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富強
【摘要】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交流也具有不平等性。文章從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異和交流的不平等性兩個方面出發,分析中西音樂美學的差異。
【關鍵詞】中西方;音樂美學思想;審美主客體;文化差異;不平等性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了中西方音樂美學思想的差異
早在古希臘,西方人就以追求知識的執著而著稱于世。然而,科學的發展、知識的獲得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又給生命帶來了痛苦和悲愴。
文藝復興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古希臘的知識熱情予以重新肯定和弘揚。西方近代科學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生長、繁榮起來的。“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準確地道出了西方人的文化理念。然而,同古希臘一樣,這個信念也沒有為近代西方人帶來生命的安樂和生活的幸福。科學越是發達,知識越是豐富,其精神上的痛苦與生命的悲劇就越是強烈。
西方音樂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為了出版商的出版合同或為了預定好的某一場演出,作曲家或演奏家都必須在這期限之內完成自己的作品,都必須在規定的時間登臺演奏,無論你在這段時期內或在那一特定的時刻,是否具有音樂創作和音樂演奏的激情和沖動。缺少動機和樂感,卻又不得不寫出曲子、演奏樂曲,便自然會缺乏真情,降低音樂的感染力,自然會使創作演奏趨向于形式化、技巧化、程式化,使之具有可重復性。所以,形式、技巧在西方音樂中的地位越來越高,技巧的純熟、精煉和變化在西方音樂史上也越來越顯得重要。這和中國音樂重在自娛自樂不受人牽制正相反。中國古代音樂是重感性的,樂感來了,則可隨手操琴弄管地奏上一曲;樂感沒來,則毫無必要強迫自己擺弄琴蕭。這種受到樂感的驅動下自然的創作及演奏和西方是完全不同的。
西方音樂中重視寫實,反映在音樂美學思想上那就是追求“理性”。在西方音樂美學思想體系中,“審美”即是主觀對客觀的征服,也是自我意識的擴張和自我意識的表現。它的形成建筑于審美主客體分開的理論框架之上,因此才有了“現象”、“形象”、“典型”等客觀概念與“美感”、“意識”等主觀化概念的對立,不可避免地在同一時期出現了“美”是主觀還是“客觀”的爭論。
總而言之,西方文化的重理性、重知識的獲得、重人定勝天的理念,決定了西方音樂的“他娛性”,并強調審美時主客體的分開。
中國古代音樂美學中的“審美”追求“中和”之美。這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和諧統一,它不但反對主體對客體的征服,更排斥客體對主體的壓迫。它認為整個世界的和諧是主體與客體的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希望人們摒棄沖突和紛爭。“中和”之美的最高標準是奉行“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雅”樂之道。《樂記》云:“鼓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中和”之美是古代中庸之道的尊崇和體現。中國古代道家音樂美學思想更是把審美的“主客”統一達到了更深層次的高度。《莊子知北游》中莊子曾談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與老子講的“大音希聲”相似。所謂“大美”之“不言”,“大音”之“希聲”,都具有“道”的屬性而不為人的感官所把握。關于“道”,老子形容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氦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第二十一章》)。這種對“道”的把握已經不是能夠依靠人的五官感覺來體驗和認識的了,似乎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和意志的內省式體驗。始于先秦時期的儒、道兩家音樂美學思想對后世美學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中國音樂美學思想大系的中流砥柱。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特點決定了中國音樂“消遣”、“自娛”、“自得”、“自足”的審美精神,這和西方文化的“適者生存,人定勝天”是存在巨大差別的。
二、中西方音樂文化交流的不平等性對中國音樂美學思想的影響
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對人類音樂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并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但自鴉片戰爭伊始,在西方入侵者的堅船利炮面前,中國節節敗退。華夏民族飽受凌辱,元氣大傷,幾近亡國滅種之禍。中國在西方列強的淫威之下被迫接受了西方商品的同時,也開始接受西方文化,西方音樂思想和理論也于同期傳人中國。因此中國現代音樂美學思想受到了西方音樂思想的巨大影響,但是這種思想的交流是不平等的。舊中國國力衰弱,根本不可能與西方文化對等交流,盡管我們的文化歷史悠久,其中也不乏先進思想,但終究是“進來的多,出去的少”。甲午戰爭后,國人更是不明白為什么中國會在西方列強的進攻下一次次慘敗,國人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懷疑,隨即出現了“全盤否定,全盤西化”的思潮。“言必稱希臘”在清末及民國年間成為彌漫塵上的時髦話語。即使在綜合國力上升、民族尊嚴提高的今天,國內仍有部分人在鼓吹這類言論,在這種觀念影響下出現了拿西方音樂美學原理來硬套中國音樂美學實際的現象。
但是現在連西方一些著名學者也意識到非西方國家在沒有放棄它們的本土文化,沒有全盤采納西方價值觀念的前提下,也能夠實現現代化。在西方音樂美學思想影響下所形成的中國音樂美學思想和審美標準,難以呈現出其獨有的風貌。按照西方音樂美學思想模式衡量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只能使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體系被肢解得支離破碎。
三、以構建當代中國特色音樂美學思想為發展方向
中國當代音樂美學思想體系的建立應當以中西文化平等交流為前提。在吸收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精華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音樂美學學科。可謂之日:“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代音樂美學學科的建設不能脫離我國當代國情和國家發展戰略的背景,要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音樂美學的目標,使之能夠反映當代中國的國情,適應當代中國文化的發展,服務于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要達到這一目標,應從戰略的高度推進傳統文化的復興。黨中央已經提出要建設和諧社會,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目標,實現中國夢。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復興是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綜合復興,而本民族文化的復興是其他各方面復興的基礎。中華民族復興的要義不僅僅在于實現繁榮富強、國泰民安,而且在于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現階段以其特有的魅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獨特之處就在于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更何況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軟實力的源泉,它更是民族復興的強大助推器。
我們在建設真正具有當代中國特色音樂美學的時候,我們在進行新的理論研究的時候,都不能脫離中國的傳統音樂美學思想。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體系是一個沒有被完全開啟的寶庫,創新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將會使我們在當代音樂美學思想體系的完善工作上升一個新高度,進入一個新境界,開辟一個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