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春游,終于在望穿秋水一般的等待中來臨了,孩子們整裝待發,快樂溢于言表。老師走進教室,宣布:“上級領導突然來校檢查,春游臨時取消!”驚訝,困惑,悲傷,惱怒……孩子們從快樂的云端重重地摔下。老師呢?“輕輕地走了,正如他輕輕地來。”
孩子們正傷心欲絕時,老師又喜笑顏開地出現在教室里,“激動”地宣布:“上級領導去別的學校檢查啦,春游照常進行!”頓時,教室里一片歡騰,孩子們“漫卷詩書喜欲狂”。
然而,誰也不會想到,這一切都是老師精心設計的局。老師讓上級領導倏忽來,倏忽去,如此這般忽悠對春游朝思暮想的孩子們,目的是:寫作文。(引用處摘自《預謀一次精彩》)
【故事二】
老師一臉寒霜走進教室:“現在開始留作業,作業很多,需要用大作文紙記錄。嚴肅聲明一下:管住你的嘴巴,不許尖叫。”然后是第一項作業:認讀生字表一的所有生字;第二項作業:聽寫生字表二的所有生字;第三項作業:八個“七色光”中的“日積月累”全部抄寫在作業本上……作業總計十一項。學生由疑惑到驚恐,由憂愁到絕望,由敢怒不敢言到義憤填膺,老師呢?竊喜。
終于,老師道出了第十二項作業:“以上作業全部作廢!”
孩子們恍然大悟,然后,在老師的引導下激動地開始寫作,“記錄自己的心理變化,訴說如潮的怨言。”
“看看文題:《我的老師是魔鬼》《老師瘋了》《愛上壞老師》……再看那一雙雙笑成新月的眼和忙如蜜蜂的筆,用筆說心里話,開開心心作文,這不是作文課上最美的情愫,最美的風景嗎?”老師在教學敘事中這么寫。(引用處摘自《我成了孩子們心中的“惡魔老師”》)
【故事三】作文課,老師杜撰了一種生物:獨角猥,鄭重其事地介紹了有關獨角猥的種種信息,然后讓學生當堂完成檢測——“考考大家的記憶力,思考力,判斷力”。學生回憶著剛剛老師提供的信息,鄭重其事地答題,然而,所有答題者得分都為零,唯一的滿分是班中未答卷的一位學生,因為獨角猥本是子虛烏有,與此相關的信息當然都是錯誤的。老師解釋說,他設計這個測試,為的是讓孩子們記住:別人說的話不一定是真的,要學會思考,判斷,不要迷信,不要盲從。最后,老師讓孩子們用筆記錄下整個事件的過程,重點寫好自己真實的感受。(引用處摘自《新體驗作文》)
【思考】
以上三則故事,都是我從教學雜志上讀到的,教者都認為這是“體驗式作文教學”的成功范例。
所謂“體驗式作文教學”,就是從學生主體體驗入手,為其創設一個特定的“真”情景(客體),讓學生設身其中,實現“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實的轉化”,從而獲取語言運用的直接經驗。體驗式作文教學是讓學生作文走向“立誠”的最佳途徑,它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方法,注重抒寫內心的體驗感受,不僅能讓學生“寫自己的話”,而且“寫自己知道得最親切,感悟得最深切的東西”。
細細對照,冷靜剖析,我們遺憾地發現,上述故事中,體驗被悄悄地偽化。偽化的體驗,看起來很美,其實弊端頗多。
一、“偽化”的體驗,忽視了對學生主體的尊重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提出“學生作文也是一種體驗,一篇好作文應是學生的一種獨特體驗。”葉圣陶先生也說過:“作文的自然順序應該是我認識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瀾沖擊著我,我有說話的愿望,便想傾吐,于是文章就誕生了。”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學生在生活中的體驗為題材的,是寫學生自己的真切體驗。
為了引發學生的體驗,有時教師的確要有目的地創設情境,為學生制造一種場合、一種氛圍,引起他們情感的波動,使它成為一種強化的刺激信息,使學生產生表達的愿望和寫作的靈感。
在【故事一】中,春游前的那一段插曲,讓孩子們在悲喜中走了兩個來回,體驗不可謂不深刻,假如確有其事,順手擷來,以文字記錄,倒不失為一次成功的生活作文范例,然而,它只是老師精心演繹的一幕情境。為了讓學生進行一次作文訓練,就可以如此不近人情地將童心戲弄于股掌之間嗎?試想,假如學生讀到了老師撰寫的教學故事,面對老師那沾沾自喜的描述,心中會作何感想?
【故事二】中,作業不是溫故知新的手段,而是忽悠整蠱的工具,學生在“恐怖作業”的恐嚇下,感受不可謂不豐富,然而,這一切同樣僅僅是為了習作!果然,得知真相后,有學生忿忿然:“您的話,我再也不想聽了,從今以后,您再也不是我敬佩的老師了!由敬佩轉為討厭,甚至咬牙切齒地恨了!”
而【故事三】中,學生質問:“老師,我牢牢地記住了您的教誨,只是我不明白,之后,當您在課堂上給我們傳授知識的時候,我究竟該信還是不信?”
面對這樣憤激的言辭,我們難道不應該反思嗎?
真實是作文教學的靈魂。捕捉真實的瞬間,記錄真切的體驗,不曾預約,但“情動而辭發”,造就的才是真正的精彩;精心預謀,用心導演,創設虛假的情境,為作文而體驗,為體驗而體驗,如此偽化的體驗,忽視了對學生主體的尊重,悖離了作文的真諦——作文如做人,首先是求真。
二、“偽化”的體驗,忽視了對兒童生活的發現
當下的作文教學,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教兒童寫作上,對習作主體——兒童卻缺乏足夠的體認,對兒童寫作行為的發生以及運動過程知之甚少或者置之不理。以知識技能為兒童搭建起寫作的框架,教學過程就是本次習作的建模過程,不考慮兒童言語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所謂寫作指導,就成了一種外在于兒童精神世界的作文行為的規劃和約束。這樣的作文課堂情境,真的如【故事二】中的老師所述,是“最美的風景”嗎?
“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我們總以為風景在遠方,錯過了身邊許多獨好的風景。其實,喜怒哀樂,憂愁恐懼,孩子們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獨特體驗。如初次演講的緊張,闖禍之后的羞愧,意外獲獎時的欣喜若狂,坐過山車時的心驚膽戰……種種心理體驗,只需激活、喚醒,便能汩汩流淌在筆端。如學生這樣來寫背書過程中的種種心理變化——
“這節課抽背課文!”老師一臉嚴肅,臉上寫滿了冷酷,沒有半點同情我們的意思。
“切!”我仍然不屑一顧。全班50個同學,只有2﹪的可能性抽到我,至于這么死記硬背嗎?“保持淡定本色。”我勉勵自己。我撐著腦袋,繼續挖著鼻孔,聽著小鳥愉快的歌唱,耳畔傳來熱鬧的背書聲,同學們正在狂背。
“安靜!”教室一下子從菜市場變成圖書館,經過一陣瘋狂的抱佛腳行動,大伙個個胸有成竹。不知怎么的,我驀地產生了一種不祥的預感:好像要出事……不會,我命大著呢……其實剛才應該抱一下的……頭皮一陣刺痛,腦細胞似乎被凍住了,我啥也不敢想下去了。
老師掃視了一眼教室,大伙都坐得端端正正,我弓著背,低著頭……
“你!上來背!”老師一字一頓,這六秒,是我人生中最痛苦的煎熬。不是只有2﹪的幾率嗎?老師啊,平時的表揚名單里你從來都想不起我的存在,偏偏今天想起我!我的汗毛像聽到了集結號,齊刷刷地豎了起來,腿抖得更厲害了。
“怎么了?不舒服嗎?”老師的質問似乎是嘲笑。我慢吞吞地站起來,凳子與地面的摩擦聲格外清晰,就好像是魔鬼猙獰的笑聲。
僵尸似的我,一步步走向“刑場”,每走一步,眼前便出現了老媽揮舞的大棒,而且畫面越來越清晰。我的心跳加速,血液流得更快了,大腦昏沉沉的,不知道這是不是腦中風的感覺。
一番“長途跋涉”后,我抵達講臺。
“開始吧!”
“走,走,我們去,去植樹。”我成了一臺老年復讀機,“走,走,走,走……”
“你到底要走多久?”老師狠狠瞪了我一眼,“不背,那就抄一遍!”
我臉上一陣青,一陣紅,想哭,又哭不出來,哦,這就是傳說中的“欲哭無淚”?
窗外的小鳥仍在唱歌,但曲調有些怪異,像是在唱:“你真笨呀你真笨,咿呀咿呀喲……”聽得我火冒三丈。
讀著這樣鮮活的文字,誰能不忍俊不禁呢?兒童有兒童的生活,童年有童年的價值,習作就是記錄生活,收藏童年,是快樂學習的一部分,也是生命成長的一部分。老師要做的,是引領學生凝視生活,發現題材,將觀察、思維、情感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懂得作文的素材就在身邊,就是身邊發生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作文的素材不用特意去尋找,更無須刻意去制造,甚至處心積慮去偽造,身邊的點點滴滴就是最好的寫作材料,因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習作教學要打破“人為”制造的狀態,逐步走向“為人”的生成境界。
三、“偽化”的體驗,忽視了對習作自由的放飛
課程標準中關于“自己”和“自由”有這樣的表述:“寫自己想說的話”,“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珍視自己的獨特感受,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的確,寫作就是寫自己,應當是兒童發乎于心的需要,就如風行水上,發生得自然而然。可是,縱觀以上三則故事中的習作過程,屬于兒童的自由實在微乎其微。寫什么,因為“設計”,早就劃定了范圍;怎么寫,圍繞鮮明的訓練目標,相關的寫作技法必須在此次習作中得到充分運用。這樣的習作訓練對兒童寫作某個方面的技能,如心理描寫的技巧練習是有幫助的,但是從兒童言語的長遠發展看,弊大于利。看起來,老師的步步為營的確在“教”孩子學習寫作,實質卻是讓孩子在步步驚心之后“戴著鐐銬跳舞”,將孩子原本自由的心靈引向一個約定俗成的窠臼。
再者,心理活動的描寫貴在真實。試想,在【故事二】中,當學生知道老師的“恐怖作業”不過是個“大忽悠”之后,他們一定會沉浸在劫后余生一般的快樂中。一個人內心的情緒、感覺,飄忽不定,稍縱即逝。“劇透”之后,讓孩子們把鏡頭回放,寫被忽悠時的心理活動,事實上,此時寫下的心理體驗和毫不知情時的心理體驗是有所不同的,為了凸顯、達成寫作訓練目標,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趨于雷同——由疑惑到緊張,由震驚到敢怒不敢言,直至恍然大悟,這幾乎成了所有學生在習作中的心理變化軌跡。失去了獨特情感的心理描寫,技巧再純熟都是沒有多大價值的,因為缺席了自我,兒童寫作就沒有感情,只有矯情。
“喪失了思想自由的兒童,無異于籠中的小鳥,無論翅膀如何撲騰,也飛不出雄鷹的軌跡,所發出的言語之聲單調而重復,絕不會有源自天籟的珠圓玉潤,絕不會有‘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清亮,自然也享受不到文字創造、思想敞亮所帶來的快樂。”吳勇老師的這段論述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寫作,是人的言語活動,是學生作為人的基本學習方式與生命活動。走向兒童的寫作教學,不需要我們過度的“作為”——大刀闊斧地去建構,一廂情愿地虛構,而是需要我們智慧的“無為”——尊重兒童生活的本真,回歸兒童寫作的本意。堅守寫作真諦,關注兒童生活,放飛作文自由,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中發現獨特的故事,獲得捕捉自身素材的敏感力,那么,體驗式作文才能顯現出真切動人、敞亮開闊的魅力,這樣的作文課堂才會真的很美。
(潘雅頻,江陰市實驗小學,2144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