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波 張軍
1 甜、辣椒青枯病
1.1 癥狀
甜、辣椒青枯病發病初期僅個別枝條的葉片萎蔫,后擴展至整株。地上部葉色較淡,后期葉片變褐枯焦。病莖外表癥狀不明顯,縱剖莖部維管束變為褐色,橫切面保濕后可見乳白色黏液溢出,別于枯萎病。
1.2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隨病殘體遺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通過雨水、灌溉水及昆蟲傳播。該菌在寄主體內繁殖,向上擴展,破壞細胞組織,致莖葉變褐萎蔫。土溫是發病重要條件。當土壤溫度達到20~25℃,氣溫30~35℃,田間易出現發病高峰,尤其大雨或連陰雨后驟晴,氣溫急劇升高,濕氣、熱氣蒸騰量大,更易促成該病流行。此外,連作重茬地,或缺鉀肥,管理不細的低洼排水不良地塊,或酸性土壤均利于發病。
1.3 防治方法
選用抗病品種。改良土壤,實行輪作,避免連茬或重茬,盡可能與瓜類或禾本科作物實行5~6年輪作;提倡施用BB專用肥(摻混肥)或海藻肥;整地時667平方米施草木灰或石灰等堿性肥料100~150千克,使土壤呈微堿性,抑制青枯病的繁殖和發展。改進栽培技術,提倡用營養缽育苗,做到少傷根,培育壯苗提高寄主抗病力。
辣、甜椒進入發病階段,預防性噴淋86.2%氧化亞銅乳油1000倍液或50%氯溴異氰尿酸水溶性粉劑1000~1500倍液、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0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3~4次,或20%噻菌茂或喹菌銅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灌根,隔10~15天1次,連續灌2~3次。
2 甜、辣椒葉霉病
甜、辣椒葉霉病發生逐年加重,造成減產、減收。由于該病發病初期癥狀與霜霉病極相似,容易造成誤診,常錯過防治適期。
2.1 癥狀
甜、辣椒葉霉病主要危害葉片。最初在葉片上表現為淺黃色不規則形褪綠斑塊,葉背部初生淺白色霉層;不久葉正面為淺黃色至黃色大斑,且數量較多,不受葉脈限制,葉背部霉層逐漸變為淺灰色至黑褐色絨毛狀霉,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但病葉無明顯變脆增厚和上卷現象,后期葉片也很少脫落。發病初期由下部葉片開始,發病嚴重時整片葉形成花斑,并且變黃干枯。經多點調查,該病發生時,一般甜椒較辣椒品種發病重,彩色甜椒較甜椒發病重。
2.2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隨病殘體遺留在地面越冬,第2年環境條件適宜時,病組織上產生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在寄主表面萌發后從傷口或表皮侵入,病部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次侵染傳播。尤其是在植株栽培過密,田間生長郁閉,干濕交替或有白粉虱等蟲害發生時,易感染此病,而且該病菌孢子隨風傳播極為迅速。
2.3 防治方法
選用抗病品種。發現病株及時噴灑47%春雷·王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封鎖,必要時也可拔除,及時攜出棚外,集中燒毀,以清除菌源。
加強管理。首先栽植密度應依照各品種特性及要求進行安排。其次,盡量避免忽干忽濕現象出現,嚴禁大水漫灌,注意降低田間濕度,尤其是保護地中的空氣相對濕度。
藥劑防治。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噴灑47%春雷?王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65%甲硫·霉威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噴3~4次。采收前15~20天停藥,以防果實中農藥殘留過量而影響銷售。除噴霧防治外,可結合使用6.5%甲霉靈粉塵劑或5%百菌清粉塵劑,霉667平方米用量為1.5~1.8千克噴粉防治。也可使用45%百菌清煙劑或15%腐霉利煙劑每100立方米空間用藥量25~40克熏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