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均
【摘要】語文課程是小學一門基礎課程,作為老師要講究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此,本文在相關教育理念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對課堂教學策略進行了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策略優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072-02 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發展,在教學中只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以學生為本,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目標,讓教學充滿新的生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下是本文對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建議:
一、指導學生正確預習,激發學生問題意識
預習是整個學習過程的必要環節,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條件,對于小學生來說,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要加強預習指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預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形成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由于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經常會對課文中的一些情節開展思考,從而產生相應的問題。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的《桂花雨》之前,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自主預習,預習內容如下:常規字詞掌握、找出文中對桂花的描寫語句、畫出自己不懂的語句、自主設計問題。有很多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需求設計了問題,比如:“全年,整個鄉村都浸在桂花香中了”這一句話在文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找出“桂花香全年”的原因是一年四季都可以享用到桂花食品。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其中蘊含的情感因素,由此讓學生發現“桂花香中蘊含著濃濃的鄉情”。由此可見,通過課前預習,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增強師生的課堂互動。
二、精心設計課堂導語,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之一,課堂導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效課堂離不開具有創造性、生動性和趣味性的導語。導語對于整堂課而言具有“定音”的作用,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為課堂教學深入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導語的設計一定要有聲有色,充滿創造性、生動性和趣味性,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產生求知的欲望和動力。例如,在教學《匆匆》這篇文章時,筆者就設計了這樣一段精彩的導語:“同學們,春天到來,萬物復蘇,綠草如茵,鳥語花香,到處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楊柳依依,桃花盛開,小朋友在郊外放著風箏,蜜蜂在花間跳著舞蹈采著花蜜。面對這樣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經過筆者這樣一段聲情并茂的演說,讓學生感受到時間的飛逝,大大激發了學生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積極投入學習活動中,提高了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除此之外,這還體現了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承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從最初的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進行轉變,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三、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知識來源于生活,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親切感,能夠讓學生快速融入語文課堂,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意識和學習習慣。現行的初中語文教材中精選的文章大都文質兼美、形式多樣、思想積極,并且都來源于生活,與作者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將生活中的寓意用富含哲理的語言表述出來,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激活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生活化教學情境不但可以化抽象為形象,而且可以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有助于調動學生的腦細胞,在學生腦海中形成直觀的表象,保證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可操作性,維持學生思維的最佳狀態,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話劇《雷雨》時,教師可以在與學生一起初讀文章后,要求學生分角色表演,將學生對本文內容的理解和處理融入表演當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事實證明,學生的表現都非常出色,當學生表演結束后,再組織學生進行人物形象的交流活動,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悟,進一步揭示文章主旨,幫助學生更好的把握《雷雨》的話劇主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將文本語言生動的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它們變成學生自己的語言,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又如,在教學《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時,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林黛玉、王熙鳳、賈母等角色,通過生動形象的演繹,拉近學生與我國古代文學經典的距離,使學生更深層次的體會文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點,提高學生對當時社會背景的理解。這樣的教學不但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還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
四、努力挖掘德育因素,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收錄了大量優秀經典的文章。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教材中都滲透了大量的德育教育內容,都注意對學生進行愛黨、愛國、愛人民、熱愛集體勞動、相互團結、文明禮貌、尊敬師長等教育。像是一年級的《王二小》、《我愛祖國》課文,就是從學生剛剛跨入校門的第一天起就開始德育教育;中年級教材中的《十里長街送總理》、《飛機遇險的時候》等課文則主要對學生進行舍己為人、關心他人等高尚品德的教育;到了高年級,教材中的《豐碑》、《狼牙山五壯士》等課文,以正確的思想觀點,宣揚高尚的道德觀念,教育學生要學會愛憎分明,具有道德教育意義。教師在進行備課時,不僅要注意傳授基礎知識,還要努力把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來,從而更好地進行德育滲透。此外,通過欣賞插圖和領悟圖意滲透德育教育。小學語文教材中引用了很多插圖,指導學生對他們進行欣賞和領悟,可以幫助學生把課文內容由抽象模糊變得形象具體,從而深化理解課文內容,獲得更深刻的思想認識。以《趙州橋》這篇課文為例,除了認真觀看教材插圖外,我們還可以再配上一副極具現代化氣息的掛圖進行對比,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趙州橋的獨特結構特點與好處。然后教師再講述不同年代橋的形態、構造等歷史演變,就能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趙州橋堅固而有古樸美觀的特點,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老師要靈活采用教學方法和策略,并積極引進現代教學手段輔助教學,最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熊開明等人編著.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 倪文錦等人編著.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