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雪
【摘要】本文實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的重要性入手,思考其實現的理論和技術條件,探討其在中職教學實踐中實行的基本原則和策略。
【關鍵詞】以學生為中心原則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042-02 一、實行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的重要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習, 學會學習,將成為每個人生存所必需。對于中職學生而言, 接受教育,掌握技術,學會學習, 才能為其就業提供基本條件,為其在崗或轉崗發展提供了必備條件。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對學生對學習的觀念:教育的目的,學習的目標不僅是讓中職學生獲取文憑,更是幫助他們學會學習,實現自我教育,擁有實現夢想的力量,憑借一技之長創造幸福生活。
二、實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的理論和技術層面支持
1.理論支持
從馬斯洛的人類發展的需要層次理論看,人有實現自我價值的最高需要,為此人們將會盡心盡力的去開發自覺性,從而積極進行學習活動。雖然中職學生的英語基礎比較差,他們也有改變自己,追求進步的學習的需要,關鍵在于我們能否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的積極性。如果我們教學設計能滿足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就能激發其學習積極性,學生就會變得主動起來,成為教學的主體,實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
2.技術支持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實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提供了條件。在開放的現代教育體系中,各種技術媒介的廣泛應用,自覺學習主體的趨勢更加明顯,自主學習成為可能。
三、以學生為中心的特點
1.教學和教學活動的主體: 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不是教,而是學,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2教學形式三元化:協作化、個別化、多樣化,比如:經常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3教學手段多樣化: 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只是依靠黑板和粉筆,也有需要依靠許多網絡的多媒體手段,比如多媒體教學。
四、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的差別
研究表明學生在傳統教學模式與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存在差別,如下圖所示:
可見,在傳統教學中,以老師為中心,學生顯得被動,影響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激發了學習興趣,在形式活潑多樣的主動探索學習中實現對理論和技能的掌握。對于以學習技術為重點,重視實踐能力的中職教育,開展學生為中心教學對學生的成長,學校的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五、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student?鄄centered learning )的基本原則
備課方面:一要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學習愛好;另外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教學目標設置方面要考慮到學生核心就業技能的培養。教學過程方面:實現角色轉變,教師充當學習的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呈現者,鼓勵學生獨立學習,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教學手段方面:使用活動或資料來激勵挑戰學生,鼓勵其提出自己的想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在教學評價方面:重視形成性評價,采用同學評估和自我評價結合。
六、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策略
1.深入了解學生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實現有效教學促進學生發展教師必須走進學生,融進學生的生活深入了解學生。深入理解學生的生理素質、心理、思想素質等方面的差異,把握學生的興趣愛好, 理解其對老師的態度和期望等方面的需求。捧著一顆真心,來研究自己的教育對象, 理解在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不同的個性。“備課先備學生”只有對學生的深入研究,才有“發言權”,才能選擇不同的方式方法,在教學中做到因勢利導、因材施教。
2.更新設計教學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在遵照專業能力和技術要求以及就業技能培養外,還有結合學生的層次,學習的類型,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首先,結合就業能力的各種層次,設定各種目標。其次,研究各種目標的學習類型,組織適合各種類型的學習內容。再次,根據學生學習的客觀條件和學習類型、學習習慣等來設計出多種不同媒介的學習材料。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為不同類型的學生提供多種途徑、多種方式,讓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生自由地選擇學習的環境、時間和課程。
3.擺好教師角色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中,教師要淡化傳統教學過程中處于中心的角色,學會把對學生的合理引導。愛因斯坦指出:“用富有活力的表達和知識去喚醒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是教師的至尊藝術。”只有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作用,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有效訓練,才能培養學生的思考和實踐能力。
總之,以學生為中心是現代教育活動中的一個重要支柱,對教學活動的效果有一定的影響。我們必須重視以學生為中心,爭取做到充分認識和了解以學生為中心的特點,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掌握以學生為中心的規律性,從而有效地制定以學生為中心的策略,增強我們的教育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付海倫. 啟發式教學運用中的誤區及解決策略[J] . 教育理論與實踐, 1995 , (2) :57 - 71.
[2]張慶林. 當代認知心理學在教學中的應用[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9,137- 220.
[3]夏紀梅. 堅持符合客觀實際的大學英語教學路子[J] . 外語界,1999 , (4)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