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一季作區 該區包括年降雨量500毫米上下的黑龍江省、吉林省北部和內蒙古東部。應選育、種植淀粉含量高、高抗晚疫病、高產的中晚熟或晚熟品種為主;在交通方便的一些縣市又是重要的種薯繁殖基地,應適當安排中原和南方冬種馬鈴薯需要的早熟或中早熟品種的種薯生產,但應注意對晚疫病的預測預報,并及時進行綜合防治,減少塊莖腐爛率。內蒙古中部、河北北部等地區,是我國主要的種薯生產區和薯條、薯片加工原料生產基地,該地區降雨量少,一般為200~300毫米,晚疫病發生少而輕,但經常受到干旱威脅,為克服干旱對馬鈴薯生產的影響,多種植抗旱品種,同時,許多種薯生產企業或加工企業已在該地區發展了大面積指針式噴灌設施和機械化作業,農民也廣泛利用膜下滴灌等方式,克服干旱,提高了馬鈴薯產量。
中原二季作區 該地區可種植春、秋兩季馬鈴薯,春季馬鈴薯正處于高溫季節,蚜蟲發生頻繁,種薯感染病毒,退化速度快,當地自留種數量很少,多從高緯度、高海拔地區調種,以早熟、中早熟鮮食或出口品種為主,其它省份的馬鈴薯主要供應國內春夏季蔬菜市場。
西南單雙季混作區 本區地勢復雜,馬鈴薯種植的品種類型多依海拔高度和地勢高低垂直分布,在高海拔地區雨量充足,晚疫病、青枯病等真、細菌病害發生嚴重。該地區以抗晚疫病、抗青枯病的高產品種為主,生產的馬鈴薯大部分作為本地糧食、蔬菜消費和淀粉加工,生產的種薯多供應當地,少量調運兩廣和越南等地。
南方馬鈴薯冬作區 該地區的馬鈴薯以早熟或中早熟品種為主,由于冬季的短日照條件,馬鈴薯植株較矮、匍匐莖較短,結薯早,因此,也適于一些高產的中晚熟品種生產,并有較高的產量。