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文
摘 要: 皮亞杰曾指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幼兒正是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不斷發展的。活動區域的教育功能主要通過材料體現。在活動區域中,材料是幼兒的活動對象,與幼兒的年齡特點、經驗、能力、需要相適應。如此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主動性,促使其在民主、開放的環境中主動觀察、獨立思考、發現并解決問題,因此幼兒園活動區域的創設,應遵循安全性、藝術性、針對性、趣味性等諸多原則。
關鍵詞: 活動區域 材料來源 投放原則
《3~6歲兒童發展指南》的提出如春風一般吹走了教師陳舊的思想,轉變了教育觀念。應遵循幼兒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珍視幼兒生活和游戲的獨特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要關注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而區域活動正是體現這一新觀念的最佳途徑。幼教工作者如何將區域活動與主題活動有效結合;如何為幼兒提供有效的、適宜的材料;如何使區域活動對幼兒的學習真正起到支持作用呢?針對以上幾點,現結合實際工作,談談我的看法。
一、提供安全性與藝術性活動材料,激發幼兒參與興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健康放在工作首位”。這足以說明安全工作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樣,在區域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安全性應是第一位的。為幼兒提供活動材料時,應選擇無毒、無味、對幼兒無傷害隱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進行徹底地清潔消毒。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注意包裝和制作的藝術性。比較堅硬、原始的易拉罐、包裝盒可用彩紙、絲帶等輔助材料進行裝飾、改造。還可選用質地柔軟的絨布、包裝紙、美工紙等進行藝術加工。如動手區內練習系紐扣的材料,可為幼兒提供色彩鮮艷、做工精美的花瓣造型、衣服造型等,注意操作材料的色彩搭配和便于操作,使其在具備教育功能的同時,充分將其藝術性展現出來,以吸引幼兒對活動材料充滿興趣,積極投入到活動中,利于區域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提供針對性與趣味性活動材料,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幼兒的發展存在差異,各個年齡層次的幼兒發展狀況、發展層次、發展速度和興趣需要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選擇投放材料時應以幼兒為主,針對本班幼兒的實際年齡特點,根據幼兒需要投放,注重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針對性和趣味性。同樣是建構區,結合小班幼兒善于模仿的心理特點和小肌肉群不夠發達的生理特點,可以為小班幼兒提供體積大、便于取放、類別相同的建構材料。而大班幼兒動手能力強、思維敏捷,在提供建構材料時,注重材料的多樣和精確,以滿足他們探究和自主發展的需求。
三、提供層次性與多樣性活動材料,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既要準確把握幼兒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兒發展連續性進程上的個別差異”。可見,材料的投放要根據班級幼兒的不同需要、能力,盡可能多地提供較強操作性、趣味性、可變性的材料吸引幼兒主動探索。“水桶”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幼兒的發展水平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不同幼兒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甚至同一年級的幼兒之間也存在著能力上的差異,而且發展速度不一樣。所以在提供材料時,千萬不能“一刀切”,既要考慮“吃不了”的幼兒,又要兼顧“吃不飽”的幼兒,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在適宜環境中獲得發展。如為了有助于幼兒小肌肉的發展和培養幼兒耐心細致的操作品質,我在動手區中投放了“夾球”的材料。在練習用筷子夾球的過程中,能力強的幼兒可以夾玻璃球、珠子,能力弱的幼兒可以夾報紙團成的球。
四、提供探究性與挑戰性活動材料,給幼兒創造想象空間
探索是一個使幼兒思維活躍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激發幼兒靈感、發揮幼兒創造性的過程。材料的探究性能吸引幼兒動手、動腦,支持幼兒與活動環境積極互動,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對客觀事物進行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探究是幼兒在動腦思考基礎上的動手操作,是幼兒動腦思考和動手操作交織進行的活動。不能讓幼兒開動腦筋思考的動手操作活動不算探究活動。而那些能給幼兒更多操作空間和創造空間的“半成品”最具有探究性。相對于“成品”來說,“半成品”能夠給幼兒提供更多探索、挑戰空間,更多動手、動腦機會。相對于“原材料”來說,“半成品”蘊含了一定的線索,可以引導幼兒完成自己的作品,它適合對客觀世界缺乏經驗的幼兒。因而,要體現探究性和挑戰性,應該在制作“半成品”上下工夫。例如:給幼兒幾架飛機模型,讓幼兒根據教師的要求,找一找有幾扇窗、幾個輪子,有什么不同,這并不是典型意義上的探究活動。如果交給幼兒各種材料,如飛機模型中的門、窗、輪子等讓幼兒自己拼裝出飛機,就是一種富有挑戰性的探究活動。因此,在材料的提供上,應密切注意材料的探究性和挑戰性。只有具有探究性與挑戰性的活動材料才能真正引起幼兒的興趣,使活動具有持久性,才會給幼兒創造更多想象空間。
人們常說:“教無定法。”幼兒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教師要為幼兒創造寬松和諧的活動環境,充分滿足每個幼兒的需要,合理照顧每個幼兒的興趣,讓區域活動真正“活”起來,讓幼兒在豐富多彩的區域活動中盡情遨游。
參考文獻:
[1]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2]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3]李建軍.區角——兒童智慧的天地.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4]皮亞杰學說入門——思維、學習、數學.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