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家永
【摘要】改革開放后,經濟建設的逐步深化,我國也逐步加快了教育方面的改革。素質教育下的新課改,更加注重對學生的個人能力的培養。而探究式教學作為現代教學理論中重要的一種,在初中數學領域得到了廣泛運用,并且有顯著成果。新課改后,探究式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關鍵詞】數學初中探究式教學學習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138-01 探究式教學(Inquiry Teaching),又稱發現法、研究法,是指學生在學習概念和原理時,教師只是給他們一些事例和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有效的探究式教學,是培養學生探索意識,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前提??梢哉f,探究式教學正日益成為初中數學中的一種主流教學方式。
一、初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理念相對落后
由于初中教學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理念普遍落后,教師們只是將自己所知道的、所要講解的教授給學生就算完成任務,不注重開發學生的探究能力,這樣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開發。
(二)過分依賴于“題海戰術”,缺乏主動創新
很多學校中教師們只是機械地把各種各樣的數學題留給學生做,而很少通過例題的講解讓學生自己領悟,使學生處于一種“機械模仿”加記憶的狀態,這種以解題為目的,不重視數學思想方法探討的教學方法,易導致學生創造力、變通能力弱。
(三)缺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
由于初中數學教師們任務量大、工作繁重等問題,容易導致教師缺少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有效指引與開導,也容易導致學生自身創造力、自主學習能力降低等問題。
總體來說,新課改之后的探究式教學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疏導與關注,對于學生的自主探究,教師應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內化”過程,注重具體的操作活動,也要避免探究式學習僅僅成為一種活動,而不是真正的學習。
二、新課程下數學課程中探究式教學的具體研究分析
(一)以探究性問題為載體,注意探究流程
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探究性教學,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教學規律之上。就目前而言,初中數學中的探究性教學主要圍繞數學問題進行,畢竟初中數學只是基礎教育,這里所講的探究,是指在學習方式與態度上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讓學生形成一種探索的意愿。下面通過幾道例題來說明。例如:按條件畫三角形(教師口述學生按要求畫三角形)畫∠MAN=50°;在AM、AN上分別截取AB=1.4cm,AC=2.3cm;連接BC。將所得的三角形剪下,并與同學進行比較,你得出什么結論?教師:通過上面幾個活動你對三角形全等所需要的條件有什么看法?你能用語言將它敘述一下嗎?具體探究步驟如下:1.確定探究主題。每一道數學題都有自己要探究解決的問題,閱讀題干,找到問題。上面這道題是要求學生能否通過三角形的繪畫與計算得出一些規律。2.明確探究任務,優化探究過程。進行問題的研究與解決,過程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這道題的下一步,小組討論,每小組派代表述說,小組間相互補充,教師板書結論。3.呈現探究結果,實現意義重構。
結論: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寫成“邊角邊”或“SAS”。
∵在△ABC和△DEF中AB=DE,∠B=∠EBC=EF
∴△ABC≌△DEF(SAS)
再例如,AB=AD, ∠BAC=∠DAC. △ABC和△ADC全等嗎?問題(1):△ABC和△ADC全等嗎?問題(2):它們已經有了哪些元素對應相等?問題(3):還缺什么條件?學生們可以根據所給條件,進行逐步解答,等等。當然,學生的自主思考與研究是主要的,老師只是“參與”而不是“指示”,只是提供必要的指導。
(二)研究例題,逐步深入,層層遞進
數學中的探究問題,可以看作是多層次的活動。學生的探究學習過程中,有提出問題、列出假設、尋找方案、解決問題等。不論是哪個層次,哪種活動,課程學習過程中除了“內容領域目標”外,還應該有一種 “行為目標”,即讓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做出一定的探究性行為,從而讓學生自覺養成一種探究意識,提高每一名學生的基礎能力。此外,案例是教師適應新課程的重要工具,也是培養、鍛煉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主要方法。教師可以在研究例題過程中,以問題為主,層次分明地進行探究式教學,讓學生逐步適應新課程,增強自主學習能力。例如:根據一元一次方程,對一元一次不等式進行探究;對一次函數圖象與性質、二次函數圖象與性質進行試驗、歸納與研究;對比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各類性質,進行各種問題的研究與解決,等等。
例1.在新課程下“一元一次的圖象性質”的教學設計與步驟上融入探究式教學,層層推進。
第一步提出問題,試推算k、b的取值對一次函數y=kx+b(k≠0)的圖像的影響,并討論此函數的性質。
第二步學生探索,對函數y=kx+b(k≠0)畫出特定的圖象,并進行細致觀察,通過一系列的計算與抽象研究,探索函數性質。
第三步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通過不同的取值,猜想k與b的取值對y=kx+b(k≠0)的圖像的影響,并繼續畫圖以求檢驗。
第四步共同交流以研究方案。師生互相交流,觀察圖象的變化,從而達成一個共識,完成對k與b的取值對y=kx+b(k≠0)圖像的影響。
例2.用火柴棒按下圖方式搭建三角形。
并填寫下表
照這樣搭下去,搭n個這樣的三角形需多少根火柴棒?
學生通過動手參與,可以得出一個需三根,兩個需5根… …讓學生在圖形的變化過程中感受火柴棒數的變化,然后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最后得出每多加一個需兩根,n個要2n根,但第一個多一根,所以需要2n+1根。
當我國實行了新課改后,我國教育應該在現代素質教育下,讓初中數學教學拋棄傳統的否定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的方式,改變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的狀況,轉變為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自身的積極性的教學方式,從而培養、提高學生自身的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魯文靜.初中數學“引導——發現教學模式探微[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6期
[2]劉曉婉,周彩芬.初中數學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誤區與對策[J].麗水師范專科學校;2004年05期
[3]鄔亞春.如何進行課堂教學的情境創設[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4]鄧云.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J].中學生理化報;2005-2006學年度第42期:4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