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古語不虛,結合長期一線教學實踐,本文針對師生共同困惑進行積極思考,目的是讓師生雙方在教學中共同成長,協力合作取得優秀教學成績。
【關鍵詞】新教材知識儲備更新教學理念組織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050-01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實行已有多年,筆者在使用該教材中一直擔任高中歷史教學工作,自身在適應教育思維與理念的轉變中,結合教學實踐經驗的積累,師生互動、教學相長,自逼不得已發其覆,現淺談自己對新課改的一些認識和感受。
一、新教材教學過程中的障礙與思考
1.教材內容:層次推進、要求更高
歷史新課程推行以來,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筆者不禁有“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感。新教材拋棄舊的敘事通史模式,以政治文明、經濟成長、思想文化三板塊為必修,以中外改革回眸、民主思想與實踐、戰爭與和平、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六塊為選修,高考一般從前四塊中四選一出題。新課程試圖將中外通史板塊化,將歷史基礎知識留給初中完成,增強高中歷史專業化水平,以文明史觀與唯物史觀指導,注重各文明自身特點和優點,通過對比研究,追尋各文明發展、曲折的內在理路,用唯物史觀看待問題。正如李開元先生1986年曾經提出歷史學的層次模式理論,指出:歷史學至少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部分,即基層史學、中層史學和高層史學。基層史學,以確立歷史事實之具體存在為目的,以考釋和描述的方法追求史實之復原。中層史學,在基層史學已經確立了的史實之基礎上,以探討各個史實間的相互關系為目的,以分析和歸納的方法追究史實間關系的合理解釋。高層史學,乃是在基層史學和中層史學已經確立了的史實和史論的基礎上,建立歷史演化的一般法則和理論模式,抽象和假設為其方法之特點。以上三個層次的史學,構成了史學之整體。該三個層次的史學,盡管有基礎下向的貫通之處,彼此間在方法上仍有深刻的隔閡。
為了更好說明新課改歷史內容的變化,有必要分析歷史學本身,如表所示:
魯迅先生稱《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正體現了文史一家的特點。新課改高中歷史正是在初中敘事通史基礎上,也就是在基層歷史知識基礎上向中層歷史知識層次推進。面對新課改歷史知識層次的推進,這給師生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教師首當其沖,“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必須得有一桶水”因此,歷史教師不斷加強知識儲備成為當前之急。其次,要求師生踐行新理念新方法,在教學相長中相互提高,教師作為組織教學的關鍵人,必須身體力行,躬身實踐。自覺以文明史觀和唯物史觀指導,更新教學思維,帶動學生更好學習。
2.教學方法:角度多元、情境陶冶
同一歷史問題可以多角度作出解答,如“結合上述材料,說明梯也爾和恩格斯評價拿破侖的不同視角。就本題說,梯也爾認為拿破侖是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也是野心家,狂人,側重于從歷史貢獻和影響方面評價。恩格斯認為時勢造英雄,側重于從拿破侖出現的歷史背景方面評價。其實將歷史放在時空不同的三棱鏡下考察不是沒有先例,回答問題角度多元,自然有利于知識情境形成和對學生潛移默化的陶冶。
二、教師自身對新教材的體認與突破
筆者經長時間歷史教學,由迷惑業障,終日不得其解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之體認與突破。
1.教學內容方面:加強備課準備,讓“教材說話”,既能“走入教材,又能走出教材”,走入側重對新教材知識結構整體把握和知識板塊具體分析,而走出則倚重于舊有敘事通史模式對新教材的積極補充,時間是界定歷史的標志,在文科綜合部分,時間對歷史如同空間對地理、政權對政治一樣重要。相當部分歷史高考題用時間界定,往往事半功倍。
2.教學方法方面:活學活用有關知識點,注重對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重視中國歷史的古今縱向聯系、中外文明的橫向對比研究;堅決反對用死記硬背的教條來面對活靈活現的答題,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思維的培養和專業術語的應用,總之,反對學生不動腦筋學歷史。
3.組織教學方面:盡量使課堂教學生動化、具體化。講授方式的生動化有利于學生集中精力學習歷史,而講授內容具體化則體現了課堂教學本身的特點,一線課堂教學實行班級授課制,一定要緊貼新課改目標和考綱,將知識落在實處,首先,把新教材未說明的、隱而不露的知識點挖掘出來,使之一脈貫通,形成有機聯系;其二,豐富歷史的細節特點,關注其不確定性;再次,重視知識板塊間的聯系,做到歷史知識的“五位一體”(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切忌講課內容“假大空”,教學手段“萬花筒”,使學生無所適從、不知所云。
新課改是轉型的變革,“老革命遇上新問題”歷史地擺在教師面前,筆者以為“老革命”們不必疑難和困惑,因為她們擁有青年教師沒有的豐富經驗,舊有的知識結構并不一無是處,其中的“時間界定”仍舊發熱無限,只是要求“她們”教到老、學到老而已;青年教師也不應沾沾自喜、自得意滿,大學歷史的知識結構并不完全與高中歷史新教材的知識板塊相適應,前者是敘事通史的深度化與專業化,注重歷史的連續性,有點編年體的感覺;而后者則是從敘事通史中抽離出的專題史,側重本專題的前前后后,有點類似紀傳體。這就要求青年教師更新教學理念,轉變知識路徑,豐富教學經驗,勇做新課改的排頭兵。
參考文獻:
[1]“史學理論的層次模式和史學的多元化”,《歷史研究》,1986年,第一期。在該文中,李開元先生將歷史學劃分為低層史學、中層史學、高層史學、哲學史學共四個部分,后來,李先生接受田中正俊先生的意見,將低層一語改為基層,接受周一良先生的意見,將哲學史學單獨分出,確定對于史學的劃分,確立為基層史學、中層史學和高層史學三部分。
[2]太原市2014年高三年級模擬試題(一)文科綜合能力測試 第Ⅱ卷 48.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其中分別引用梯也爾和恩格斯著作中一段材料,此為問題(2)
[3]太原市2014年高三年級模擬試題(一)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文科綜合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第Ⅱ卷 48.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問題(2)答案解析
[4][美]柯文著杜繼東譯《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1版
[5]岳謙厚、黃欣“郭四顆事件”與“反封先鋒”的構建——關于汾西縣霍家坪村土改中貧農致死一案的考察《中國鄉村研究》第7輯2010年07月19日
作者簡介:
李瑞生(1986-),男,山西省呂梁市嵐縣人,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2級在讀研究生, 太原市奧林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