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鋼

信息技術與教育的結合,對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是一次革命,其作用已深入人心。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教學整合克服了傳統教學中的缺陷,尤其在激發學生興趣、個性發展等方面取得顯著效果。目前,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信息技術的應用主要以運用CAI歷史課件(包括網絡課件)為主,但是這一運用的狀況并不樂觀。因此,筆者認為應該進行反思,只有不斷反思,才能使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發揮更顯著的作用。
一、對CAI歷史課件的反思
1.新鞋老路,畫蛇添足。
有的歷史老師課件制作簡單,僅幾張PowerPoint幻燈片,把原來課本上的內容輸入電腦(包括圖片、文字)。在網絡課件中只采用“網頁+流媒體”的形式,網頁上的內容都是書上有的。比如有一網絡課件《第三次科技革命》(在某網站可以下載)的首頁界面如下圖所示:
這樣的課件試問能起到什么作用,完全只是課本和教參的翻版,只是紙質文字電子化、掛圖黑板網頁化而已。這種課件的制作沒有實質的改革,只是穿新鞋走老路。對學生而言,它只是一種擺設。
有的歷史老師課件制作過于要求“高科技”,精細程度高,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原本可以使用歷史影片剪輯的,卻舍近求遠用flash、3DMAX制作成動畫;可以使用PowerPoint幻燈片,卻用flash或編程制作課件。這樣制作難度與時間都將增加,而實際效果兩者差不多。甚至有的老師畫蛇添足,貼上各種各樣的gif格式的小圖片,以示活潑生動,殊不知這樣反而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教學效果。
2.肥胖臃腫,情景晃動頻繁。
有的教師為了突出課件的作用,認為歷史課件就是要電影視頻多、歷史圖片多、flash動畫多,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如某老師的課件《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中二戰電影視頻剪輯總長10分鐘,還有各種戰斗場景、地圖、動畫、歷史史料無數。如果用這樣的課件上課,效果之差可想而知。這樣的課堂教學,歷史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哪里?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體現在哪里?整個課堂可以說熱鬧有余,思維性不足,教學情景晃動頻繁,教學過程支離破碎。學生或是“神入”硝煙彌漫的殘酷戰場中,或是為精美絕倫的動畫所吸引,或是憶起小說中的野史笑料,兩耳不聞“讀書聲”,有效思維時間長度、思維空間廣度難以保證,試問能力、智慧、情感的培養如何體現呢?
3.自主學習,導航卻“迷航”。
網絡教學為學習者提供寬松的自主學習環境,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連接和訪問信息有更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個性發展。目前網上教育資源豐富多彩,足以令學習者無從選擇。比如:在百度搜索中,查找“洋務運動”,結果找到相關網頁約224,000篇;查找“俄國1861年改革”,結果找到相關網頁約1,270篇。相同的內容,在google搜索引擎中,約有51,500項符合“洋務運動”的查詢結果,約有863項符合“俄國1861年改革”的查詢結果。目前多數歷史網絡課件,使用的網絡導航系統紛繁復雜,主干導線多,次要枝節點多,網頁層次多。在索引工具方面,主要使用上述搜索引擎。課件整體導航系統不強勁,以至于學生“迷航”,其結果只能是在網上走馬觀花地瀏覽,找不到合適的學習內容,浪費時間和精力。
4.缺少評價、反饋,效果不大。
評價和反饋是歷史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目前多數歷史CAI課件缺少評價和反饋,學習效果得不到及時檢驗和提高。有些課件,上課時只需按一個鍵,課件便按序“播放”下去,根本沒有考慮設計雙向交流、反饋的內容。一遇學生提問,就會出現尷尬、冷場的場面。就目前歷史網絡教學課件而言,評價方式僅限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的評價和協作者之間的評價很少,而這兩種評價和反饋對學生獲得學習成就感、提高學習效率非常有效。
好鋼用在刀刃上,在歷史教學中要選擇好的歷史課件,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見課件的制作是關鍵。歷史課件制作要從科學性、實用性出發,留足思維時間,不搶學生的思維空間。在滿足教學需要的前提下,課件制作宜小、精、短、簡。在課件中使用的教學素材夠用就行,適用就好,以保持教學情境的相對穩定。網絡課件要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把歷史知識中需要拓展的內容作為網絡與歷史的結合點。如《洋務運動》一課,可以從洋務派與頑固派的論戰、對洋務運動的評價等方面加以拓展。《新航路的開辟》一課則可從航海家、航海路線及對哥倫布及其遠航的評價等方面加以拓展……當然有些不可能在45分鐘的課堂內實現,就要打破固有觀念,把時間延伸到課堂之外。
二、對歷史教師的反思
1.為用而用,盲目“拿來”。
有些教師往往抱著“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強行將信息技術拖進課堂。現在網絡上的課件頗多,有些歷史教師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如有老師在復習《鴉片戰爭》時,仍然使用《鴉片戰爭》的新授課課件。其禁煙場面壯觀感人,戰斗場面大炮轟響驚人,簽約場面屈辱求和憤人,課堂教學似乎有了效果,可這是復習課,還能用這樣的課件嗎?學生思維、歸納、整合能力的培養如何進行呢?當然目前階段能主動拿來,應該是值得肯定的。問題的關鍵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不管是傳統式的還是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都必須是在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分析學生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執教者教學理念、教學環節安排等諸多因素整合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著執教者的教學思想、教學風格,以及他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認識等主觀因素。如果忽視這一點,盲目引進只會造成機械、僵化、缺乏個性,不適應學生的要求。當前某些青年歷史教師(也不僅僅是歷史教師)不能備好教材、教法、學生,而一味追求形式新奇,舍本逐末,浪費精力,貽誤學生。
2.觀念陳舊,技術不硬。
部分教師思想觀念跟不上形勢的變化,不適應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教學整合由單機課件演示到積件隨機調用到網絡環境教與學的變化,使得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整合無法體現出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的特性和專長。在網絡環境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地位發生改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學習任務的設計者。但部分教師沒有擺脫傳統教育中“以教師為中心”的舊觀念,變傳統課堂灌輸為網上灌輸。有些教師個別時候帶學生“上一次網”,認為這就是網絡環境下的歷史教學。或者,有些歷史教師對計算機理論與實踐,只懂一點皮毛。歷史課件的制作由信息技術老師代勞,一味地追求“高科技”,機關重重。課堂上一旦敲過頭或一不小心按錯鍵,或者網上BBS交流時學生胡亂發言聊天,便方寸大亂,束手無策,洋相百出。此時部分老師便干脆棄電腦于一旁……學生云里霧里地跟著教師走,效果可想而知。
信息化時代,要求教師具有更高的素質,對教材、教法、學生的把握有新的理念。在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教學整合過程中,教師要把著眼點放在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授課能力上,要加強對學生學習的引導和監控。教師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有針對性地學生交流(可以是論壇發帖的形式),做到認知與情感的統一,發揮情感因素在歷史教育中的功能,培養和完善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構建終身學習體系,讓學生帶著成功與渴望走出課堂。
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教學整合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是歷史教學的發展趨勢。就運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說明整合還處于初級階段。我們對待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教學整合,要持積極的態度,大膽地嘗試和創新;但不能過于夸大信息技術對教學的作用,更不能在教學上一味地依賴它,把傳統的、有效的教學媒體、教育教學方法拋在一邊。展望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教學整合的明天,“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李莉.計算機輔助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J].學習月刊,2008(04).
[2]張兵義.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反思與探討[J].工會干部學院學報,2004(04).
[3]陸欣,王雪玲.計算機輔助教學之利弊簡析[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12).
[8]謝曉丹.對多媒體輔助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10.
[4]楊英華.淺議網絡輔助計算機教學應用中的問題與對策[J].時代教育,2014(01).
[5]朱蓉容.論多媒體教學的缺點及應對方法[J].繼續教育研究,2010(11).
[6]陳雅芳.關于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科技信息,2007(06).
[7]蘇昭虎.計算機輔助教學存在問題及對策[J].網絡財富,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