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華
目前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達到50萬億元,僅工商注冊的各類企業就超過1500萬戶,但是每萬人僅擁有不到1.6名律師。而英美法系的英國、美國的數字大約為30人,大陸法系的德國和法國大約為20人。從數字上看,中國律師的生活應該是非常滋潤的,經濟總量大,企業多意味著潛在客戶多;人均律師少,意味著競爭少。但是實際上,我國律師業的現狀并不樂觀。
首先,行業總收入很低。據中新網報道,復旦大學法學院院長孫笑俠稱,2012年中國律師行業整體收入約占GDP的千分之一點五,而在美國,這個比例約為百分之一。可見中國律師業對國家經濟貢獻很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并不相符。
其次,客戶購買意愿低,愿意支付法律服務的價格低。據最高法院2013年工作報告的統計,各級地方法院受理的案件總數為1421.7萬件。而根據中國網的報道,2008—2012年全國律師共代理訴訟案件1035萬件。換句話,平均每年代理訴訟案件200余萬件。這表明在最需要律師幫助的訴訟業務領域,法律服務的市場穿透率不到15%。
在最基礎的常年法律顧問業務領域,律師們交出的成績單讓人汗顏。截至2013年年底,全國各類企業總數為1527.84萬戶(小型微型企業1169.87萬戶),另外還有4436.29萬戶個體工商戶,按此估算,常年法律顧問服務的市場穿透率只有2.6%,如果包括個體工商戶,那么這一數字只有可憐的0.67%。這說明了什么?僅僅說明中國企業家不重視法律嗎?恐怕不完全是,從律師自身的角度看,起碼能夠說明常年法律顧問服務不能給企業帶來足夠的價值,“顧而不問”幾乎成了這項服務的標準詮釋。
值得指出的是,常年法律顧問業務是律師業務中唯一一個常規性業務,而訴訟仲裁、IPO、并購等其他法律業務均屬于偶發性業務。做好常規性業務不僅收入可以預期,同時能夠讓企業看到法律在其日常經營管理活動中的價值和作用,然而遺憾的是,我們做得并不好。
此外,無厘頭的激烈競爭,進一步拉低了法律服務的價格。大部分律師寧愿做一個大企業的傭人,不愿做一群中小企業的座上賓。20多萬律師都把目光盯在數十萬家的大型企業上,而對數千萬家中小微企業視而不見。在這種情形下,律師業的競爭不可能不激烈。盡管大部分律師最終還是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了服務,但是心不甘、情不愿,當然也不愿意好好開發真正能夠服務于中小微企業的法律服務產品。
強調走專業化的道路,這一實踐可以說已經取得了部分的成功,這也是非訴業務如今能夠占到律師業整體營收半壁江山的原因,但這還不夠。早期的專業化僅僅是強調在部門法領域的專業化,而與這種專業化相對應的大都是偶發性業務,且主要是為大中型企業服務,因此市場潛在容量有限,不可能讓法律服務市場產生質的變化。
個人認為,唯一的出路,在于重新定位目標客戶,將市場轉向中小微企業,走行業專業化的道路。中小微企業數量驚人,一旦能夠真正打開這個市場,律師業面臨的將是一個以千億計的大市場。
早期領域專業化主要服務的是大中型企業,而中小微企業最需要的是常年法律顧問這樣的常規性業務,而不是IPO等專項法律服務。要打開這個市場,就必須提升常年法律顧問服務的質量,讓中小企業感受到法律服務的價值。要做到這一點,唯一的選擇,就是行業專業化,即通過深入研究中小微企業的行業屬性,研發和提供相應的行業法律服務產品,走法律服務產品化、標準化和品牌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