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戲曲有800多年的歷史,有幾百個劇種,分布在全國各地,由于它們與各地的語言、風俗及民間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在藝術風格上各不相同,形成了多種流派,產生了多個地方劇種。這些劇種不論是天南的還是地北的,不論是演唱的還是唱腔設計的,都在遵循著一個共同點,就是“字正”和“腔圓”。“字正”和“腔圓”在現實創作中就那么重要嗎?筆者認為這點在戲曲和曲藝的音樂唱腔設計中是應該好好把握的,但在歌曲的創作中就不要受約束,也不必墨守成規一成不變,更不要讓這些“法規”、“法則”束縛了作曲家們的“大腦”和“手腳”。
【關鍵詞】歌曲創作;“倒字”現象;聲樂藝術
從大量的聲樂藝術作品中分析來看,要想完全按著這個準則來創作,那根本談不上歌曲藝術的發展和創新。就連最講究的“按字行腔”的戲曲和曲藝也不可能完全做到這一點,他們只是盡可能地按著這個原則去做,如果真是嚴格的這樣要求,那就等于否定聲樂這門藝術了。許許多多的作曲家們在創作過程中他們首先考慮的是音樂形象的準確、鮮明,旋律的流暢、新穎,以及曲式結構的合理完整等等。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這些呢?就像總政歌舞團著名作曲家印清老師所說的那樣,當你拿到一首歌詞應該反復熟讀,尋找歌詞所表達的情緒、內容,按著歌詞的四聲音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去捕捉音樂形象及旋律。之所以這樣,就因為歌曲創作不只是單單的語言的直接表達,而是一種藝術形式與另外一種藝術形式共同結合來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當人們在最激動的時候,可能會大聲吶喊、狂笑或失聲痛哭,音樂和聲樂都是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的道理所在。
樂曲可以作為一種獨立完整的藝術形式出現,并且可以淋漓盡致地表達思想感情。可以表達歡樂、痛苦、憂郁、緊張等各種情緒,完全可以不依賴于其他形式(如解說詞、歌詞等)作輔助,就能表達所表達的一切。由此可見,“詞”“曲”確實有它自己的獨立性,“曲”也并不是“詞”的簡單語音注解,它們完美的結合,是一種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有它自己的表現方法和個性。
說了這么多也沒說“倒字”的現象啊?好,下面我們來分析看看幾首“倒字”作品吧!這些都是出自于大家之手,且廣為流傳,都是旋律優美新穎,形象鮮明準確,感情真摯動人,與歌詞語言結合緊密等優秀作品,風靡大江南北。請看以下的三首歌曲的“倒字”現象吧(歌詞均以第一段為準)!《難忘今宵》(王酩作曲),232123255552432-,難忘今宵的宵字,還有《我們的明天比蜜甜》(呂遠作曲)3361233612365352-,工作二字,再看《天路》(印清作曲),056111216223,送到的到字,按我們漢語的平仄四聲要求,都存在“倒字”現象,可這些作品為什么都能流行呢?其原因在于:旋律優美流暢新穎;感情充沛,音樂素材簡練;曲式結構清晰嚴謹,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整個曲調的情緒、律動都符合歌詞所提供的情緒和律動,那種“倒字”現象已經被優美的旋律和情感所掩蓋(因為音樂藝術是時間藝術的一種,它不容聽眾去仔細琢磨每一個音符與文字的結合究竟合不合理),另外還有一點,正如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梁歸智教授所闡述的那樣,中國的漢字是一種單音節的象形字,這樣的一種文字特點,就產生了同音字的效果,就有了許多不同的字卻讀同一個音,但是由于在上下的語境之中它不會發生誤解,因為它有著上下語境的制約。
通過以上的個人觀點,就是共同探討我們不要被歌詞的語調所束縛,而應該注意塑造鮮明的音樂形象,不要把音樂作為歌詞的語言注腳,而要遵循音樂發展的自身規律,我們的漢語是單音節的象形字,有幾個部分組成,有字頭、字腹、字尾、歸韻等特點,如果一味地強調“按字行腔”“字正腔圓”,我們的歌曲創作就難以發展了。
話又說回來了,一首歌曲畢竟是詞與曲的共同結合,它們是一種形式共同表達同一個思想感情和思想內容的,也確實存在著詞曲緊密結合的問題,曲調要把歌詞的潛在情緒、最本質的東西表達出來就必須做到與歌詞協調一致,情感統一。在詞與曲之間確實存在著這樣一種情況,音調的變化影響著語調的變化,語言的節奏制約著音調的節奏,歌詞的思想感情決定著曲調的思想感情。所以,語言的主要特點,在歌曲的創作中還是應該盡量保持為好,使歌詞的語調在音樂中能夠自然地體現出來。
既然是歌曲創作不應受“按字行腔”“字正腔圓”的束縛,又要盡量照顧語言的自然規律,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其實不然,這要看對“按字行腔…‘字正腔圓”究竟應當怎樣理解,還要看“倒字”“倒”到什么程度是允許的。個人認為,只要是詞曲的整個情緒,結合得合理、統一,唱詞能聽懂就可以了。至于語言的四聲平仄,可以有所顛倒,顛倒的程度又以不因調害意為準。
以上這些觀點,只是從歌曲創作的角度來探討的,只想說明音調與語言的關系而已。這些觀點都很不成熟,如有不妥,請大家幫助指正。
作者簡介:解荒(1963-),男,筆名皚夫,就職于遼寧丹東歌舞團,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遼寧省音樂家協會會員,丹東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副高級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