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麗
摘 要: 當前,素質教育已成為教育的主題,而普及科學教育,對幼兒進行早期的科學啟蒙是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基本措施之一,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期是人生發展的“奠基期”,人的許多基本素質都形成于這個時期。所以,早期素質教育對人一生的可持續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目的是對幼兒進行科學意識和整體素質培養。要確保這一目標的實現,教育者必須在觀念上深入思考,拓展思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對原有的幼兒園常識教學模式進行調整。如何讓幼兒在科學教育活動中主動探索,教師在實踐中進行了深入研究,并獲得了一些經驗。
關鍵詞: 幼兒 科學活動 探索
一、依托材料,激發幼兒主動獲得操作經驗
豐富的操作材料是開展科學活動的重要條件,只有為幼兒提供能激發他們探索興趣,并與活動內容相適應的材料,才能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從而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促使幼兒的創新潛能在與材料的交互過程中得到充分開發。實踐探索表明,在為幼兒提供操作材料的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材料的投放要與科學教育目標相一致
往往教師在準備操作材料時,會從幼兒的選擇考慮,總是盡量投放足夠多的操作材料,而幼兒面對如此多的操作材料,可能僅將它們當成一般的玩具,并不能保證幼兒探索的主動性得到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只有圍繞教育目標,為幼兒提供能夠激發其操作欲望,并且通過操作能充分顯現、形成一定科學現象的材料,才能使幼兒在操作中有所發現、有所收獲。如在“顏色的變化”這一操作活動中,我們為幼兒提供了皺紋紙、水、棒等材料,并組織幼兒對這些材料進行操作活動,很快幼兒便驚喜地跟老師報告他們的新發現:“皺紋紙放到水里變成了有顏色的”,“兩個顏色在一起又變了”,等等,幼兒興趣濃厚,玩得不亦樂乎。由于我們提供的操作材料有助于幼兒具體形象地理解“事物都在變化”這一既簡單又深奧的科學現象,同時向幼兒傳遞了物質轉化的科學道理,收到了顯著的教育效果。當然幼兒對科學現象的認識、科學概念的形成,并非一次就能成功的,我們不妨圍繞同一目標,盡可能多地設計各種不同活動,投放不同材料,供幼兒操作。如我們曾設計了“釣魚”、“會跳舞的小人”、“走迷宮”等系列活動,讓幼兒從中感知磁鐵的特性。投放材料、操作方法各不相同,但它們都可以讓幼兒在類似體驗中不斷獲得并積累同一科學現象的多種經驗。
2.材料的投放要注重層次性,
幼兒之間存在個別差異,在操作過程中,我們發現幼兒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經常發現動手能力弱的幼兒會感到不知所措,從而操作過程困難重重;而能力強的幼兒則覺得缺乏挑戰性而興趣索然。這就要求我們時刻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為不同水平層次、不同能力的幼兒提供適宜的材料,幫助他們在最近發展區內克服困難或進一步學習。
3.材料要便于幼兒自主操作
教師不僅要關注知識本身的價值,讓幼兒的腦動起來,更要讓幼兒的手動起來。因此,我們為幼兒準備的操作材料,不應是只能看、不能動的擺設品,而必須為幼兒提供有利于他們動手操作的材料,吸引他們主動愉快地參與到活動中。
如提供幾節電池、一段電線、一個小燈泡,讓幼兒自己用電線連接電池和燈泡,使小燈泡發光,遠遠比預先將電線焊接在電池和燈泡上,只要幼兒把燈泡往電池的另一端一按,燈泡便亮,更能開發幼兒的潛能。還應為幼兒提供有利于不斷刺激幼兒在操作中觀察、比較的材料。當我們發現有些幼兒認為海綿屬于會浮在水面上的一類物品時,便及時為他們提供浸泡過水的海綿,讓幼兒進一步操作分析,從而重新解釋海綿在水中漂浮或沉沒的原因,找到比較辯證、帶有條件性的答案。
二、科學指導,引導幼兒主動探究學習
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教師不應過多干預,急于下結論,而要引導幼兒充分探索。我們在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并采用多種方式讓幼兒明確操作目的、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操作規則后,應該大膽放手讓幼兒充分操作、反復感知,讓幼兒在獨立自主的操作過程中,經歷科學探求和發現的過程。對于幼兒操作中的失敗,我們不僅允許,而且相信他們有認識和糾正失敗的能力,鼓勵他們鍥而不舍,在失敗中學習自我修正,尋找成功的途徑。如在“沉與浮”活動中,為幼兒提供各種材料后,教師沒有任何指令性語言,只是提出“誰能讓沉在下面的東西浮起來,讓浮在上面的東西沉下去”的操作要求,然后讓幼兒自由選擇操作材料,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嘗試了許多方法,發現了許多秘密。當一幼兒提出:“能把橡皮泥捏成小碗嗎?”的問題時,我鼓勵他自己嘗試,當他把球形的橡皮泥捏成小碗浮在水上時,他欣喜地告訴老師和同伴,歡喜之情溢于言表。
成功的喜悅將激發幼兒產生更為強烈的探索熱情,而我們這種積極的等待,代替了簡單地幫助他們糾正錯誤的辦法,將給幼兒帶來更多快樂與自信。
三、善于提問,促進幼兒探索能力的發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兒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在以自主性學習為主的科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善于提出具有啟發性、針對性和開放性的問題,促使幼兒思考對策。如在“彩光變變變”這一活動中,我為幼兒準備了手電筒和各色的布、彩紙和各種玩具后提出問題:“手電筒的光透過這些彩布和彩紙后,會發生什么變化呢?”待幼兒有所發現時,我再問:“用玩具和手電筒玩玩,看看光還會有什么變化?”使幼兒的思維進一步展開。在活動中,問題的提出要有針對性,要注意開放性,使幼兒能大膽表達。在這一活動中,幼兒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學習探索更加主動、積極,而在這一活動中幼兒的觀察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交往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在引導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中,幼兒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分享探索的樂趣,并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做到不斷增強幼兒主動探索的參與意識、操作意識、交往意識及表現意識,給幼兒留下一個期待繼續探索的愿望,讓科學活動在幼兒的主動探索中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