憶。
很長時間以來,不少實驗小學發展定位與愿景總是脫離不了“一流”的思維模式。這樣的思維模式,其實是停留在學校發展的表面,是以所謂影響度、美譽度來作標尺的,而沒有深入到學校真正的內涵與使命上去。“創意小學、實驗夢想”為我們提供了另一條思路。若此,學校才是真正美麗的。
四、劉慧和她的團隊著意建設讓學校生活成為童年記憶的“成長樹”課程,讓課程與學校的核心精神、理念自然契合起來
課程是學校發展的核心載體,課程的理念、結構、質量直接影響著學校的精神氣質、文化品位和學生的素質結構、水平。學校發展的頂層設計理所當然包括學校課程設計。當下的學校課程設計與實施,存在著規范性不夠,邏輯層次、內部關系不清晰,與學校的核心理念、核心價值相脫離的一些問題。如何讓學校課程從頂層設計開始就規范起來,如何讓課程居于核心地位,體現學校的核心理念、核心價值,如何讓學校課程自身關系內洽起來,是劉慧和她的團隊一直深入思考的問題。在反復研究、論證之后,張家港實小提出了建設“成長樹”課程的設想。
成長樹,是一種形象,也是一種隱喻,具有象征的意義,深蘊著學校的價值理念。其一,成長樹意味著課程是一個整體。從根系開始,枝枝葉葉是一個統一體,互相依存,互相影響,不可分離,更不可分割。課程猶如樹,這就防止了課程的碎片化現象。其二,成長樹意味著課程具有生長性。課程促使兒童向上生長,向著陽光,向著藍天,沐浴雨露,經受風暴,永遠向上。成長樹的生長性防止了當下課程的隨意性、盲目性現象。其三,成長樹課程的生長永遠是一個過程。課程在生長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完善,在動態、開放中,與周圍環境協調相處,營造了綠色的課程生態。成長樹課程的過程性、生態性防止了當下課程靜止、封閉以至僵化的現象。成長樹是美麗的,成長樹課程儀態萬方、勃勃生機,當然是美麗的。
成長樹課程的靈魂是什么?劉慧和她的團隊認為是游戲精神。劉慧在擔任幼兒園園長時就研究游戲精神。游戲精神的實質是什么?劉慧關注了兩本書,一本是荷蘭被公認為上個世紀40年代最偉大的文化學代表人物胡伊青加所著的《人:游戲者》,另一本是美國未來學家簡·麥戈尼格爾的新著《游戲改變世界》。胡伊青加認為,“在接受游戲的時候,你就接受了心靈”,“只有當心靈的激流沖破了宇宙的絕對控制的時候,游戲才成為可能,才成為可思議的、可理解的東西”。胡伊青加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觀點:“文明是在游戲中并作為游戲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5]”。不約而同,麥戈尼格爾提出了游戲所形成的“心流”問題。所謂心流,是“玩家將在能力極限下達到一種投入狀態,體會到高度緊張并快樂著的感覺”。他有一個驚人的結論:“造成玩家們拯救世界的心愿”,因為游戲中存在一個“革命系統”[6]。劉慧的閱讀,關注到了深刻的游戲精神,以游戲精神作為成長樹課程的靈魂,就是將兒童作為具有創造精神的游戲者,通過課程,可以改變自己,也可以改變世界,改變未來。這樣的立意不僅很新,而且相當深刻。
從校本課程的規劃來看,張家港實小從四個維度來開發:道德素養維度——修身三省;人文修養維度——經典四品;藝術、審美素養維度——百花五藝;兒童成長縱向維度——成長六季。他們將其稱之為“矩陣”。不說“三”“四”“五”“六”數字的組合,不說具體的內容,也不說課程維度的名稱,只說他們將校本課程建設的意立在素養上,這就跳出了校本課程開發的一般認識和模式,用素養提升來統領,這是很可貴的。成長樹課程,說到底是素養生長的課程。成長樹課程是兒童自己的課程。其實,每一個兒童就是一棵樹,他們生長著,伸展著,茁壯著,幸福著。這是校園里多么神圣、多么美麗的情景啊!
劉慧在文章的最后,說到了美麗與風格的問題。我認為倒不一定去說風格,和美麗更緊密的是風骨,與其說美麗是風格,不如說美麗是一種風骨。風骨是我國美學史上一個重要概念,其共同點是:文章的內容、純潔的思想、合乎道德規范的情感和意志、端正得體的觀點。我想,風骨應當是美麗最深沉的精神內核。向美麗出發,永遠去塑造風骨,永遠讓精神站立。劉慧是這么認識的,又是這么去踐行的。
參考文獻:
[1][2]培根.培根隨筆[M].曹明倫譯.臺北:臺灣商周出版社,2006:211-212.
[3]帕斯卡爾.帕斯卡爾的思想哲學[M].劉燁編譯.呼倫貝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18.
[4]劉綱紀.美學與哲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6.
[5]胡伊青加.人:游戲者[M].成窮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3-4.
[6]翻昕.游戲化重塑人類積極的未來?[N].文匯報,2013.5.4.
(成尚榮,原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國家督學,210013)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