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亞英
摘要:每一所學校的發展,都是基于課程的;每一所學校的特色,也都是系于課程的。在用“自己的課程”教與學的課程觀的引領下,清英外國語學校從理念建構、體系架構、實踐重構不斷向縱深推進課程改革,走出了一條學校發展的創新之路。
關鍵詞:“自己的課程”;學校課程創新;清英外國語學校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03-0013-04
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于2007年建校。作為一所年輕的外國語學校,如何在大同的教育體制下走出屬于自己的路徑?如何在一統的教育環境下彰顯屬于自我的特質?在學校發展的關鍵期,我們不斷思考的一直是這樣幾個核心問題:我們要辦一所怎樣的學校?我們要培養怎樣的師生?我們要建構怎樣的課程?思路決定出路,高度決定品質。在一次又一次的規劃與論證中,我們明確了共識;在一輪又一輪的探索與實踐中,我們明晰了方向。
一、追溯課程的設計理念——從理解到期待
任何一所學校課程的體系架構、過程實施、特色彰顯,都基于學校獨有的文化、獨特的氣質與獨到的追求。我們立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與成長愿望,從“班本位”向“人本位”,從“學科視野”向“課程視野”轉變,期待通過課程文化的浸潤、課程體系的改革、課程內容的創新,實現教育品質的優化。
1.發展愿景:學校中的兒童地球村
在我們看來,學校是一個地球村。因為學校聯系著世界,從學校出發可以走向世界。我們的學校里有來自世界各國的兒童,是多國家、多民族的。兒童是地球村的主人。兒童地球村是由兒童自我建構的。兒童地球村是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團結的,是世界兒童的共同體。我們提出學校中的兒童地球村的發展愿景,表達了學校的文化追求,彰顯了學校的文化胸懷與視野,更具有文化的意義。
“地球村”凸顯了外國語學校的使命與特色,“兒童地球村”則充分凸顯了兒童中心的教育思想。在地球村的建構中,既要關注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與吸納,又要關注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在兒童地球村的建設中,尊重每一個人的學習方式與思維方式,給予每一個兒童自由學習、學術爭鳴的空間;珍視每一個人的生存狀態與發展姿態,給予每一個兒童自由成長、個性張揚的舞臺。兒童在地球村中與自我對話、與他人對話、與世界對話。
2.培養目標:學會共同生活
從學校中的兒童地球村開啟一段旅程,從這里獲得共同生活的基本素養和發展能力。通過六年的學習生活,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提升基本素養并發展各項能力。以健康為基石,以學習為途徑,以合作為方式,以探究為過程,以體驗為特色,全面提升兒童的人格修養與學業素養。
3.教育理念:讓學習成為體驗美德、提升能力的快樂旅程
每一段旅程,都有其旅行方式。在學校中的兒童地球村的這一段旅程中,要全方位地關注教育方式,關注教師的教學方式,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每一段旅程,是對自我負責的過程,也是對旅程中的同伴負責的過程,是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負責的過程。每一段的旅程,也都是與世界相遇的過程。而每一時、每一刻、每一處的相遇,都發生著靜悄悄的教育。我們期待在“學校中的兒童地球村”的這一段旅程成為有目標的旅行、有方向的行走,在多樣的實踐中體驗美德、在多元的發展中提升能力。
基于以上的思考與理解,我們立足兒童、放眼未來,大膽探索,以文化的視野、課程的視域、兒童的視角全面進行課程改革,努力為每一個學生設計課程,實現用“自己的課程”教與學。
二、形成課程的體系架構——從期待到創生
一個結構體系完整、內容正確科學、富有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不但能夠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而且能夠促進教師自覺而又自然的發展,并最終促進學校的整體發展與特色形成。
1.創生課程文化標識
教室是學習的重要場所,是教育發生的重要地方。我們把學校中的兒童地球村看作是一個大教室,更強調以教育的觀點、以課程的視角,讓學校每一處都凸顯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所理解的教室其實就是一塊原野,是一個社區,是一個村落,是一個世界。
我們把學校這個大教室命名為“第七號教室”。其一,“七”是清英的“清”的諧音。意味著第七號教室是帶有清英特質的教室。其二,“七”意味著在學生這個大教室中度過七彩的童年生活。其三,“七”也源自于圣經《創世紀》第七日,倡導真正屬于主體的課程文化。其四,“七”更寓意為超越時間的限制,不僅影響孩子六年,更影響孩子的終身,面向學生未來。
2.創生課程文化圖譜
建立“學校即教室”的理念,將整個學校視作“第七號教室”,在“第七號教室”產生的課程為“七號課程”。我們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統整為學校課程。
以兒童視點為課程設計的出發點,從我與自身、我與自然、我與社會三個維度系列思考現行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
從三大維度出發,根據課程目標與內容,全面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進行整合,劃分為五大領域,分別是人格與品德、閱讀與表達、思維與探究、藝術與審美、體育與健康。
金色課程——人格與品德
課程目標:追尋課堂、生活、社會的無縫溝通,源于生活又體現于生活,加強課程與社會、與學校、與學生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讓教學回歸開放的、真實的和平實的生活,通過課程的實施,提升人格修養。
橙色課程——閱讀與表達
課程目標:培養終身閱讀者與善于表達者。追求以文化人的浸潤,拓寬語言學習的渠道,構建開放的、適應時代發展的課程體系;開發語言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不斷提升閱讀能力與表達能力。
藍色課程——思維與探究
課程目標:追求以思促長的提升。理想的課程應承載起孕育智慧的重任,賦予學生以靈性和詩性,使學生得以“自由生長”。倡導分享性學習、實踐性研究與自主式發展。
紫色課程——藝術與審美
課程目標:追尋精神力量的浸染,追求素養素質的一體發展,追求對文化品格和精神內涵的感受和理解,讓學生在視覺、聽覺、語言、運動等感官的充分調動、打通、遷移的狀態下獲得對藝術的審美體驗。
綠色課程——體育與健康
課程目標: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培養自信、陽光的清英學子,播種陽光,健康心態。重視體育課程,打造學校特色體育項目。
3.創生課程實施形態
在七號課程圖譜的整體建構下,根據各課程實施對象與范圍的不同,分為兩大類別:一類是普適性課程,一類是專設性課程。
普適性課程,即為每一個兒童提供一生必需的基本知識與基礎技能,培養兒童地球村公民的基本素養的課程。普適性課程分三大類別,第一類是基礎學科課程,如語文、數學、英語、體育、音樂、美術,此類課程為學科課程。第二類是學科聯合課程,如科學與信息技術的聯合,此類課程為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中間的綜合課程。第三類是節慶典禮課程。如三大成長儀式課程,兩大文化探究課程,此類課程為活動課程。這樣三大類課程,就涵蓋了“文本學習——書中學”與“活動學習——做中學”。
專設性課程分兩大類別。其一是專題性學習課程:形式有每周選修課程和每日選修課程。每周選修課程為全員必選課程,周五下午兩節課時間作為全校走班選修課程時段。每日選修課程包含專設課程與社團課程。其中專設課程以專題性學習開展。學生來源為各班學生。具體程序為:學生根據每日專設課程安排,自我選擇心儀課程,然后自學班級普適課程該課時的學科內容,并自主邀請學科教師考核,合格后申請參加專設課程學習。
其二為崗位性體驗課程:兒童地球村設有管理中心、服務中心、傳媒中心、學習中心、社區中心。通過阿福童銀行、郵局、超市、機場、農場、醫院等不同崗位的職業體驗,感受全課程、全體驗與全教育。通過建構系列化的課程,模擬社會化的管理,指導職業化的選擇,推動個性化的成長,促進創造性的提升,實現特色化的發展。
三、推進課程的特色實施——從創生到行動
在清英,我們倡導用“自己的課程”教與學。用自己的課程教與學,其目標是為了自己的發展。自己是課程的資源,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己要參與到課程的決策、設計與實施,每個人都是課程的領導者與創造者。這里的“自己的課程”,從群體上講是學校的課程,從個體上講是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學生自己的課程。這里的教,既指教師的教,也指學生的教。這里的學,既指學生的學,也指教師的學。
1.傳遞一種課堂理念
我們倡導每一位教師都要善于創造屬于自己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上引導每一位學生構建自己的教學目標、形成自己的學習方式、調控自己的學習速度、選擇自己的練習內容。以理念導航,以技術護航,以實踐探航,從“線性教學設計”發展為“任務教學設計”,從“問答式教學”轉變為“自主式學習”,從“課堂學習”轉變為“泛在學習”,通過改變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學的組織方式、學習的交流方式,建構清英“易課”理念。
“易課”之“易”,變革傳統、革新理念,體現改換之易;輕松便捷、自然簡約,體現容易之易;基于常態、回歸平實,體現平易之易;技術支撐、資源整合,體現時代之E。易課,不僅要易觀念、易技術、易結構、易方式,更要易效果。
我們的教學理念是:效益在每一課時,希望在每一個學生,成功在每一個環節。我們著力研究并實踐“課前、課中、課后”三段教學,通過課前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課中師生互動解決問題,課后反思升華拓展問題,不斷豐富清英易課的涵義與特質,形成不同學科易課的流程與模型。
語文:采用5+35的模式,即5分鐘即興演講+35分鐘課堂導學。通過大問題、大結構、大板塊,建構語文易課教學模型。同時在語文課程編排上,專設童話課程,學童話、編童話、寫童話、畫童話、演童話,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數學:嘗試建構分享式數學易課教學方式,通過個體思考、小組交流、大組分享,把思維權、表達權、質疑權、講解權交給學生。當學生們自信地指著屏幕:我們是這樣想的……有不同意見嗎?有補充嗎?還有什么問題嗎?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師生角色的對換,更多的是學生顯性與隱性的成長。
英語:立足教材整合、資源整合、技術整合,建構清英英語易課教學流程。充分整合《牛津小學英語》及《Family and Friends》。通過教材的統整、方式的重組、技術的支撐,實現學習目標的多元、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習能力的提升。
2.創造兩種課時類型
在五大體系課程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創造性地系統整合課程與課時,設置聯課教學嘗試。從而在不增減總量的基礎上,實現課程設置的個性化與最優化。
在聯課的設置中,我們系統思考了這樣三個問題:為何聯?聯什么?怎樣聯?我們所提出的聯課設置,既是源于學科本身的需求,也是源于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要求。既有單學科的聯合,如音樂、美術兩節課聯課,也有科學與信息技術多學科的聯合、語文與寫字教學的聯課;既有不同學科教師的聯合,也有中教與外教的聯手。從學生立場與學科角度出發,建構起不同學科、不同年段的聯課教學組織模型。
3.創新一種意義生活
學校是兒童的,課程是學生的。在某種程度上說,有意思勝過有意義。最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是順應兒童的天性,融課程于生活。
(1)三大成長儀式課程
我們選取六年成長生涯中最具意義的三個時期,分別以書包節開啟小學旅程、換牙節寓意成長旅程、單車節寄語未來旅程,形成獨具特色的清英成長儀式課程。
入學課程以書包作為物化載體。賦予書包以更為深刻的意義。書包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智慧的背囊,更承載著師長的期待、成長的夢想與童年的幸福。
成長課程以牙齒作為物化載體。換牙是乳牙脫落、恒牙長出的過程。我們借助成長過程中的這一典型事件,通過畫一畫換牙節的標識、寫一寫換牙的經歷、編一編牙齒的童話、聽一聽護牙的講座等活動,讓每個學生感受自己的成長,珍視自身的健康。
畢業課程以單車作為物化載體。取名為“單車節”有三層含義:一是意味著已到國家法定騎單車年齡,二是畢業意味著站上新的人生起點,三是期待勇敢自信地踏入新的旅程。
(2)兩大節日文化課程
作為地球村的村民,首先應具有的是民族的情懷。這種獨特的民族情懷與信仰就來自于民族的文化。我們在每年上半年都要舉行貫穿一學期的中國文化節。走進諸子百家,根植中華民族大仁大愛的精神;穿越上下五千年,追溯華夏歷史的變遷;在詩詞歌賦中,走進中國古典詩詞的王國,感受文字的韻律與韻味。首屆中國文化節,學生們以年級組團、班級組隊,分別研究江蘇、走進山東、感受浙江、解讀安徽……通過走進民族傳統節日、走遍家鄉名勝、學做地方美食、體驗方言韻律……感受著中國文化的多元與多姿。而在中國文化節中,一年一度的童話節成為孩子記憶深處最美好的一部分。
作為地球村的村民,同樣應具有國際視野。我們在每年下半年舉辦外國文化節。Spelling Bee單詞拼讀賽、DIY南瓜燈秀、中德學生財商交流活動、外國兒童文學閱讀月系列活動,匯聚成了一道道活力四射的異域風景線。首屆外國文化節主題為“自由與夢想”,學校組織孩子們制作“走進美國”手抄報,以科技、政治、飲食、運動、文學等多個主題進行研究性學習,與外教一起過萬圣節、感恩節、圣誕節,廣全球視野,擁世界胸懷,擔人類責任。“清英好聲音”作為文化節品牌活動之一,已經連續舉行到第三季,將外國文化節推向了最高潮。
創新學校課程體系,改變了師生的行走方式,推動了學校的內涵發展。原上海教科院副院長顧泠沅教授這樣評價清英的課程:清英創造性地進行了課程統整融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學校課程,真正體現了“用自己的課程教與學”的追求。
清英外國語學校“領‘秀演講”課程被全國新教育研究院評為“十大卓越課程”。江蘇教育電視臺、揚子晚報、常州電視臺等十多家媒體聚焦清英的課程,進行系列報道,形成了一定的品牌輻射。在“七號課程”的研究中,教師的能力得到了全新的提升,擁有了屬于自己的課程主張與教學風格;在多元課程的浸潤中,學生的素養得到了全面的發展,擁有了屬于自己的課程體驗與個性收獲。
在構建適切學生發展的課程之旅中,我們不斷傾聽來自生命的呼喚;在用“自己的課程”教與學的路途中,我們不斷感受來自生命的拔節。思考在心中,超越在腳下。研究,仍將繼續;發展,必將延續;超越,終將持續。
責任編輯:丁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