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摘 要: 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作者發現學生一部分學生不喜歡學習數學,厭煩數學學習過程中枯燥無味的推理和計算,更不理解一些知識點的形成,不喜歡老師單調而古板的教學模式,只是迫于各種壓力強行“忍受”著。這與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格格不入。為此作者進行了多年的教學研究與探討,發現教師應選擇適宜的教學模式與管理理念,精心設計每一節課教學環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與情感,促進學生的情感交流等方面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情趣。
關鍵詞: 教育目的 教學環節 學習情趣 師生情感 數學學習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每個學生總是希望自己成功,總是能得到老師的贊賞。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要“把勞動的歡樂、學習上取得成功的歡樂給予兒童,在兒童的心里激起自豪感和自尊感——這是教育的第一信條。”《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下面我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使學生體驗成功談談體會。
一、給予每個學生表現的機會
大多數學困生可能在課堂上被老師遺忘,因此這些學困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要么是無所事事,什么都不做,要么是在課堂上調皮搗蛋,想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對于這些現象不少老師司空見慣。正因為有了這些認識,筆者在課堂上特別關注這些學生,其實這些孩子的心里也想學好,他們也渴望成功,但不管是智力因素還是態度因素,都使他們在學習上出現了障礙。因為無論哪一類新知識的學習都必須具備必要的基礎知識,而學習上“債務”的日積月累,已使得他們不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樣參與課堂學習。這對于他們來說,其實是不公平的,長此以往,不僅使他們成績越來越差,而且會讓他們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其實,不可能每一個人都能成為科學家,都能成為頂尖的人才,但作為普通建設者來說,健康的心理也是他們必備的。因此,我們在課堂上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讓這一部分孩子也能正常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我認為這是每一位老師都必須做到的。基于以上認識,我對于這一部分孩子給予了特殊關照。我在第一次上課前就對學困生先進行了輔導,主要是告訴他們第一課要上課的內容,并告訴他們要想學好這一節課需要用到哪些知識,還幫他們將這些知識進行復習,直到覺得他們能夠在課堂上掌握好基本的新知識為止。在課堂上我更特別關注了這些孩子的表現,在課堂上板演時,我還特別叫了這幾個同學上黑板板演,沒想到他們很爭氣,在課堂上的板演竟然全對,我不失時機地對他們進行了表揚。看得出,這種同學們發自內心的表揚讓他們非常受用。
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選定了適宜的教學模式后,我們要考慮的第二個因素是如何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對數學的積極態度,有意識地加強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讓每個學生感受到要學習的東西是有實際意義或有學習價值的。我認為能否恰當地創設情境是這一環節成敗的關鍵。例如找同類項,教師把寫有代數式的牌子發給學生,教室四角各有一個學生拿著牌子,其他同學尋找在四個角的“同類項”。教室雖然亂哄哄的,但就這一簡單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了數學。再如,教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教師可以事先向學生布置這樣一個家庭作業,讓他們任意畫一個三角形,量出它的度數,記錄下來。第二天一上課,教師讓學生考老師,只要隨便說出一個三角形兩個角的度數,老師就一定能說出另一個角的度數。于是學生紛紛嘗試能否考倒教師,當然考不倒。于是教師就問:“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奧秘?想不想和老師一樣有本事?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三角形內角和有什么規律。”這是一個用活動用實例引入的好例子,圓滿地完成了導課任務。像這樣精彩的情境,既能夠吸引學生又能夠與新知識密切聯系,讓學生親自經歷知識點的形成過程,理解知識點的“來龍去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評價促進學生學習的強化
老師在學生眼中是知識的“權威”,其評價的分量不言而喻;而其他學生的評價則會使他感到自己在同齡人中的優勢。因此,我們要注意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讓學生、家長、教師、社區人員等共同參與評價。要注重評價的積極引導,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作用。有些家長望子成龍的愿望太強烈,總嫌孩子還不夠好,不輕易贊揚孩子。而學生間的評價往往都是“挑刺”的,這些都需要老師做積極引導,讓他們學會欣賞別人,學會贊揚別人。其次要注意各評價主體間的相互協調、配合。記得有一次,我班的學生A用竹子做了一個比較精致的可以拉動的平行四邊形,我和學生都稱贊不已,學生A很開心,上課表現特別棒。他回家把自己做的平行四邊形給媽媽看,哪知媽媽不高興:“這些東西做得好有什么用?有本事你考個100分給我看。”學生A頓時……唉!
除了語言的評價外,還可以運用肢體動作評價,一個點頭、一個微笑……還可以用文字的評價,比如在學生的作業旁寫上一些贊揚、激勵的話語;對一些重點關注學生附以長信,稱贊的同時推心置腹談他的不足之處,等等,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對創新解法,以學生的名字命名此算法……這些評價方法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共同強化學生的成功感。
課后同學的贊揚,老師的一句“你剛才的表現真棒”,甚或老師一個贊許的目光、輕輕的點頭,會讓學生感到特親切,特真實,會使他備受鼓舞。
現代社會要求教育要面向四化,培育全面發展的人才,這其中就要教育工作者著重培養學生的素質,特別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學生不喜歡數學而是社會、家庭、老師的強迫下學習,我們的教育會是成功嗎?這些年來我注意這方面的研究,并且不斷從事這方面的學習和探討,雖然一些說法有待改進,但應該說收效尚可。廣大教育工作者應切實做“一些事情”,讓孩子們喜歡數學、學好數學,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從而讓每個孩子都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
參考文獻:
[1]陳德華.學習困難學生及其轉化的基本策略.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
[2]徐明文.眾說紛紜話成功.青島理工大學人文學院.
[3]吳增強主編.現代學校心理輔導.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