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翟承海是當代著名的中青年實力派畫家之一,其藝術風格新穎、獨特,作品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市場潛力。本文對他的工筆人物畫和水墨人物畫進行了闡述,分析了他全景式大場面的現代“清明上河圖”構圖方式和逸筆水墨畫的寫意性、速寫性特點。
【關鍵詞】翟承海;工筆人物; 逸筆水墨
翟承海是當代著名的中青年實力派畫家,其藝術風格新穎、獨特,作品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市場潛力。人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翟承海用自己的筆墨塑造著他眼中的、心中的美好生活。縱觀翟承海的藝術作品我們可以分為兩大系列:
一、 工筆人物畫
中國的人物畫,自魏晉南北朝時期興起,就工筆而言,發展至唐五代達到成熟。宋代的《清明上河圖》開創了歷史風俗畫的先河,畫中人物動態、生活場景給人們留下了寶貴的藝術和歷史價值。生于20世紀60年代,成長于昔陽大寨公社的翟承海,從小見證了大寨公社新農村建設的歷程,并用自己手中的畫筆描繪了以黃土高原風情為母題表現群眾趕廟會、鬧元宵、賽鑼鼓、劃龍舟等文化活動的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代表作品有《黃河集鎮》《古垣盛會》《邊區雄風》《漢子們》《春天——1978古垣》《正月正》《童年》等。
(一)此系列作品的首要特征是構圖獨特,選用都是全景式大場面。人物小而眾多,遠山近人,情景結合,既區別于傳統山水畫,又不能簡單地歸為現代工筆人物畫,被人們譽為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最具代表性的是獲第八屆全國美展優秀獎(本屆美展最高獎項)的《黃河集鎮》(如圖1),這是表現黃河邊上的一個縣城趕廟會的場景。遠景安置了山、黃河,河岸有很多船,山前有昔陽一帶的土窯洞;近景有數百人,有的扛著鐵鍬剛種地回來路經市場,有的帶著孩子觀光,有的牽著毛驢賣東西,有的推著排車,有的騎著“二八”大自行車。畫面中有老人、年輕人、小孩,女性多梳著兩條辮子,穿著紅色的花布上衣,也有的圍著頭巾;男性多穿黑棉襖,動態各異。遠處戲臺彩旗飄揚,聲音嘹亮,整幅畫面讓人感覺熱鬧非凡。畫面處理有疏有密,有動有靜,色彩單純而樸實,人物造型形象而生動,讓我們可以感覺到翟承海深厚的繪畫功底和對生活細致的體驗。
(二)人物造型繼承傳統中國工筆畫以線造型的手法,又突破注重固有色的統染法,融入明暗關系。人物塑造手法源于董文運先生的指導,并從“85思潮”李小山人物變形中得到啟發。從寫形到寫神再到寫意,采用變形的人物形象,表達人們對生活的熱愛,真正做到“傳神寫照”。入選首屆全國工筆大展的作品《漢子們》(如圖2)最為典型,畫面以特寫的手法,表現一組正在盡興打鼓的漢子們的形象。畫面中的各個人物神情陶醉、舞姿優美,裸露的肌肉表現出勞動人民健康的體格,舞動的紅腰帶給人節奏的享受,以線造型為主的山脈做背景加上變形人物的生動動態,使人感覺到敲鼓者無限的歡快。
二、水墨人物畫
翟承海的水墨人物畫繼承了近代以來寫實性水墨人物畫以線造型為主,同時皴擦并用的創作技法。在繪畫題材上,開創了以農民、鄉土為主題的逸筆水墨畫,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具體而言,翟承海水墨人物的特點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人物畫融合了花鳥、山水構圖方法,開拓了人物繪畫的表現空間。傳統山水畫中的“人物”被稱為“點景人物”,而傳統人物畫中的花鳥、山水則稱為“背景”,二者似乎都處于邊緣地位,無法結合起來。翟承海的人物畫將人物和山水、花鳥畫結合起來,完成了構圖上的巨大突破。“人物”不是單純“點景”,“背景”也不只是作為人物的陪襯出現,具有了獨立審美價值。其繪畫“人美景更美”,如《惠風和暢》(如圖3)中的大芭蕉葉,雖然只是寥寥數筆,卻給人無限美的享受。區別于黃土高原風情為母題的作品的全景式大場面的飽滿式構圖,在水墨人物畫中,翟承海則仔細研讀吳昌碩、齊白石作品,構圖上改變了工筆人物畫全景式飽滿構圖的傳統,開始注重“留白”。這種白色空間強化了作品所傳達的意境,增加了筆墨的層次效果,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二)翟承海的作品具有內在美,將生活和藝術完美結合起來。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既具現代寫實性,但又不失傳統審美的文人畫氣息,這說明他對生活能夠細致觀察,具有一顆發現美的心靈,并通過藝術手法將這種“美”提煉出來。如其作品《惠風和暢》中,姑娘們流線型的草帽,帶有小碎花的頭巾以及肥大的水桶褲之間形成強烈對比。清秀的面容,露腰的上衣,光露著的腳丫,這種姿態都是唯美親切的,但又是寫實的,體現出惠安女的一種清秀美,這種美是勞動人民的勤勞美。人物腰部處理并不像舞臺模特那么纖細,衣服也并不華麗,卻歌頌了勞動人民的一種樸實善良。另一系列作品以《秋韻》為代表,將女青年與老年人放在同一幅畫面形成了對比。老人一輩子在農村辛勤勞動而流露于臉上的滄桑,與女孩懷有遠大抱負的眼神,給畫面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畫家捕捉了現實生活中農村的一瞬間、一角落,加之籮筐、煙斗這樣的符號語言,讓畫面產生一種美的意境。
(三)“以書入畫”,發揮了水墨畫的寫意性、速寫性特點。“寫”是對書寫性的追求,這種追求符合文人畫家戲筆遣興的意趣,表現作品愉悅性。翟承海的人物畫往往不使用層層積墨,而是一筆“寫”出,增加了繪畫的形象性和生動性。注重畫面形式語言的表達,人物造型沿襲傳統的方法以線為主,同時略加皴擦、施染。筆墨虛實相生、工寫結合,這種手法是對畫家傳統筆墨技法掌握程度的考驗。同時在畫面中我們可以讀到似梁楷簡筆人物般的一種速寫之勢,這也是區別于近現代許多藝術大家水墨人物畫的層層皴擦、注重素描效果的一種獨特語言。如其作品《惠風和暢》中,幾位女性形象塑造最為典型,不管是工整的面部還是逸筆飛揚的大水桶褲都表現了作者流暢的“書寫”性與速寫性。
翟承海是一位畫風獨特的畫家,其在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各方面都頗有建樹,獲獎作品不勝枚舉。從1989年《長城腳下》入選全國美展開始,他不斷探索自己的繪畫風格。2007年成為山西新世紀學科技術帶頭人,“333人才工程”省級專家。2010年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這些榮譽是對翟承海繪畫藝術的最好評價。他用傳統的技法,現代的理念,成為當代人物畫的典型代表,給當代藝術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課題:山西省文化廳2012年185號文件,山西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項目名稱:關于山西省藝術創作與藝術市場的調查研究
【李艷婷,晉中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